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真实再现与纪实片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并不矛盾。纪录片的真实性应该是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结合,只有纪录的人物和事件都有事实根据,创作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感受,观众看了觉得真实可信,才是纪录片真实的完美境界。真实再现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证据,它并不隐瞒“再现”行为本身,且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创作对再现分寸的把握决定着具体作品是否真实,而观众的接受最后决定分纪录片的真实判断。  相似文献   

2.
历史类专题片在叙事中有独特的叙事技巧,真实再现有着多种呈现方式,在选择不同叙事技巧时又如何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真实底线,这是创作者需要衡量的问题。本文旨从历史类专题片的创作流程、叙事技巧进行综合论述,希望能给创作者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2005年隆重推出了历史人文巨作《故宫》,让记录世界的老话题“真实再现”的运用问题又一次浮现水面。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幻实类电视节目广泛运用了“真实再现”手法。文章对纪录片《故宫》的“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提出了几点质疑,论述在《故宫》纪录片中频繁使用这种手法,会给纪录片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4.
王旭 《华章》2011,(29)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用纪实手法解释历史、分析现在、预测未来的纪录片,由于审视并再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一些电视学家认为,在电视进入到每个家庭的今天,由于纪录片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深刻的内容,因而得以用“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方式.而同样打破传统新闻模式的“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一种电视新闻传播形态,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无论是制作理念抑或实践环节都面临考验、遭遇发展瓶颈,已经步入一个历史“拐点”,为求生存,“民生新闻”不仅从制作角度,以及创作理念上都应该有一个长足的改变.在长期的摸索中,不少新闻工作者们发现,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往往会不经意的渗透到“民生新闻”的创作中去.却使得“民生新闻”更具有可观性,以及趣味性,使得新闻语言更具创造力.本文在对电视纪录片的简单梳理的基础上,对“民生新闻”的创作内涵,特别是在制作、以及新闻理念上受到电视纪录片的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阐述,同时对日后两者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真实再现在纪录片中主要有四种形式,即人物扮演、场景搬演、引用资料和利用高科技和数字化实现真实再现。使用真实再现技法进行纪录片创作,必须注意真实性原则、创作者与观众的情感共识、真实再现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多数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技巧和拍摄形式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拍摄手法单一、模仿成风,新的模式化以及僵化的“定义”使纪录片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原动力,不能适应当前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纪录片创意的主体、电视纪录片的创意、纪录片的艺术构思三个方面的论述探索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基本规律,拓展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创作思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真实再现与历史纪录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实再现是影视创作中一种新的虚构手法,较多地运用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真实再现可以弥补影像资料的不足,连接历史的断点,使叙述更加流畅、生动,还可以营造出强烈的时空感,为尘封的历史、逝去的人物注入新鲜的血液,并表达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情感。真实再现的基本前提是要有证据,它并不隐瞒“再现”行为本身,且具有白描化、虚拟化的特征。真实再现不仅是视听语言的探索,也是对历史的一种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年轻化”是近年出现在我国纪录片领域的一种以年轻受众为目标人群的精准传播策略。我国纪录片年轻化探索覆盖了纪录片的生产、内容、传播等层面,但发展并不均衡,生产层和传播层日臻成熟,内容层相对滞后,特别是选题空间存在窄化问题,思想价值存在内卷和浅泛倾向。其原因在于一些纪录片对年轻受众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选题思路不够开阔,创作过于依靠受众表层需求和技术、技巧驱动。基于此,纪录片年轻化探索应立足当代年轻人的社会文化心理,深入发掘其关注的公共领域,遵循其“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创作思路,深化观察与描述世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略论纪录片的历史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些纪录片的创作中 ,纪实美学原则因为消耗性的使用而流于模式化。这背后是理性的缺席和责任感的逃避 ,只剩下故事化和所谓艺术化追求 ,纪录片被“小品”化了 ,缺少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对纪录片创作中历史理性的重视 ,对纪录片美学品格和记录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萌宠成长记》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播出后,获得了好评。结合已有的动物类纪录片,对其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分析其常用的创作手段和主要的创作特点。同时,从选题技巧、受众心理、叙事手段等几个方面研究《萌宠成长记》在众多同类纪录片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因为周公"制礼作乐"而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非常重视"礼"。"礼"起源于保证人类生存繁衍的现实生活,是人类精神特性的产物,是文明和文化的表现。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仁",也就是人性的要求。通过"礼",人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礼"既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追求更高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3.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对于大时间跨度的电视专题片制作尤为不易。本文以武夷学院50周年校庆专题汇报片《传承与跨越——武夷学院50周年誌》为例,从前期准备工作、构思创作和后期编辑三个阶段,阐述大时间跨度校园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并肯定其宣传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DV和非线性编辑技术的兴起和成熟,最终使得纪录片的生存突破重重障碍,DV纪录片迅速发展并有逐渐融入主流媒体的趋势。DV记录片除了具有纪录片真实性的本质属性外,其平民视点、个性化表达的特点也决定了DV纪录片自身的一些鲜明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文章以自创DV记录片《守望者——汉风》为例,探讨DV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广电总局“限娱乐”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广受关注的电视娱乐化现象得到明显规制,媒体、受众逐步回归理性,娱乐有度、娱乐真善美等成为新时期的新追求。这样一个新时期,我们称之为“后娱乐”时代。“后娱乐”时代为纪录片发展带来契机,一方面拓展了记录片的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开发了潜在的受众,原本边缘化的纪录片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16.
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对《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修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提供漏收的字、义项、词以及为辞书提供书证或提供更早的书证。  相似文献   

17.
纪录电影的真实观念是纪录电影美学的核心。从对纪录电影对待现实的观念、纪录电影的结构原则以及纪录电影观众的接受三个角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纪录电影与剧情电影的差异不是传统论述中的纪录与虚构的二元对立的美学手段,而是文化和美学观念的差异,纪录电影的叙事本质是现实(纪录)、虚构与想像的三元合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说文解字》:"與,黨與也。"可见,"與"的本义是名词"朋党,党与"的意思。通过阅读古文献,我们知道"與"还有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对《论语》中"與"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與"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并简要做了一些动词、介词、连词"與"之间的辨识,为"與"的研究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历史纪录片《毛泽东》体现出鲜明的纪实品格追求,表现为长镜头和同期声以及现场采访方式的大量运用、以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口述再现历史过程、解说词叙事功能的增强、对历史和现实的关系进行形象化再现等,以记录真实的历史、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该片在历史文献片创作史上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的钧窑历史研究大致形成了"文献学派"、"考古学派"和"科技学派"三大流派,它们具有各自的学术成就同时又都遭遇史学瓶颈和困境。既往的钧窑历史研究存在着主观性推断、反逻辑推理、循环伪证等方法论问题,常常以偶然性推断普遍性、以特殊性推论一般性,进一步造成了钧窑历史的混乱。钧窑研究应在对既往钧窑研究史学困境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秉持整体的宏观文化史观,实现历史文献研究、考古研究、现代科技分析及烧造实践的紧密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以开创钧窑历史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