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经典定义为:"文学是审美的语言艺术"。然而,后现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文学文本发生了转向,即从传统的语言文本转向了以日常生活为文本,文学文本的价值特征也从审美转向了消费。网络文学文本的后现代性可以从网络文学文本创作主体、叙事方式和价值特征体现出来。网络文学文本的大众化、交互性、开放性、超文本等特征很好地诠释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文本形态。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网络文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快速发展,研究网络文学语言是语言文字工作者的责任。网络文学语言的言说方式和内容显示出多元化,在文学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认同方面逐渐形成一定倾向。这些都影响网络文学的走势及未来的发展,并且将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虚拟空间的自由写作和技术传媒文化的市场催生,把网络文学推向21世纪的文学前沿,成为当今文坛原创作品最多、写作族群最众、阅读市场最活跃的文学新领域,从规模和存在方式上改变了汉语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了近年来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现象"。但成长于"技术丛林"中的网络文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如作品数量庞大而整体质量不高、技术载体更新而艺术创新滞后、商业模式成型而艺术价值缺失,传统审美偏移而创新审美不足的矛盾,以及观念解构先行而理论建构乏力等种种无以回避的悖论现象。探析这些悖论现象,为探索其发展路径,推进网络文学繁荣的同时,建构起人文审美的价值体系,让这一新兴的文学成为一种价值性存在而不只是技术性生存提供一点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学以“在场的快意”;“自我的狂欢”;“本真的叙事”后现代性特征实现了文学的民间话语回归.民间话语权的网络回归暗合了网络的在线民主,民众的自我诉求通过网络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型文学形式,因其不同的传播媒介,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创作.通过分析网络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特征,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审美性、艺术性、人文性及作品品质方面的缺陷,提出网络文学必须依托传统文学,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方式,挑战着传统文学。然而,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有利有弊:利就是阅读带来知识,为大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网络文学的传播很廉价,调动了大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网络文学促进了大学生写作的发展。弊就是网络信息的集中化导致大学生写作的敷衍性;网络文学影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退化,导致写作品味的降低;网络文学影响大学生文学素养,导致写作缺乏正确的立意。应从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整体质量,加强网络文学批评;加强网站的管理,进一步完善网络法制;以网络比赛的形式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以评奖标准来规范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等方面引导网络文学向有益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下互联网上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批评文学化"的倾向。由网民自发写作的文学批评,具有个人化、情感化的诗化书写特征,并大量运用修辞,且在写作动机、精神内涵、主体情感、语体形式上都与文学相似,文学与批评的边界逐渐模糊。这打破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西方现代学术语体的垄断,延续了中国传统的诗化批评谱系,建构了感悟式的批评范式;这也可以解决专业化壁垒造成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实践脱节的困境,搭建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接受间的桥梁。但是,这些还只是潜在价值。目前网络文学批评的质量还远不足以兑现这些价值,这就有待于精英的介入来提升网络文学批评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虽然是"读图时代"的新兴产物,但它与传统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网络文学尤其是那些反映当下都市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文学,同时具有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属性。作为一个新旧交替的复合物,网络上的现实主义小说虽然穿着一身浮华艳丽的外衣,但它有意无意中也在进行着新的开拓,一种以"房子"为叙事焦点的文学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一束     
<正>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日前举行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日前在广东佛山顺德举行。著名作家贾平凹凭借新作《老生》荣膺本年度杰出作家大奖。徐则成、沈苇、李洁非、毛尖、文珍分别摘得"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文学批评家"、"年度散文家"和"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在网络文学蔚然成风的当下,本次华语文学传媒奖还向网络文学作者伸出橄榄枝。今年有三名网络作者获得第十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奖网络文学奖。南方都市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崔向红表示:"在中国文坛,网络文学被划归另册,被有意无意忽视。  相似文献   

11.
《暗算》在英雄主题、叙述策略、语言的组织上,都对当下军旅文学的审美视野进行了挑战。英雄的私语化描述,饱含情绪的主观化叙述,正奇语言的混杂,都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为此《暗算》也带来了迎合世俗文化消费的质疑,但新的叙述方式为军旅文学创作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借鉴和思索。  相似文献   

12.
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多从道德角度切入,诸如对《金瓶梅》性道德的批判,对《水浒》"行帮道德"的反思,对《红楼梦》爱情道德的解析,对《西游记》道德正当性的论述。从中外文学史及批评史来看,道德批评有其合理性,文学批评应当具有道德承载。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道德批评是从西方人文主义道德出发的审美化批评,充满人道主义温情,其独特的理论来源和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出版后,曾招致评论界和社会强烈的道德批判。然而,当人们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来探讨《洛丽塔》的艺术独创性时,却惊喜地发现,《洛丽塔》在融合艺术的形式和伦理价值上独树一帜,体现出虚构的“真实性”、叙述的含混性、阅读的迷惑性和内容的消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有的理论范畴,是文学审美更高层次的境界,多应用于古代诗词的品评当中。叙事文学作品在诗词的长期熏陶影响下,同样可以营造出美的意境,因此,对其的品评同样可以从意境的角度来进行。《聊斋志异》采用文言进行创作,寥寥数语便创造出了各种意境,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意境之美,诸如诗化的纯美性意境,朦胧性意境,恐惧性意境。这些意境的生成不仅与语言的含蓄蕴藉关系密切,而且还在于作者能够将真情实感很好地物化。意境营造的出现,是对文言小说模仿史书叙事的突破,它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subject of textual creativity by drawing on work done in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specifically new criticism, structuralism and early poststructuralism. The question of how readers and writers engage creatively with the text is closely related to educational concerns, though they are often thought of as separate disciplines. Modern literary theory in many ways collapses this distinction in its concern for how literariness is achieved and, specifically, how ‘literary quality’ is accomplished in the textual and the social dimension. Taking literary and aesthetic creativity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in the reading of five central authors in classical literary criticism,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processes of narrative imagination and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s central to the role that the textual dimension play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author/reader—particularly in the way it provides a space for experimentation and self‐reflexion through ‘storying’.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学的扬州叙事呈现出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雅为先声,俗为主调.以俗为美主要表现为讴歌世俗生活,张扬物质欲望,肯定个人诉求,彰显大众娱乐精神;以雅为美则主要体现为依托扬州城建构精神之旅的文化平台,在对历史的回溯中完成对现实的指认与批判,以沉重的社会人世的沧桑之感和无限悲哀的历史兴亡之叹取代个体放浪形骸的快意以及对人生享乐的追逐.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审美传统以及创作主体的心理需求,共同铸就扬州叙事亦俗亦雅的城市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实践中主流权力话语通过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运动批判其所认定的“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希图通过文学实践塑造新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只是这种依据理念而不是现实的努力其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在涉及到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个人情感与个人生活时,作者往往被指责具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而受到批判。就此可以看出争论双方的分歧:文学讲述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在的个体命运。很明显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压抑,及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偏失是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一大困境。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古典舞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来自外部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造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在审美中表现出媚俗与玄幻的倾向性。实际上,这是时艺术市场的一种妥协。为了适应当代中国古典舞具有多样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发展特征,社会大众还要关注对当代中国古典舞审美转向的社会生态批判.对这种审美转向的纠偏.关键在于加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创作和媒体传播,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从而保持中国古典舞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