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0部80集的《聊斋》系列剧,电视荧屏推出后,《聊斋》学者、熟悉者与一般观众的反响有阵线分明的反差。1990年春节,“海峡两岸金陵明清小说学术讨论会”上,谈及此事,趋于一致的意见是《聊斋》系列剧在传达原作特有的“《聊斋》味”上显得很不够,《聊斋》系列剧整体上对于《聊斋》显示出“形似而神非”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我尤其喜爱《聊斋志异》(下文简称《聊斋》)。我接触《聊斋》起于幼年。那时正是“文革”时期,全国轰轰烈烈“破四旧”,教师出身的母亲从外祖父(听母亲说,外祖父曾是乡里最有学问的私塾先生和老中医)那里承继来的许多书籍被付之一炬(其中有许多现在已很难见到的珍稀线装书,至今想来令人心痛不已),而唯一被母亲藏匿起来幸免于难的是一套木刻版本有着生动插图、古色古香的线装《聊斋》。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里,这套有幸被母亲保存下来的《聊斋》就成了全家唯一可口的精神食粮。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当我们兄弟几人得到了母亲的…  相似文献   

3.
《学生电脑》2010,2(8):22-22
作为一款暑假期间面市的极度唯美回合制网游,《梦幻聊斋》其卖点自然少不了最最重要的“清凉消暑”,在人们汗流浃背的对“火爆战场”“武侠天下”敬而远之时,《梦幻聊斋》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冰镇你。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用芳龄已过的文言写成的作品,但拥有亿万的读者,“风行天下,遍天下无人不爱好之”(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数百年来流行不衰,人们喜爱《聊斋》,除了是由于《聊斋》有离奇的故事,曲折变幻的情节,奇特的形象外,还在于《聊斋》的独特的语言艺术。《聊斋》的语言有极高的描摹力,作者极善用趣笔,在作品中创造出大量的趣语。近五百篇的志异,篇篇都有一些  相似文献   

5.
记住下面这首28字的小诗,便可记住19部古典名著。诗曰: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东”指《东周列国志》;“西”指《西游记》;“三”指《三  相似文献   

6.
升入初二,我感觉自己悄悄地变了。变化主要集中在两点:从前喜欢的东西,现在不喜欢了;从前不喜欢的东西,现在喜欢了。以前,我是个不爱看小说的人,现在却超级爱看,尤其是喜欢看《聊斋》。我是上课看下课看,回到宿舍还要看,《聊斋》里的狐仙鬼怪把我带到了一个虚幻的世界,让我忘记了生活中的烦恼。  相似文献   

7.
图览世界     
新版《红楼梦》的“红”与“黑” 颇受争议的新版《红楼梦》日前在多家电视台播出.热议不绝。曾经红极一时的“选秀”让此剧颇受期待。然而公映之后。有人说画面唯美,有人却说惊恐堪比聊斋。网民调查显示:76.1%的网民认为“无法接受,与原著相差太远了.坚决抵制”;19.8%的网民感觉“对新版很失望,不想关心了”。  相似文献   

8.
兰丽缇     
R.March  希怡 《英语辅导》2004,(6):16-20
留学英国的时候身边就带了两本中文书,一本是《纳兰词笺注》,另一本就是《聊斋》。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喜爱上看鬼故事,可我觉得《聊斋》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座高峰,微言大义的的一个典范。只是啃着牛油面包在异国他乡看《聊斋》确实很滑稽,有超越时空的感觉,午夜梦回自然也没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现在看这篇文章,当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又涌上心头,好像兰丽缇一直躺在故纸堆里等着我的发现,这难道不是一种缘?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中的量词“事”“裹”“章”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与清代口语中的量词不同,将之与《聊斋俚曲》中的同类量词相比较,可以发现同是蒲松龄的作品,称量同类事物的量词却不同,基本呈现互补之势.这与两部作品的语言性质相关,《聊斋志异》是文言作品,《聊斋俚曲》是白话作品,这会导致遣词造句的不同,同类事物所用量词也会不同,是蒲松龄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清代二知道人在谈到进步作品与作者的“孤愤”关系时说:“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红楼梦>说梦》)说明上述三部作品尽管类型不同,创作方法不一,但其中的主要正面人物多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作者正是借助不同的叛逆形象抒发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思想。现就《聊斋》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框架结构而论,明显与《水浒》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取材于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聊斋志异》“体大思精,文奇义正”。清人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深有感慨地说:“是书遍天下无人不爱好之,然领会各有深浅……作者难,评者亦不易。”自这部作品问世后,说者蜂起,但真正了解其价值真髓的并不多,即使在作者当日,便已有知音难觅之喟叹,他在《聊斋自志》中说:“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闌自热。知我者,其  相似文献   

12.
《聊斋》有许多描写疾病与医药的篇章,在这些富于幻想的医治疾病的故事里,既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也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充分采用了“志异”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刊从2003年起开辟“古代文学研究”专栏,议题如下:第一期,历史小说研究;第二期,中古文史研究;第三期,《聊斋》研究;第四期,明清诗文研究;2004年第一期,文言小说研究;第二期,汉以前文学文化研究和吴伟业研究;  相似文献   

14.
《聊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也是我国唐传奇之后文言小说中崛起的一个高峰。它之所以成为高峰,是由于它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而成功的艺术成就。本文着重探讨它的艺术构思。 神话与现实的结合 《聊斋》是“神话”还是“人话”,其说不一。笔者认为既是“神话”,又是“人话”,是“神话”与“人话”的结合,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在《聊斋》小说集五百篇中,完全写实或单纯语怪的只占少数,大多数是两者兼而有之。它之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构思艺术就在于“神”与“人”结合的极大的成功,深  相似文献   

15.
管文茜 《文教资料》2012,(33):38-39
《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多源于时代的创痛和作者的不幸。悲剧性不仅显现在数量颇多的悲剧小说中,也隐现在其余不少结局美好的故事里,呈现出一“显”一“隐”两类不同的悲剧色彩。相较之下,前者更具悲剧效果,后者则胜在余味深长。两者不同的悲剧效果,共同构成了《聊斋》与众不同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太白山记》(以下简称《太白》)被人誉为“新聊斋”、“禅宗体小说”,也有人以“气功文学”目之者。笔者认为,将《太白》看作寓言,或可洞见别一天地。  相似文献   

17.
作为研究《聊斋志异》的重要文献,“聊斋自志”引起了历代“聊斋”译家的注意。企鹅图书(Penguin Books)2006年推出的闵福德(John Minford)《聊斋志异》译本中包含了“自志”的翻译。闵福德独辟蹊径,以大量注释传达“自志”的典故意义、以自由诗体再现“自志”骈散结合的句式风格、以英语韵式补偿“自志”的声律特征,以灵活的手法再现“自志”的丰富意象。创造了如影随形、形神兼备的佳译。  相似文献   

18.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绘图女聊斋》已由夏麟书、王笑云校注标点,易名《华夏奇女魂》,1987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蒲氏曾在《聊斋自志》中引类相譬,阐释其写作《聊斋志异》的动机与缘由:“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同时还在《自志》中直接道出了写作《聊斋志异》当时的凄苦情  相似文献   

20.
清朝乾隆年间吴县(今苏州)人沈起凤的《谐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共收一百二十多篇文言短作。虽然前人对它曾多所褒奖,如蒋瑞藻《小说考证》引《青灯轩快谭》的评赞:“《谐铎》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蒋氏《小说技谈》引《搏沙录》的论赞:“《谐铎》一书,风行海内”,不是其后一般小说所能比肩的;近代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