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2015—2019年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数据,从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近五年硕士研究生就业落实较好,年均初次就业率为97.3%;多数毕业生愿意留在广西就业,且广西生源更偏向本地就业,但近五年在广西就业人数占比逐年下降;教育行业就业人数占比最高,其次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人员占比最高;从就业质量看,男生月薪高于女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高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
虽然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已成社会焦点,但是女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还未引起过多的关注,女生就业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就业歧视等仍然是存在的。本文对部分普通高校女毕业研究生进行了全面的就业现状的调查,深入分析和了解她们的就业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高教培养系统、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就业服务平台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探讨对策,为普通高校女研究生就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女大学生就业面临三大难题 1.就业率偏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社会岗位需求量的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在许多招聘会上,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限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女生就业更难、工科女生尤其难的大环境下,笔者针对我校传统的工科类食品相关专业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调查范围内,女生所占比例为47.29%,与男生数量基本相当;但女生党员比例、学习成绩均高于男生,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女生为就业准备的较为积极。从就业率、薪资水平、分布于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珠三角地区的人员比例来看,女生与男生的差异不大。可见,女生在就业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力方面,需要针对专业特性做更细致的研究,以便为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女毕业生的就业做好就业指引和合理的宣传导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师范生到农村就业意向及师范生在农村就业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现有基础设施受到多数师范生的认可;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回生源地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但愿意终身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不多;薪资待遇和就业时的公平分配是师范生特别关心的问题,生活条件是影响毕业去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择业质量的性别差异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运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专题问卷调查数据,将2012年已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女本科生作为分析对象,男本科生作为参照对比样本,通过建构全景多层的测量框架和解释模型,检视了男女本科生主观的和现实的择业质量影响因素差异。虽然女生在客观就业质量方面大多低于男生,但其主观满意度评价却明显高于男生,女生比男生更显示出"能力就业"的心理;专业类型、校外实践对女生择业质量有较大制约,但学校就业指导等对女生择业质量的影响并没有像其对男生择业质量那样显著。建议开展网络朋辈咨询,拓宽专业口径,重视高校女生组织、社会性别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分性别的综合就业统计等以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硕士研究生因性别而导致的就业差别和薪资待遇差异长期存在.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2007-2011年硕士研究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男生就业率高于女生,签约率低于女生,签约薪资高于女生,三者之间并不是正相关关系.男女生就业与薪资差异主要是由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内化的社会性别角色及多重因素交叉影响造成的.采取的政策建议为:高校要有效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创新创业;研究生要与时俱进转变就业观念,到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就业;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提倡男女平等的就业观念;政府和立法机构要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毕业生特别是女生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作者所在高校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影响因素"调研统计数据,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两性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信心整体偏低,男生就业信心明显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力资本、求职准备、学科理解、家庭背景均对就业信心有显著影响并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为提升大学生信心和就业质量,高校需要根据影响因素和性别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就业指导,女大学生应积累人力资本并提升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年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劳动力市场却没有向女生提供与男生平等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定点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要求,有80%的女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过性别歧视。就业市场上这种对女性的限制和歧视,让许多刚走出校门的女生比男生更深刻地体验到了求职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就业难是高校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女大学生就业相较于男大学生更难,由于高校就业的主要考评依据就是就业率,实际就业情况中,受很多因素影响,毕业前所做的就业统计中,并不能完全反映女大学生真实的就业情况,如何验证高校女生的就业情况,准确把握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我们制定相关的对策至关重要,本文试从笔者在安徽理工大学的工作实际出发,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四川省五所高校491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女研究生在经济困扰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女研究生在就业和经济困扰上有显著差异;男女研究生在婚恋和经济困扰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研究生在解决遇到的困扰时较多地使用自我解决和寻求外界帮助等积极策略,但有极少数人使用消极策略.女研究生的困扰问题应引起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视,高校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育对策,促进女研究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煤炭经济形势的短期恶化对矿业类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近三年的研究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指出矿业类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中存在就业滞后、各专业不平衡、继续深造比率低、行业发展对就业影响有限等问题,并进而分析该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生生涯规划模糊与心理素质差、学校就业工作抓手少、文理科需求差异大与女生就业受歧视、狭窄的眼界与较差经济条件等,最后提出了破解矿业类高校研究生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对广西高校在校研究生的择业现状有了较为详实的掌握,影响广西高校在校研究生择业状况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包括高校扩招、单位用人观念改变;学校因素包括培养目标单一、就业指导工作不够;研究生自身因素包括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改善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肃省2008年研究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从性别角度分析了女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比较了男女研究生在求职意愿、求职过程、求职结果等几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性别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常用指标"精英"色彩过于浓厚,不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重心下移的就业趋势,亦有悖于国家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择业就业的政策导向,难以适应我国就业优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文章对就业重心朝基层下移背景下常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适切性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更适合基层就业趋势的就业质量评价核心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5届毕业生就业前思想状况的广泛调查,可以发现:我校相当多的毕业生择业观趋向于务实,比较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就业期望值较高;毕业生对自己的认识存在着局限;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大,并存在心理焦虑现象。针对这种状况,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加强就业形势教育,三是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四是重视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五是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来探讨教育的发展,认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情况,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又反过来影响劳动者对教育的需求。尝试对现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缓解教育过剩、引导高学历学生合理就业、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联系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8.
Refugees hosted in countries with advanced economies often work in low quality jobs, regardless of the education they obtained in their home countries. In this paper, I analyse the long-term impact of formal host-country education for refugees on labour market outcomes, using 22 years of microcensus data on Bosnians arriving in Austria during the 1992–1995 Bosnian war. I estimate local average treatment effects using age at the time of forced migration as an instrument for the probability of receiving education in Austria instead of Bosnia. I find that receiving a formal degree in Austria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robability of work below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low-skill employment for two decades after arrival. There are visible income differences between holders of Austrian and Bosnian degrees beyond this period. Female refugees benefited significantly more from obtaining host-country education than males.  相似文献   

19.
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女研究生的嫉妒既有与其他群体的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女研究生的嫉妒表现在学业、实践能力、感情生活以及求职择业等方面,并对人对己都有一定的危害性。女研究生应该学会利用各种自我调节的方法,减少自己的嫉妒心理,以便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岗位需求情况,从目标教育的视角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层为若干,提出"目标定位分层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路径,以实现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岗位的有机对接、匹配,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