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定鼎北京后,将近京五百里内之民田强行圈给从龙入关八旗官兵,以为采邑养赡壮丁家口之用。随着八旗生齿日繁,兵丁贫乏日多,资生无策,清统治者又将入官地亩分给八旗耕种,立为公产,收租解部。后又允许八旗官兵认买公产房地,以为养生之计。甚而于雍正三年在固安等地实行井田制、屯田制以安置无业赤贫旗人生计。但是,由于清统治者的种种恩惠政策均遭破坏,旗人或典卖自己土地、或盗卖公产与民人。造成了旗地与民地、公产与私田等种种混乱情况和互相争控的局面,不仅危害了旗民的生计,而且威胁了清廷的赋税收入。因此,清统治者不得不对八旗典卖土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这组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全宗中选出的档案史料,恰恰反映了这些情况,对研究八旗的衰亡及当时的租佃关系、土地政策等,均是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秀女排单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7,(1):F0002-F0002
挑选“秀女”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挑选后妃的制度,始于顺治年间。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是用“选秀女”的方式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但挑选的办法和秀女们在宫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一类是八旗秀女,3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备后妃之选或赐婚近支宗室;另一类是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她们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包衣之女。清后期,包衣三旗女子应选宫女时,不再称“选秀女”,而是称为“引见包衣三旗使女”。因此,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每次引看时,满、蒙、汉军八旗的应选秀女以旗为单位,根据各旗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5-6人站成一排,但有时也有3-4人一排,其至有1-2人一排的。  相似文献   

3.
<正>顺治初年,清廷在中原的统治尚不稳固。为了保证北京的安全,清廷仿照盛京旧制,在京城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这一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炮制度。学术界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通过翻阅清代档案,仍可发现一些北京信炮制度尚不为人熟悉的内容。一、清初北京信炮的设置顺治元年(1644),清廷入关并定都北京。但当时清廷在关内的根基不稳,南方反清势力仍具备一定实力。  相似文献   

4.
清入关前后,在关内外大量圈占民,并分归皇室(设立皇庄),王公贵族(设立旗庄)和八旗兵丁经营耕种。但八旗贵胄并不认真经营,而是将土地出租或转卖民人耕种。有的家奴亦乘主人更迭和?独事故,串通民佃盗卖地产;一些官员亦乘机大肆兼并土地,造成旗地转失的案件不断发生。还有旗、民私开鱼麟红册外的“余地”出现。清廷为维护皇租官赋及旗人生计,曾多次清查。这组选自馆藏朱批奏折档案,即反映了嘉庆中叶的一次清查盛京民典旗地情况。对研究清中叶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关系,均属有价值的史料,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洲八旗”。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35个、半分佐领2个,鲜朝佐领6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1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300人为一牛录,设额真1人  相似文献   

6.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奉旨从辽东义州迁移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并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被编为左右两翼各四个旗,即著名的察哈尔八旗,今乌兰察布市除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化德县外,其余各旗县市的辖地历史上均为  相似文献   

7.
清沿明旧,从顺治初年起便把南漕的北运视为解决官俸、军饷和宫廷糜费的“一代之大政”,予以相当的重视。然而到了清末,随着清廷政治的日趋腐败,漕运中百弊丛生,官莫能禁,费用大滥。加之庚子年的巨额战争赔款,造成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入不敷出,王公百官的薪俸和八旗官兵的俸饷均难于筹措,清廷对于现银钱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为此,光绪二十七年,特颁了一道上谕,试图在以往有漕各省,一律改征折色,即以货币地租银两代替  相似文献   

8.
副都统赵国政为请定稽查八旗公产之法以杜典卖恒产事奏折乾隆五年七月十七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臣赵国政谨奏,为请定稽查之法,以杜典卖恒产事。窃惟八旗公产地亩,准令官兵认买,原令其子孙世守,永远有益。讵有不肖之徒,甫经认买,旋即转售,以致上达天听。本月初七日特降谕旨,诫谕谆切,令八旗大臣悉心教训,严行禁止。仰见我皇上深仁厚泽,抚恤周详。臣等跪读之下,不胜惶悚,用敢敬竭愚昧,仰祈圣裁。伏查,从前圈给八旗官兵地亩时,各按旗分分定地方,设立守堡,部册旗档,原属井井,民人不准典买旗地,向在禁约之内。而典卖与民间者,不可胜数,不但在官之册档残缺莫稽,即领地之本家辗转售卖,亦不能记忆。今议动公产银两回赎此地,正恐头绪纷繁,不能保其一无遗漏者。盖以彼时圈给之后,即为己业,或弃或留,各任其便,该管官员从不过问之所  相似文献   

9.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陈力 《历史档案》2017,(4):81-9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乾隆初年,清廷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附近地方修建绥远城,派拨满洲、蒙古八旗官兵驻防,并设官学对八旗子弟进行教育。关于绥远城官学的设立及沿革情况,官修史书及地方志记载均不详明。现从馆藏军机处满文档案中选译部分奏折,反映乾隆六年  相似文献   

12.
铁达 《档案与社会》2004,(3):49-50,55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太宗皇太极进一步发展完善并具有行政、军事、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组织形式。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换句话说,也就是“以旗统族”。它又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  相似文献   

13.
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人们知之甚详。但是,人们对于八旗组织基本成份的八旗男丁,则了解不多,为使人们有更多的了解,特从馆藏满文档案中选译三件有关八旗男丁史料,它记载了顺康雍年间八旗男丁的数目、身份、旗籍间的关系等情况。这是研究八旗制度颇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京爷们儿系北京特产,只此一种,仿冒必究。虽说是市场经济,未必银子决定一切。北京爷们儿值钱就值钱在“北京”这两个字。从几十万年前住在周口店山洞里的那种,到满洲八旗吃皇粮的大爷,但凡沾了“北京”两个字,提起来那是什么劲头!北京人在纽约,听听,到了纽约旗枪不倒。这也就是北京人,换了哪儿的都不是那么回事。有外地人说北京爷们儿胆小,根据是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为了缓解八旗组织中兵额有定,而闲散余丁日增的矛盾,于雍正二年(1724)初,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余丁中选取家道贫寒而又可以培养造就者5120人,每月供给一定钱粮,以训练技艺,名为养育兵。雍正帝即位之后,对八旗人丁的发展状况极为关注,于雍正元年颁发一道谕旨:“自盛京初入北京时,八旗男丁共有多少人?如今又有多少人?著查奏。”因此,当年编审八旗男丁,由怡亲王允祥把八旗男丁的实际数字密奏。次年正月,雍正帝根据八旗人丁情况,发了一道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俱经累世效力旧奴才,因承平既久,满洲户口滋盛,余丁繁多,而丁多佐领,其护军、马甲,额设有定,是以不得披甲之闲散满洲无钱粮,至有窘迫不能养其妻子者。朕每加悯念,将如何施恩,俾得资生之处,再四筹度,并无长策。若欲  相似文献   

16.
<正>明清时期,北京是一座皇权之城、天子之都,城市的所有职能都必须让位于此,服从于此。在空间布局方面,由于一座规模巨大的封闭性皇城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内城南北及东西之间的交通连接,进而限制了城市活力的释放。清朝定鼎北京之后,实施旗民分治,满汉分治。满人圈占内城,将普通汉人尽驱外城,北京的都城功能进一步强化,皇权压倒一切。为确保八旗军队战斗力及区域内部的安全,内城中形成了诸多禁令,如不准经营商业、不准有娱乐场所等。自清中期开始,中央对京师的管理逐渐松弛,一些相关的制度规定出现松动,  相似文献   

17.
都统是清八旗之主要军政长官,职掌一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简其军赋,以赞上理旗务。现从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清末部分都统的履历,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试析乾隆时期的私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武帝元鼎四年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收归国有始,“民”与“官”围绕币权展开的斗争便从未止息,私铸钱文,成为历代违法之大禁。有清一代亦不例外,虽制以严刑峻法,而私铸之案却不时而发,它影响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乾隆朝是清代经济发展的颠峰。在这一时期里,清廷对铸币的规制持慎重态度,除乾隆十一年湖北因鼓铸铜铅不足,一时改铸八分小钱外,制钱的法定重量一直是一钱二分。  相似文献   

19.
自清咸丰朝以降,东北地区各地方政府及旗籍军官群体,基于备边御敌与地方剿匪的现实需要,大力提倡管下官兵装配与操演新式枪械。一时间,旗籍官兵操用枪械之风骤胜于前代,但军中未全面配用枪械、枪械操演不勤且懈怠生疏、枪械采购操演因经费不足受限等三大问题,仍长期制约着东北地区官兵装备和操演水平的近代化。晚清东北地区面临内部马贼肆虐与外部俄日两国交逼的双重摧残,但清廷未能稳妥地处理好旗民共襄边务和垦务中的矛盾,以致无法实现社会秩序的重新稳固,这是晚清东北旗籍官兵出现枪械装备与操演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顺康雍三朝八旗丁额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在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时,发现有关记载清代早期八旗男丁数目的两分档案材料,对研究清代八旗组织具有一定的价值。该文件是由雍正皇帝的弟弟允祥密奏,用满文书写。现据允祥的密奏本,谈一点看法。 据清史料记载,八旗男丁每三年编审一次。在编审各旗分下男丁时,各该佐领将其中已成丁者,分别编入男丁册内。其老弱幼丁,均不编入丁册。凡从丁册中应行销除之男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