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北京明清史料考察北京城市用水民俗,大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北京历史上的国家水治和城市社会的历史发展,对城市用水民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城市民间水治依附于宗教性的公共管理,这使城市水治所崇拜的主要神祇,如龙王、关公和土地神等,有时也成为北京传统行业的公共信仰神灵;三是国家资本、中小行业资本与小农结合的投资用水模式,适应了城市社会和外来流动人口生存的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2.
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为解决水利纷争,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分水制度,即流域内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一次分水,一县内各渠坝之间的二次分水,一渠坝内部各使水利户之间的三次分水,力图使各县之间、各渠坝、各农户之间平均用水。分水的技术方法是确定水期、水额。分水的制度原则有二:一是公平原则,即按地理远近;二是效率原则,即按修渠人夫使水、记亩均水和按粮均水,记亩均水多实行于水源丰沛地区,按粮均水多实行于水源短缺地区。分水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利纷争。地方各级政府发挥了调节平均用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照三江源"中华水塔"概念,包孕丹江口水库的汉江流域堪称"国家中央水库".通过系统梳理汉江水资源对华中、中原、华北、西北用水安全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提出了汉江水资源"一水五用"战略地位;并结合汉江流域实际情况,就如何涵养水资源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西是我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不仅水资源总量少,而且水体污染突出,农业用水资源少且效率低下.通过"开源",充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和跨流域调水;"节流",营造植被改善水环境、提高雨水利用蓄水保墒、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化学节水技术、加强宣传教育节水意识等措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分布的特点,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以多补少,是合理开发国土资源的战略措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干旱缺水,当地水资源已满足不了该地区工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已出现水源危机。从长远看,解决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严重不足,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本文从西线调水分配数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受水区国土资源开发与工农业生产发展,作一初步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6.
水写黑板     
我要发明一种水写黑板,这种黑板遇水就会显字。原理是,黑板上有许多看不见的小孔,老师用水写  相似文献   

7.
汉江水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水文化是指汉江流域所孕育的水文化,是人们在汉江流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与水相关联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人们对流域内水自然资源环境的认识,从古到今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及产生的相应的生活习俗与信仰,与汉江水接触所遗存的历史轨迹,受水感染而产生的美学表现、哲理等。  相似文献   

8.
《治黄科技信息》2005,(1):23-24
进入三九,虽是隆冬枯水时节,但记者看到,成都市浣花公园3万m^3的水系仍然清水长流。人们很难想到,这流水来自南郊污水处理厂。这是四川省坚持实施“依法治水、科学管水、高效用水”、打造节水型城市成果的一个缩影。目前,四川省城市计划用水率达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3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5%。  相似文献   

9.
<正>1.文明之水一种文明的产生往往离不开水,大部分的文明古国也都发源于河流之上。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流域,而华夏文明则发源于黄河流域。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为了方便地进行农作物灌溉,保证起码的生存条件,人类都自然而然地在河流旁安家。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来看,凡是有水的地方,必有城市的兴起、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和崛起。今天的西安作为古时候唐代的国都长安,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山东省会济南,被称为"泉城",因为整个城市里有多处泉水;据记载,"天  相似文献   

10.
酸式法测定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标准物质时,稀释安瓿瓶中样品所用稀释水对测定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实验的测定及讨论,得出稀释用水会使对高锰酸盐指数标准物质测定结果偏高,因此在高锰酸盐指数标准物质测定过程中,应扣除稀释用水对高锰酸盐指数测定结果的影响,以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有关区际协调问题的探讨,应突破目前较流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二维(受水区、调水区)系统,进一步把“调水区”维度一分为二——丹江口水库及坝上(简称坝上)和丹江库口水库坝下(简称坝下,又指汉江中下游),在此基础上构造由受水区(X)、坝上(Y)、坝下(Z)所组成的三维系统。在三维系统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关键在丹江口水库坝上;在比较研究中,指出区际协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结果有可能形成“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区和经济带”;根据保护水源区的要求,并结合湖北省十堰市的实际,论述了设立水源保护区的必要性,提出了设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加快对汉江——堵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进部西北武当山区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实施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并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目标及战略步骤各不相同。东吴鼎足江东,重视对长江中下游的防御和开发,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发展;征讨山越,开发豫章、岭南、闽江流域,促进了江南民族融合,为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基础最强的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供给华北地区,水源地主要在湖北省境内,大坝加高、库区淹没、移民安置、下泄水量减少对湖北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文章在对湖北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安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线调水对湖北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引江济汉优化利用两江水资源。提出湖北省应抓住机遇,兴利除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好移民安置问题,优化区域规划,加强汉江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合理综合利用长江、汉江两江水资源,使湖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促进湖北“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4.
全面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汉江中下游的生态补偿是南水北调工程补偿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生态补偿量的确定与分配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汉江中下游襄阳市为补偿客体,运用机会成本和等标负荷量法,预测2020年汉江襄阳段因过境水量减少和水环境容量减少给襄阳市带来的损失,结果显示:过境水量减少使襄阳市各产业发展权受限,襄阳市应获得补偿金7.43亿元;水环境容量减少对襄阳市造成的年经济损失为2.39亿元.并基于此,分别以各受水区的受水量比例与最大支付能力两种方法来分配生态补偿量,对生态补偿分配方案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研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水上游汉中湿地属典型北亚热带湿地类型,由于其特殊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动植物种类丰富,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栖息的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介绍了汉水上游汉中湿地的特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学功能,并且提出保护汉水上游湿地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丹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丹江上游自然地理概况、非点源污染监测项目、方法要求及计算结果 ,重点分析了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和特性 ,提出了解决非点源污染和保护水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简介长江中下游河道概况基础上 ,简述了河势控制地质观和河势控制工程在长江治理中的地位 ,重点讨论了河势控制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提出了河势控制工程地质研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鲧禹治水传说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认为,“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分化出的不同传说。推测其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玉器最早的发祥地并不以东部濒海地区为限,黄河中上游乃至长江中游一带的内陆地区,也是中华古玉的重要发源地。黄河中长游地区玉器最早发现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一期文化遗存内,玉器多为小件绿松石质穿孔几何形人体佩戴物。这一用玉传统在河南中部地区延续时间超过千年。同时可知,绿松石之于中国玉文化传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迹象表明,玉器最初的社会功能是用于宗教礼仪生活,充当的是强化社会秩序建设的角色。以距今7 000年左右为界,玉器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以大地湾文化玉器为代表的新突破。陕西宝鸡关桃园遗址第三期遗存内出土玉环1件。这是本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真玉制品,同时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迄今发现的第一件环状玉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