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本刊2010年第3期针对张振雷老师、胡根林老师的文章<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以下简称<"序">)发表<我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以下简称<我>)一文,胡根林老师在本刊第6期以"对话或争鸣:需要的不止是一种气度"为题撰文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2.
张震雷先生和我合作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发表后,我们听到了好评,也听到了一种批评--天津实验中学的安杨华老师不仅对该文作出了完全否定的毫不客气的评议.而且提供了自己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  相似文献   

3.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的道理,试图启迪其做人做事的智慧,试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种教学尝试是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另外,张老师还试图找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序",按照"真知……一真知?一真知!"三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对导入环节和收束环节也是精心考虑",这种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我认为仍然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文献研究、课堂观察和阅读实践,笔者认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更是文化悲剧。"杨修之死是性格悲剧"这种观点,前人之述备矣。笔者仅从文化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从情节上看,是曹操杀掉了杨修,实际上是中华文化中最阴暗的一面——权谋文化杀死了杨修。三国时代,无论杨修的主公是谁,恃才放旷的他都难免悲剧。在中华文化圈里,只要权谋文化不死,杨  相似文献   

5.
读杨智慧老师的<让自读课创造性地自读起来>的教学设计后,颇为杨老师高兴.因为这一设计,体现了杨老师的教学追求,展现了杨老师在教学探索的实践中所感受到的愉悦,也展露出了学生们的自读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6.
活动说明 学生小学学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初高中将要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挥泪斩马谡><群英会蒋干中计><杨修之死>和杜牧的<赤壁>诗等,涉及三国的文学作品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曹操的<龟虽寿><短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许多京剧剧目也取材于三国,生活中的一些语言,如成语、歇后语、俗语也出自三国故事.可见<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使用的是语文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95回"武侯弹琴退仲达".教完本课后,学生不可能对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三国演义>有较全面的了解,于是我们推荐学生广泛阅读<三国演义>,通过上网阅读,下载有关三国资料,请教家长、老师等方式,获得更多有关三国的知识.于是,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设计了一堂语文实践活动课--"畅游三国城".  相似文献   

7.
今天指导学生阅读<我们的老师>,这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了杨老师带病给"我们"上课的事,意在表现杨老师是一位一心为工作的好老师.  相似文献   

8.
为李密叫屈     
贵刊在今年第四期刊登了杨卫东老师撰写的<撩开亲情的面纱,透视李密>一文.文中,杨老师一反常规,另辟蹊径,从社会性的角度对李密进行了解读.应该说,这对我们全面认识李密提供了一些参考性意见.但是我认为,杨老师在文中的一些措辞太为激烈,对李密的评价也有诸多微词,读完全篇,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故作创新之嫌.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拜读了杨瑞强老师刊于2012年《数学教学》上的《构造函数证明一类数列和型不等式》一文,笔者认为杨老师方法总结得很到位,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特别是考试时候的可操作性需要探讨.本文结合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这类问题的第一反应,对证明这类形如∑n k=1f(k)相似文献   

10.
霍生玉 《现代语文》2008,(2):118-119
杨惊是我国唐代著名学者,其<荀子>注是我们研究<荀子>的重要工具.前人研究<荀子>都始自杨注,但杨注也有一些失误之处,比如:不通语法、通假有误、不通文例和校勘失误等.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对杨注<荀子>进行勘误.  相似文献   

11.
也说李密     
第四期<中学语文教学>上登载了杨卫东老师的<撩开亲情的面纱,透视李密>一文,读过之后,很受启发.杨老师能突破教材教参的界定,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种思想和胆识值得我们学习.不过,对此文的主要论点,笔者却想作一番质疑.  相似文献   

12.
贵刊2004年第5期刊登了杨老师的<与二次三项式有关的一个极值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文[1]),读后获益非浅,但笔者认为文[1]中命题的推广是不成立的,现对该文作一补充并与杨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3.
读了董小龙老师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又读了几篇评论(<中学语文教学>204.5),竟也忍不住想来"掺和"一下.陈波老师<该如何把握教学主题>这篇文章的见解有的很精彩,但有二点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感谢蒋红森老师为拙文<孔乙己告状>(以下简称<孔>)作了认真评点,(<中学语文教学>,2003.12)拜读后,一个令广大一线老师长期困惑的问题萦绕脑际良久:初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的课,讲的是<穷人>这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老师提问:"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有什么体会?"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为归纳中心思想而设计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纷纷地回答:"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此时,老师准备归纳了.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四<杨深秀传>,述及杨深秀学术成就是:"著有<虚声堂稿><闻喜县新志>."①这两部著作堪称杨深秀学术成就的代表,但皆讹误不确.  相似文献   

17.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文>第三册)一文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18.
弯弯的收藏     
<正>杨老师捧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走进教室,说:"明天就要放寒假了,我希望每个同学在假期中收集一种有意义的东西。开学的时候,我们办一个展览,看看大家都收集了什么。"徐弯弯有点儿紧张,她不知道该收集什么。幸亏杨老师又说:"我们的收藏不在于它的价钱,而在于它的意  相似文献   

19.
近段时间,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的专著<贾老师教语文>,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贾老师评作文>一节.这里面刊载了贾老师评点的6篇学生习作,其批语之独到、新颖、睿智,乃是作文批改的一大创新,给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教育财富.请看他评点的其中一篇学生习作:  相似文献   

20.
"牛"的成语     
老牛舐犊 <后汉书·杨彪传>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曹操因此对杨修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后,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何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能不瘦呢?"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