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档案摄影”简伦姜舜慈,孙承敏“档案摄影”,无论对摄影界来说,还是对档案界来说,都是新名词,我们姑妄如此称之,是因为它是在档案界新兴起的一个摄影门类。它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艺术摄影、科技摄影等等门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包含着这些摄影内容,又有它自...  相似文献   

2.
工业摄影与工业“明星”黄尚信什么是工业摄影?对于它的界定,既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新闻摄影的一个品种”,也不能只看它的实用性(即服务性、广告性),更不能片面地把它说成是“机器十人”。工业摄影是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它不是任何摄影的附属品,它和农业摄影、军事...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词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曾作过精辟的阐述,但未曾发明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词。在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也未发现。据考证,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明确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是中国人赵...  相似文献   

4.
自从吴思先生出版了他的《潜规则》以后,这个做了书名的词语也空前流行了。这个词流行以后,我心下曾将它等同于“非正式规则”这样一个术语,可仔细想一想后又以为不妥。另外注意到很多人把“潜规则”等同于“坏规则”,也觉得不是太对头。在林林总总各种规则中,我们本来可以有多种办法来区别它们、定义它们,但社会舆论似乎更有兴趣用“明规则”“暗规则”(潜规则)之类的术语来区别规则,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04年2月2日的《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用了一个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的形象作为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80年代出生的中围新一代的代表。并且创造了一个从中文借来的英文词“qinglei”来形容他们的崛起。这里的“另类”一词其实是一个英文词“alternative”的意译。今天《时代》周刊又把这个词从中文音译回去,也是给了21世纪初的中国的变化一个有趣的注脚,这一报道其实显示了近年出现在中国的“新少年写作”崛起产生的文化意义已经浮上了台面。中国少年的文化经验已经变成了中国的全球化的一个形象。  相似文献   

6.
张治 《新闻前哨》2003,(3):46-46
“品位”和“品味”是近几年来报纸上经常出现但又总是混用不清的两个词。这两个词如何区分,又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一直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的难题。 笔者认为,“品位”和“品味”可从以下几点区别开来: (一)名词“品位”和“品味”既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当它们被用于人时,表示意义的倾向不同:“品位”倾向于“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各方面具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也称“华赛”)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反映世界和平发展,表现人类生存状态,展示人类命运情感的。一个可供全世界新闻摄影人平等交流的全新的平台。“华赛”无疑是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的良性融合。她诠释的是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让世界新闻摄影界对中国有了更多预期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江畔剑 《新闻前哨》2006,(10):12-14
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竞争,向我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挑战性课题。让新闻摄影“重”起来,就是报界同仁依据受众新需求发出的理性呼唤。实践表明,让新闻摄影“重”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靠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来支撑和推动。  相似文献   

9.
瞬间性,是新闻摄影的基本特征,新闻摄影中所说的“典型性瞬间”,是指从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能充分反映其新闻内涵的典型性瞬间图像。但在实践中,对新闻摄影的“典型性瞬间”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总的来说有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10.
万凌云 《出版参考》2005,(7X):23-23
在今夏最热的天气里,书市上又出现一本《9015那小子真帅》的新书,石破天凉地提出“9015”的阅读概念,标新立异之“出位”着实抓住了不少人的眼球,就目前大小媒体的关注度来看,初步达到了“一鸣惊人”的效果。还是那句老话:新书既出,先混脸熟。  相似文献   

11.
“青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词,使用频率很高。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是:比喻重视或喜欢。词义很明确,没有什么争议。可平时又常会“碰见”另一个词“亲睐”。例如:网络报纸越来越受瑞典人亲睐(《当代传播》2001年02期):港府有关机构亲睐电子媒体(《出版经济》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12.
照相技术和照相机是舶来品,是谁译出了“摄影”这个贴切的中文词语呢?11月18日开馆的我国首家摄影博物馆--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展示的史料显示,广东人邹伯奇在1844年写作了《摄影之器记》,他是“摄影”一词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3.
对﹃组照﹄发展的冷思考于惠通近年来,用多幅照片的组合表现一件事、一个社会热点、一个突发新闻、“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的形式突然热了起来,有人叫它专题摄影,有人叫它系列摄影,有人叫它报道摄影,港台有人叫它“图片故事”……尽管叫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  相似文献   

14.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新闻摄影,又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新闻照片为什么总是出现雷同、重复的东西?比如,在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中,从老总到夜班值班主任,再到各版面编辑和图片编辑,都在感叹来稿中“围一圈人”、“举拳宣誓”、“黑板报前”、“敲锣打鼓”类的照片那么多,而且是那么惊人地相似。什么原因使得基层部队大量的新闻图片来稿都往这几条窄路上拥挤?  相似文献   

15.
“摄影文章”并不是以文为主的文章,而是美国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体裁。它是以照片为主,以几张、几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摄影文章”与找国的摄影专题报道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摄影文章”最初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展到今天,它包含的内容越加广泛,形式也日趋多样,在报道手法上也有着不少的发展与创新。美国《生活》杂志曾以“摄影文章”的报道形式闻名于世,后来不少画报、杂志也竞相采用这种形式。有不少的“新闻摄影文章”还汇集成  相似文献   

16.
胡洁 《大观周刊》2013,(1):11-11
阳新方言的“把”是个很常见的词,它既可以作动词表示“握、给予”,也可以作介词表处置、被动。汉语普通话没有主动与被动语态的形态变化,但可以用介词“把”、“被”等标记主动与被动。但阳新方言用同一个词“把”字既引出施事又引出受事,使这种句式呈现出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7.
“嗜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从该词注释的括号中理解,显然“嗜好”一词并非褒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嗜好”的人多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唱歌的、养花的、打球的,甚至不少人把过去没人看上眼的石头也当成了宝贝.这些爱好又多被笼统地称之为“嗜好”。在这里,并没有严格地区分这些爱好是不良的,还是有意义的。所以,“嗜好”这个词在今天使用起来变得已没有多少贬义了,  相似文献   

18.
时下,“托儿”盛行,买房的,会遭遇“房托儿”;买药的,会遭遇“药托儿”;看病的,会遭遇“医托儿”;买车的,会遭遇“车托儿”;找伴侣的,会遭遇“婚托儿”;上学的,会遭遇“学托儿”;跑官的,会遭遇“官托儿”;被采访的,会遭遇“记托儿”,甚至饭有“饭托儿”,电话有“聊托儿”,互联网有“网托儿”,诸如此类,可谓不一而足。然而,诸如“房托儿”这类词,古今工具书没有收入。而在《现代汉语词典》却有“托儿”这样一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tuōr(方)指从旁诱人受骗上当的人。”给“托儿”如此定义,相当准确。显然,以上“房托儿”等词是“托儿”一词的衍生。  相似文献   

19.
“新闻策划”现象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策划”现象析丁未现代社会观念更新已经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时下新闻界不是流行着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新闻策划吗?乍一听似乎不同凡响,但只要稍作思考,不禁大为疑惑: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吗?如果新闻可以人为策划,那么新闻的真实性又从何而来?“客观事实是...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