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离愁别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主题之一。李商隐写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李煜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其二)……然而,这离愁别恨最难描  相似文献   

2.
诗题解读:初看诗题——再别康桥——即包含意蕴。康桥之译胜于剑桥,中国人对"剑"与"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断的。"再别",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别,现在又别,内心若何?令人猜想。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相似文献   

3.
周国清 《快乐阅读》2011,(12):31-33
《雨霖铃》和《再别康桥》都是现行高职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写别情的名篇,深受高中生的喜爱。我们既喜欢"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着一"伤"字而离别之痛凸现的笔法,更喜欢"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飘逸。同是告别诗,离别情,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是两样的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理性地说,徐志摩在其诗《再别康桥》中作别的是母校一康桥,然而,诗中几次作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诗人徐志摩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那么,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心里,去探究一下诗人的用语意图。一、西天的云彩,意境开阔,激人想象。这里的"西天"既可实指西方,西边的天际,暗指位于英  相似文献   

5.
《雨霖铃》和《再别康桥》都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写别情的名篇,深受高中生的喜爱。我们既喜欢“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着一“伤”字而离别之痛凸现的笔法,更喜欢“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飘逸。同是告别诗,离别情,为什么给人的感觉却是两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的情感意蕴自其问世就难有定论.孙绍振认为本诗没一点世俗的失落感和痛苦②,严家炎认为此诗“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③,其实这只是徐志摩创作个性及“理性节制情感”创作主张的体现,全诗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惆怅感伤的氛围里.联系康桥情缘对诗人的影响,创作此诗前后他的人生经历、情感状态及诗歌选景用物的特点,笔者认为本诗情感表现为一种心口错位:表层似乎很潇洒、超脱,内蕴却是深邃的忧伤.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以胡适的《尝试集》为开端。从此以后,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大批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这些诗人写出了大量新诗作品,诸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死水》、《断章》等,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派、小诗体派、象征诗派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诗的欣赏。■首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  相似文献   

9.
<再别康桥>作于1928年11月,是徐志摩第二次赴欧洲旅游在归途中写下的一首纪游诗.诗人对康桥有着深厚的感情,此次旧地重游,触景伤怀,感慨万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心灵的律动,透过秀丽的诗句流露出暗淡的忧思,堪称一曲离愁绝唱.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洪流中不可错过的精彩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坛。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非"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莫属。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一如诗人那灿烂的人生也闪耀在漫长的诗史中。《再别康桥》因其真挚的情感、流丽的音调、浓郁的诗味等艺术特色而备受研究者关注。对于诗人在《再别康桥》中的情感指向,推究起来可归纳为两类:一是"怀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山、大海本是无生命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充满、洋溢着人的情意呢?这只能用情感的移情性即移情作用来加以解释.什么叫移情性呢?所谓移情性,就是人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物,结果好象外物也真有这种情感似的.这种移情性,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来加以运用.例如,杜甫《春望》诗前四句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又如,李商隐《无题》诗前四句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花怎么会流  相似文献   

12.
教学材料:人教社2007年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3篇课文4首现代新诗,分别是《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感悟诗歌的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3.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他作为“新月派”的灵魂诗人所倡导的新诗的唯美原则,即“意境美,绘画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而《长亭送别》和《闺塾》又是她们文学生命熠熠生辉的舞台,每每浸淫其中,都会心为所动,情为所牵,在为她们纤纤的如花碎步充满醉意的同时,又被她们作为女性自我具有的风骨之美所吸引:春来秋去总是情,真正能穿越时空,经过岁月的淘洗而留存下来的只有精神之美。《长亭送别》氤氲着离愁别恨,《闺塾》酝酿着幽怨不满。莺莺的宣泄真率可爱,淋漓畅快;丽娘的流露含蓄持中,余香袅袅。莺莺以离愁别恨为菜,以眼泪为酒,在长亭为张珙饯行。曲词…  相似文献   

15.
胡银元 《文教资料》2007,(34):65-67
雁,作为一种较特殊的审美对象,引起了无数文人的吟咏,自《诗经》以降,咏雁诗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诗人借咏雁来表达自己的羁旅之情,相思之苦,离愁别恨,具有凄苦感伤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6.
<正>《再别康桥》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广受师生喜欢的篇目,许多教师只把眼光放在内容层面的"告别"主题和形式层面的"三美"理论上。许多研究从"惜别启发他灵性和智慧的康桥"、"惜别过去在康桥的美好时光"、"惜别那段和林徽因刻骨铭心的爱情"、"惜别他追求自由和美的理想"、"惜别他的西洋梦"等方面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是解读的视角也还是停留在"离别"的视角上,教学就容易陷入到千篇一律的套路中。虽然《再别康桥》的诗名包含"别"的内容指向,离愁别绪也是诗的内容之一,但是没有抓住文本独特的魅力。"梦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语文课改的或然性突破口》有云:"孙老师不但把世界各国的文本解读理论都研究了一遍,还深入中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在《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孙绍振如是解读》《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等著作中,处处闪现着批判性思维的电光石火,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老人对语文教育的拳拳之心。"(《语文学习》2016年第1期)笔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在欣赏《再别康桥》时,经常会引述徐志摩的求学经历、新月诗派的创作主张,进而谈到《再别康桥》的作法。但细思之下,我们发现这首诗歌之所以被广泛认可,可能不仅是因为它的“新”,反而更是因为它的“旧”——这首诗很符合我们鉴赏传统诗歌的经验。中国新诗对传统诗歌精髓的吸收,是天然存在的,也值得我们重视。正如郑敏在《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中所说:“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诗歌阅读题一直是历届考生最不易得分的一道题,其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考生读不懂诗,二是答题答不到点子上。一、找标志词以帮助考生从内容上快速读懂诗标志词是指能体现诗歌内容特征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当我们找到了这些标志词,基本上就能读懂诗的思想情感了。例如:诗中有"送、别、离、恨、柳、浦、津、渡"等词,就应属送别诗了,抒发离愁别恨、孤独悲苦之情。诗中有"隐、隐居、隐者、渔翁、渔父、渔舟、渔樵"等词,属隐居诗,抒发  相似文献   

20.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析,如今以钱钟书赞同的"自叙身世说"和王蒙的"无端"说两种观点最具影响。《锦瑟》与江淹《恨赋》、《别赋》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相似,李商隐"意用事"的方法能够使《锦瑟》达到《恨赋》《别赋》的艺术效果。借助《恨赋》《别赋》来解析《锦瑟》,可知《锦瑟》的主题是"惘然",此可以成为王蒙"无端"说的一种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