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中国文化的综合性、尽理性和反功利主义。由于中国文化思维的整体性、直觉性,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特点:如重现实、重高尚品德的人的文学(中国没有神的文学),歌颂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的价值文学。中国文学始终歌颂和平、歌颂友谊、歌颂正义而从来不歌颂战争、歌颂暴力、歌颂卑鄙、阴谋诡计,中国文学文、史、哲不分家等,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不能硬套西方的文学理论,而应以中国文化为背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和体系的完善建设有了新契机。目前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和体系建设的急迫任务是明确定位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中国”性质、探寻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维度、认识建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前景和现实困境。而重建中国音乐教育价值观、确定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搭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模式,则是切入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必须维度。总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构建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行动目标。  相似文献   

3.
杜波依斯运用复合想象方法塑造的中国形象在海外中国形象谱系中独具特质.杜波依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诠释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宣传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国想象有明确的意向性和目的性,表征了他对中国的真挚情感和高度认同.杜波依斯对中国形象的积极建构,折射出强大、富饶、和谐、民主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会计制度的特色是指中国的会计制度应该是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为前提的,会计制度应明显地体现着中国的特点,它不应、也不可能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在根本上相同。中国会计制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中国会计工作管理制度的特色、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特色、中国会计监督制度的特色、中国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而全面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准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也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间的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境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李恒瑞)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涵》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相统一,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根植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战略性、方向性、人民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太学与中世纪大学之间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中世纪大学被称为当代大学的母体,中国太学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中国太学并不被看作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特征,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大学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太学有着天然的继承性和同质性;但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缺失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中国太学的遗传基因在中国当代大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中国太学应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共识结晶,囊括了中国精神元体性本体、关系性本体、时空性本体的秉性和特性,历经了中国精神古代本体、近代本体、现代本体的辉煌轨迹,但中国精神不同的本体维度都有超越性、人格性、内生性的特质。因此,诠释中国精神不同维度的本体含义,方能科学理解中国精神主旨,为弘扬中国精神奠定深厚根基。  相似文献   

10.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指导作用,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具有基础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以Frankel,H.H.和弘征、熊治祁、汪榕培对《木兰辞》的英译文为研究材料,针对《木兰辞》中的经典意象,进行相应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研究表明:由于对《木兰辞》经典意象认知识解的不同,汪译和Frankel译在翻译时对图形-背景-后景的突显侧重不同,汪译侧重突显图形而Frankel译侧重突显后景对图形的修饰。基于此,《木兰辞》经典意象的翻译在语言层面如词汇、句法和视角均有不同的体现。与原文意象相比,汪译具有更大的忠实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空的史家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有着不同评价,这种现象在史学史上屡见不鲜。谯周曾因力劝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而在历史上饱受争议。西晋之际,谯周形象颇为正面,但永嘉南渡之后,谯周开始受到史家的指责,其形象也开始逐渐转为负面。谯周形象的变迁,说明史家根据自身价值判断会对相同事实的认定做出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tudy that sought to identify how diversity (in the form of disability, appearance, and race) is presented in children's books written in or translated into the Greek language. 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plots and the portrayal of key figure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50 children's books written after 1990 that focus on diversity and target children aged 6–12 years. Content analysis framed within the interpretative paradigm was undertaken, and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categories representative of the range of plots and character portrayals.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key themes: the key figure is presented as different from the group; the key figure is often only accepted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another character who is not considered different or an incident; different figures belong together and not with the figures that belong in the dominant group; and the key figure is an excellent character who might also be brave and unique for several reasons. Taking these findings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seeks to place the discussion about children's books, diversity, and education in the literature, and it discusses teachers’ role in developing students’ critical literacy skills in order to engage in discussions about diversity without reproducing stereotypes or focussing o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15.
早期西游文学文本以至百回本《西游记》中猪八戒之“妻”有三:裴海棠、卵二姐、高翠兰。这三个形象的设计分别植根于不同的文化渊源,具有各自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情况下的艺术匠心。但一贯地都主要服务于猪八戒典型形象的塑造,即作为猪八戒欲望的对象,以成就猪八戒为世俗“好丈夫”、“好女婿”形象,尤其是帮助突出了猪八戒“有顽心,色情未泯”(第一百回)之为“色”所累者的本性。这一本性是八戒修行学佛最大障碍,却是他作为文学形象最根本的性格特点。至于从《西游记》两写猪八戒“倒踏门”的无所顾忌甚或以为得意,推断其《西游记》的作者不象是父为赘婿的吴承恩,虽不自本文始,但其作为《西游记》作者非吴承恩的内证,却是再作强调而决不过分的。  相似文献   

16.
形体教育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职业院校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是职业院校加强人才包装,实现人才“内秀外美”的重要内容。加强形体教育能改善人才结构,从而拓展学生的就业前景,增强职业院校的外部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表演的特性,主要通过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虚拟性,表现视像与体验,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女主人公,出场不多的她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本丈通过对考狄利娅人物的原型、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和人物悲剧形成原因的分析,得出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笔下又一个人文主义信念的代表,是作者人丈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徐訏的小说,在一个个浪漫传奇的故事中,述说人物的梦境;分析人物变态心理的原因;同时还进行严肃的自我解剖,常常是深入人物的深层潜意识表现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林黛玉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红楼梦》众多女性形象中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形象贯穿着作者的理想。但是,在今天青年人的心目中,对林黛玉形象有许多误读,他们把全书数次多人提及的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传统解读的基础和依据,作为对林黛玉形象的评价,造成了对林黛玉形象的误读。而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是我们理解《红楼梦》人物形象非常重要的参照。因此,笔者试图借助脂评了解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的实质,对林黛玉的个性进行重新解读,正解千古情痴林黛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