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达吉亚娜是普希金笔下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俄国落后文化的忧虑和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向往;更鲜明地反映了作家及俄国社会的性别文化内涵--女性边缘化的文化地位,男权文化因素决定了男性作家对女性或善或恶的虚构都以道德作为最终评判的尺码.  相似文献   

2.
词与诗相比,更具备几分阴柔气质,这与词中大量的女性形象描写是分不开的。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不同的。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以男性视角出之,与男性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女性的自身写照。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某些方面又是相同的,这与男性女性无关,而是封建时代强加给人们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3.
男性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来塑造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因此,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几乎都带有一定的男权色彩。当代作家马玉琛在《金石记》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有着浓郁的男权意识,这一方面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探寻有了一定的困惑。  相似文献   

4.
江南温润多情的地理文化氛围造就了江南的青年才子们梦幻感伤的叙事风格。那种伤感、怀旧、精雅、女性化的方式使得他们几乎都成为描写女性的高手,女性在他们的笔下各自显现出富有魅力和意味的侧面。作为江苏作家领军人物的苏童和叶兆言更是以他们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而驰誉文坛。但目前学界对二人的创作风格存在简单归类的问题。本文试从具体文本出发分析两位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比较二者创作的异同,通过对同一主题体现出的两种迥异的想象图式,展示江苏作家的文化归趋和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5.
"父亲"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富有深厚的道德与权威原型意义。从女性视角出发对父亲形象进行书写是五四以来女性作家笔下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通过对现代女性作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线性梳理,认识文学形象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关系,透视社会生活与文学思潮的流变,寻找父亲这一形象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作家的思想意蕴与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而典型的女性形象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缩影。中国作家莫言与加拿大作家门罗分别于2012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擅长塑造勇于反抗、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而门罗以塑造具有一定觉醒意识但迫于现实而选择妥协的女性形象而著称。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影响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包括作者因素、时代性因素及读者因素。挖掘影响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能够揭示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的异同,为今后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文学琳琅满目、丰姿多态的人物画廊里,描写新的女性而且成为形象系列群象的,要算丁玲笔下的“莎菲型”群象和茅盾塑造的“时代女性”的系列形象了。他们笔下新女性的群象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留下了生动的历史画展,诉说了他们的美学情愫。我们研究这两个作家笔下不同女性形象创作的各自特色及其美学价值来说明这些艺术形象的塑造在新文学史上的功绩及其影响,将有助于有关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女性形象是甘肃中短篇小说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一类人物形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女性的形象始终活跃在甘肃小说作家的笔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女性形象有发展有变化有继承有创新,其书写意义也呈现出历史性的变化:1.八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可。2.九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的理性思考。3.二十一世纪初:作家的心灵徘徊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启示我们去思考甘肃乡土小说作家未来的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10.
试论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以描写女性形象著称的女作家。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选择她笔下几类最富代表性的男性形象,将其放在一定历史与文化时空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寡于情、陋于质的共性特征。分析他们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揭示作者塑造男性形象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女性唯有在经济上、精神上独立。才有可能得到男性的尊重,才能摆脱被奴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在男性作家那里,儿童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对于女性作家而言,儿童视角的选择是生命意识的自然流露。在小说中,男性叙述常与"民族"、"历史"等内容相关,而女性眼光却经常与"小孩"、"女性命运"相关。这两种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他(她)们的小说具有"粗犷"与"温馨"两副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上世纪末中国文坛热点话题之一。它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文本对固有的男性权威发起强有力的挑战,从而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因而这种先锋实践是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然而,由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与挪用时产生了错误与偏差,女性作家在创作上过分期望通过走类似西方女性主义斗争之路来谋求中国女性解放之路,从而导致了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抵触。虽然1990年代的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前后两个阶段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但都有现代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后现代式解构性思维的困惑;其次,是专注自我的后现代模式;第三,是后现代的精神困境。其教训是包括个人化写作在内的所有女性作家应当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以个性生命展现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位置,以达到时代性与个人性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当下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不否定上帝的男性身份,但在女性经验下,她们更易于用母亲形象或女性形象表征她们对上帝的体验。苏雪林、冰心的创作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她们一方面用上帝慈爱的"父亲形象"对抗中国家族宗主社会中威严不可侵犯的父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凭借自己的女性经验彰显上帝的女性和母性形象,寻求觉醒的女性所信靠的力量。五四女作家笔下上帝形象的特征折射出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中国知识女性的独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70年代"的写作现在已经呈现出不可忽视的气象,最为令人注目的是其中一群年轻女作家的创作,本文试从大众文化的背景来分析"70年代"的命名、女作家的集体亮相以及"70年代"在新世纪的创作.  相似文献   

15.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16.
萧红和张爱玲是20世纪两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作家,她们追求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喊出了真正的女性之声——女人是独立的,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觉醒和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当代著名女作家六六的长篇小说,结合作者本人与时代背景,由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特点、题材视角诸方面进行其小说文本的解读与创作特色探析,展现六六不同于以往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安吉拉·卡特的代表作《新夏娃的激情》既否定了父权文化下的两性关系,也不推崇母权文化激进派所向往的“安息地”,而是表达作者希望通过变性和变装的方式来说明并没有绝对的男性女性之分,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身体都是社会建构的。本文从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表演角度解读《新夏娃的激情》,进一步论证性别构建、性别表演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以父权制观念为核心的菲勒斯中心文化下,所谓的女性形象只是为纳入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编码而编造的,是男性依据自身的需求运用男性叙述话语创造的欲望符号.突围菲勒斯中心文化束缚、抗拒男权视阈下的歪曲想象,表现女性自身的本真状态、真实处境和文化建构所需要的女性形象,只能由女性作家自己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