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文人集的形成存在"文章结集"和"子书入集"两种主要的路径,前者是集部范畴内文人集编撰的独立表现;而后者则是随着文学观念特别分类体系的调整,子书出现部类的游移而归入文人集的范畴。魏晋文论的兴盛与编集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集子孕育出以文体辨析为主要内容的文论,而文论的发展又带动集子编撰面貌的变化,两者呈现出递相推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元典,《序志》篇是研究刘勰学术思想和文学观念的重要篇章。本文在吸收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刘勰"为什么写"这两个梦入手,从哲学层面对《文心雕龙·序志》篇中的两个梦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4.
我国图书出版由来已久,图书的形制变化对当代图书出版业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笔者在文章中对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演变历史进行了简单梳理,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图书形制样式,意在归纳总结我国古代图书形制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探讨其对现代图书出版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现代图书出版沿袭了古代图书形制与装帧的文人气质,继承了部分古代图书设计风格,形成了古朴典雅、简洁实用、气韵生动的"东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对于古代中国文人而言,撰著、编辑、出版等文化生产活动的动力并不像西方人那样充满现世的功利目的或纯粹出于对知识的探究兴趣;中国文人的编辑出版活动与中国古人对人生"立言不朽"的观念密切相关,这个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不朽."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代又一代具有政治情结的文人。产生这种情结,有生计层面上的原因,更有理想层面上的原因。古代文人从政多为悲剧,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在个人命运上往往招致不幸。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我们以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应该给予肯定和赞美。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对人生价值及个人定位的认识上,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对于古代文人的政治悲剧,固然有封建政治黑暗等外在的原因,但我们还应看到文人自身的原因,很多文人本身并不具有比较突出的政治智慧与政治才能。以为文学家就一定会在政治上大有作为,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谬误。  相似文献   

7.
肖冬华 《兰台世界》2012,(10):60-61
水是生命之源,孕育了整个华夏民族及华夏文明。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从水中汲取了养分,以水作喻,论人生,谈社会,议万物百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怡人。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翻检历史,会发现远古中国存在着一种  相似文献   

8.
文气话语形态研究,夏静著,商务印书馆,2014一对于"气""文气"的研究阐释,始终是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文学理论家、古代文论研究家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对"气""文气"进行内涵阐释和理论层面的整合建构,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史上话语纷争不断、观念纠缠不清、学理庞杂乖  相似文献   

9.
蔡毅 《文化遗产》2008,(2):99-108
在中国历史上,酒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饮料,而成为一种复合性的文化载体。中国古代文人借酒抒怀寄意,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的诗文,从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酒文化体系。本文选取陶渊明、王绩、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五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围绕他们各自表现出的"真"、"幻"、"豪"、"适"、"达"的特色,即从自然、理想、个性、快乐、理智等各种人生哲学的层面出发,来探究所谓"酒中趣"——历代文人不断倡导的饮酒哲学的内涵,进而求证古人的饮酒活动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境界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给中文系的学生开设的文学理论课程,都是参照西方文学理论的体系,从框架、观念到术语、方法,无不亦步亦趋。而民族的、特色的、古典的文学理论概念与术语反而成了点缀,间或为说明某一问题而引用一些。系统的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是放在古代文论或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课中,以史为序、以作品为纲讲授的。这一现象早已为我国文学理论界人士所不满。但出版一部以民族特色的理论观念为主体、用民族特色的话语风格来叙述的文论著作确实难乎其难,首先需要对我国自有文学、有文学批评以来的数千年的历史作一爬梳整理;其次要从已有的史…  相似文献   

11.
书讯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甚至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以来,直到基督教初期,哲学总是来自为着一种生活方式、对普遍世界观的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方式的主动选择。古代哲学因此不是一种体系,它是为"智慧"做的准备练习,是一种精神实践。(《古代哲学的智慧》,[法]皮埃尔·阿多著,张宪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4月)  相似文献   

12.
在读完了童庆炳先生的《维纳斯的腰带》之后,又到北师大出版社邮购了一部由该社于2001年12月出版的童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如果说前者是童先生试图带领我们与“上帝”沟通的书,那么后者则是童先生试图带领我们与我国古代文论家心灵相沟通的书,是一部指导我们怎样步入我国古代文论堂奥的书,一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个作家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论著中,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来的。从早期的经、子文论以迄近代的文论中可以看出,它是伴随着不同的文章类型即文体的发展一道被提出来的。但作为专书来讨论这一问题,则是开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之后,陆机的《文赋》、李充的  相似文献   

14.
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关注点集中在中国文艺学科的方向、研究向度的拓展、理论资源的吸收以及本土化和民族特色的确立等方面.由于知识结构、学术立场的差异,围绕着这些关节点产生了不同的学术理念,诸如关于现代文论话语系统建立的"体""用"之辩,针对传统文论价值评价的"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的对立观念,"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文艺观的分歧,主张恢复"内圣外王"传统的新儒家思想的复生,以及国学热、"新保守主义"复兴等等.虽然不同的学术观念之间肝胆楚越,但贯穿学科发展的主线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全国新书目》2020,(3):46-61
《古典·哲学时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4380.00元本书囊括了代表着中国先秦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观点,为民国学人系统讲解诸子百家的著作,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内容短小精干,高度精炼,以学派创立者传略+学术渊源+主要思想观点的提纲形式呈现,便于一般读者迅速理解其内容。荀子与古代哲学一、古代哲学的产生和派别文化没有十分进步的社会,是没有哲学观念的。所以中国古代只有迷信和宗教,绝没有所谓哲学。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我国的绘画领域产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相对于唐宋时期盛行的严谨的风格,绘画开始变得随意而飘逸,并且迅速在士大夫文人里形成了一种潮流.这种由士大夫文人倡导并且付诸实践的绘画风格被称之为文人画.  相似文献   

17.
大利  晓辛 《编辑之友》1996,(2):13-14
关于东方艺术的出版●大利晓辛【南京】东方艺术,本文主要指的是起始、发展于中国这块土地上的造型艺术。她不仅囊括了中国历代艺术的精萃,其中有原始的、民间的、宫廷的、文人的,还包括了当今中国的艺术,它体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同时反映着东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  相似文献   

18.
李兴容 《大观周刊》2011,(51):180-180
本文主要从内容、意境及诗歌的语言文字等方面来分析李白的五绝诗歌《独坐敬亭山》,并且运用散文的描写手法勾出了李白在写作此诗时的一种精神境界.最后简单的阐释了我国古代文人在写作方面所共有的一种无意识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王韬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文章风格迥异,为后来的报人发展成为"报章文体";二是第一次把那个时代文人的民族意识写进报刊当中,使之与报刊思想融合在一起。王韬政论文中的"民族意识"形成的条件首先是时代背景不同,这使得王韬的政论文有别于"清议"时期和"文人论证"时期;另一个条件是媒介生态发生了改变,中国报业发展到了历史新阶段;此外,王韬本人的涉外经历和传统文人身份等个人因素也构成了王韬政论文的"民族意识"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当今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两种"交叉与融通"现象--诗书画论融通与文史哲融通,并就研究方法的互补及"历史还原"、"现代阐释"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问题提出了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