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8,(1):49-52
为进一步推进对晚清名臣翁同龢书法艺术的研究,概述了翁同龢生平及艺术成就,继而提出问题,运用文献法、图版法对翁同龢书法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特点及成因进行梳理:通过科举需要及文人思想对翁同龢前期书法风格的影响,剖析了翁同龢前期以"馆阁体"为主的书法风格;通过取法、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翁同龢后期表现的尊碑崇古、用笔朴拙、结构跌宕、章法灵活的书风特点;最后,在梳理翁同龢书法风格的基础上探寻其书风形成原因,得出了晚清"尊碑重颜"的书坛发展导向及翁氏家族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翁同龢书法风格形成的两大重要因素。为翁同龢书法艺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尝试。  相似文献   

2.
从历代书法风格的递变来观察,技法承担着各个时期书法风格形成的基础任务。"尚意"成为宋代书法风格的主流,书写形式多以信札、尺牍为主,书体以行草为主,其代表性书家的个性化技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变,由一种崇尚开放的文人自然心性取代了前唐谨守法度的肃穆庄严。  相似文献   

3.
南宋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其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书法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范成大在南宋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更是书法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本文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将以查到的他传世的行草书迹为轴进行梳理研讨,将他的行草书进行风格分期,以在探讨他的各时期书法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谢无量先追随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后专注于学术研究,一生不以书法家自居,然其又终生书写不辍。其学术研究倾向对其书法风格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平民文学时期关注对民间书法的学习,研究经典文学时期关注对经典书风的学习。因此,谢无量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其修养和阅历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盛行于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的佛教造像,对推动文字字体变革成熟、丰富书法风格方面影响深远。说到洛阳地区的佛教造像碑志书法的产生,自然与洛阳地区佛教的盛行相连。其中,洛阳地区优越的政治环境、地理位置、佛教的传入,以及人们对佛教接受和传播的动力,是产生其独特风格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和金文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迄今为止考古资料可以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早期汉字,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纵观古今,也有不少人对甲骨文和金文的书法风格进行研究,但将其对比研究的却很少。文章简述了甲骨文和金文,从用笔、结体、风格及章法四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分析探讨和对比研究,以给书法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如书写主体、书写工具和社会文化心理等,这些方面前人都多有论述。然而,对于文字载体这一影响书法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却鲜有人进行专题分析。文章以先秦时期书法风格的演变为研究范围,以文字载体对书法风格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甲骨文、金文、盟书、简牍、帛书等书法艺术风格,探讨在中国书法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中文字载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书法线条是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手段,线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书法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下.从书画同源的角度看,书法线条源于先民对外界物象的高度的抽象概括,书法线条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书法线条与书法风格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不同的线条构成不同的书法艺术风格.书法的线条与笔法关系密切.从书法史的角度看,书法线条的流变揭示了笔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对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张说的生平行状进行考证,对前人漏考之处予以补充;其次对《张说墓志》的书法进行考证,对梁升卿的书法、《张说墓志》的书写风格、志盖书写者为梁升卿等问题进行考证,同时对玄宗李隆基、张说、张九龄、梁升卿等人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代岭南著名作家黄培芳的生平、交游和著述作了全面、详尽的考证、介绍,指出其诗属“诗人之诗”,并从三个时期对其诗作的题材、内容、风格、成就及渊源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宋湘在继承清初岭南雄健诗风的同时,大胆创新,自成风格,启蒙了后继"诗界革命"诸人。作为从清初"岭南三诗人"到晚清"诗界革命"的过渡者,宋湘在思想情操、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赵孟頫是赵宋近支宗室,他一生富贵,却极度痛苦。赵宋宗室的特殊出身和丰富的遭际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加深了他对人生的体悟,他寄情书画,才华横溢,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根据所得史料,结合赵孟頫的书画作品,试图窥探其人格特征及在他的人格特征影响下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王朝更迭,书法艺术江河日下。杨凝式书法的出现无疑为唐、宋书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他佯狂终身,却不为六俗所左右,追求“天真烂漫”,上承晋唐意韵,下开宋代尚意书风,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宋代尚意书学思想的奠基人。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寓道于书的人品观、文人化倾向的雅俗观、自适遣兴的游戏观和重视主体意识的创新观。苏、黄、米受其影响,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对书法创作、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批评标准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深化,逐渐形成宋代"尚意"书风的核心理念,为宋代书法走向高峰奠定了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考察宋湘与吴荣光、叶梦龙、伊秉绶三人的书法交游活动,除了给研究者还原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宋湘之外,还可发现嘉道时期京城碑学兴起而广东却掀起藏帖、刻帖、习帖的高潮这样一个事实,进而纠正学界所谓"晚清帖学式微"、"碑学笼罩天下"等观念。  相似文献   

16.
苏轼推重蔡襄书法为“当朝第一”并不是为了维护恩师。苏轼经过广泛的比较,认为在宋初书坛无人可与蔡襄抗衡。苏轼本人有意自屈,亦未标榜自己。黄庭坚、米芾由于书法晚年乃善,苏轼没法对二人书法作出新的评价,对书坛格局给出新的排序。苏轼推重蔡襄书法还与蔡襄人品及二人书学主张的某些方面的契合有关。  相似文献   

17.
阐析北宋名臣蔡裹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清道粹美的风格特色。指出蔡襄诗歌最具宋诗特色,是闽中最早确立宋调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张大千书法艺术可分为四期。青少年时期的张大千书法属典型的帖学书风。海上拜师后,书法除深受曾、李二师影响外,还受到过何绍基等书法家及八大、石涛、金农等画家书法的影响,体现为典型的碑学书风。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大千书风有较大变化,以独具自家面貌的“大千体”形成并臻于成熟为显著特征。“大千体”是大千在前期家学、师学、金文、魏碑等基础上融会帖学传统而推陈出新的结果。大千书法刚柔相济、心手相应的理想状态约出现在50年代以后,经50年代初在印度大吉岭的沉潜反复,至后来行遍“欧西南北美”,眼界、心胸进一步开阔、拓展,“大干体”随之迎来新境。  相似文献   

19.
宋徽宗角色错位的来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徽宗系宋神宗第十一子 ,既非嫡又非长 ,从政是其所短 ,书画是其所长。其兄长宋哲宗因纵欲而早逝 ,他仰仗其才华与名声 ,竟战胜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 ,君临天下。徽宗继位貌似出自“朝议” ,其实走过场而已 ,所谓“朝议”最终沦为政治陷阱。徽宗的公开策立者固然是向太后 ,其幕后拥立者很可能是宦官郝随。至于徽宗的才华与名声 ,则得益于对其青少年时代影响极大的姑父、风流驸马王诜。一定意义上似可说 ,徽宗“成也王诜 ,败也王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