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92年2月,李登辉在“国家统一纲领”中,正式将两岸定位为“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这是李登辉走上“台独”路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8月13日在北京举行座谈会,来自首都主要新闻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严厉谴责李登辉妄图分裂祖国的“两国论”,表达全国新闻工作者维护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愿和决心。与会人士指出,深入开展两岸新闻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两岸新闻界的共同愿望。李登辉的“两国论”严重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必将遭到包括两岸新闻工作者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郑梦熊在会上发言指出,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公然反对一个中国的原则,妄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这是中国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3.
从国民党的李登辉到民进党的吕秀莲,近几年来,“台独”势力又开始嚣张起来。“台独”分子顽固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的立场,鼓吹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两岸是“历史远亲,地理近邻”。而众所周……  相似文献   

4.
速读     
扁马会“有交锋,无交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4月3日如期会见了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会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这次会晤被台湾媒体称之为自1998年台北市长选举之后两人的第二次“交手”,不过舆论的普遍评价是:有交锋,无交集。在两个多小时的会谈里,双方主要针对军购、终统、两岸关系、台美关系等议题进行了交锋,相互辩驳的色彩十分浓厚。马英九呼吁陈水扁回到“九二共识”,但陈水扁仍然固守自己的立场。因此,这场会面仍然很难成为打破两岸目前僵局的转机。“熊猫入台”遭拒台湾“农委会”熊猫审查小组3月31日驳回“大熊猫入台”的申请,理由…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头号当权派李登辉7月9日在同“德国之声”广播电台记者谈话时,公然将海峡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即提出了所谓的“两国论”。李登辉的谬论一出笼,新华社立即密切关注。有关编辑部迅速分析了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的背景、“两国论”对各方面的影响和岛内外的反应。编辑部认为,李登辉的上述言论,是他由来已久的分裂思想的再次暴露,而且在分裂的道路上比以往走得更远,危害也更严重,应当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和批驳,打击他的嚣张气焰,同时,要争取更多台湾同胞对我坚持一个中国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立场的理解和支持。应当看到这一场舆论斗争的严肃性和严重性,全力以赴。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从7月12日起的一个月内,新华社共发表了15篇评论员文章(其中一篇与人民日报评论员联合署名),同时发表了一批署名文章和各界批驳“两国论”的消息。这些评论和报道对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形成了一次强有力的舆论攻势,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这十多篇评论员文章,发稿及时,批判有力,写作也较精,给了岛内分裂势力以沉重的一击。  相似文献   

6.
新闻榜     
辜振甫辞世:“汪辜会谈”成历史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 1月 3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8 岁。他生前一直致力于促成的第三次“汪辜会晤”,因为他的辞世而落空。因为辜振甫在两岸关系中的特殊地位,自从去年11月传出他病重的消息以来,其病情一直引人关注。辜振甫分别在 1993 年和 1998 年,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进行过两次会谈。这两次“汪辜会谈”成为辜振甫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功绩,在两岸关系中也属里程碑式事件。 丁祖诒:西安翻译学院被批评 丁祖诒领导的西安翻译学院自费在《洛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直是依靠民间互动。但从两岸往来的实际情况看,目前所谓的“民间互动”更多的是工商界、学界和政治人士,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年里可能会往返两岸很多趟,而对于岛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新闻     
中央台启动 《hello台湾》网 旨在“沟通海峡两岸,促进和平统一”的中中人民广播电台《hello台湾》网已开启。据称,《hello台湾》网以“追踪新闻热点、反映两岸民意、传递经贸信息、提供咨询服务”为宗旨,每天登载发布海峡两岸的重要新闻,客观报道两岸关系的最新动态及两岸交流交往、投资商贸情况,及时追踪两岸新闻热点等。日前已经开设了新闻速递、投资中国、求学大陆、台湾万象、综合论坛等八个频道和《记者在台湾》等60个栏目。以开办46年之中央台两套对台湾广播节目音频内容为自己独特的风格。 全国将重新 换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治、学术、人文、专业、技术、发展等维度,探讨了影响涉台图书编辑素质提升的六个重要议题:涉台出版要为台湾同胞服务、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国两制"就是中国特色、在反对"台独"并考虑台湾同胞心理感受的原则下规范使用涉台用语、数字中国建设是两岸出版交流合作的新契机、台湾问题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旨在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进了传播地理学的分析,认为"旅行文化"是台湾文化中一个显著的结构性特征.长期的政治分治两岸之间的媒体传播与人际传播共同构成两岸之间传播互动的不同层面,描绘出五十余年里两岸关系发展的复杂状貌.并且指出,传播地理的拓展和改善仍然取决于政治的进一步和解、技术的更大进步以及两岸媒介人士互相释放更多的善意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是美国、日本、“台独”势力三大障碍。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是大陆与两岸的民间。两岸关系的未来,决定于如何处理美国、日本与“台独”的关系,其中起最后作用的当然是两岸民间,  相似文献   

12.
邵琦 《青年记者》2020,(8):70-71
自2016年起,台湾当局不断推行“去中国化”,更煽动岛内“反中”“仇中”的情绪,导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也使得大陆做好对台宣传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岛内舆情,更需要涉台媒体牢牢把握对台舆论的主动权。对台新闻工作者也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进一步淬炼对台舆论宣传本领。  相似文献   

13.
目前,台海两岸情势可以形容为:一方“冷静观望”,一方“谨慎言行”。舆论普遍推测:到5月20日陈水扁就职演说之前,两岸关系还会扑朔迷离。越来越多的分析家认为:两岸关系今日出现剑拔弩张的紧张状态,主要是由于国民党“过气大佬”李登辉的一手精心策划,而国民党一败涂地,成为元气大伤的“残党”,也是这位“党主席”处心积虑“自拆自家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近年来,海峡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从缓和、交流、合作进入到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九二共识"已日益得到台湾同胞的认同,成为建设和谐海峡的基础。和平、稳定、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也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厦门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媒体为本国或别国塑造形象,通过这种国家形象的塑造,在本国以及全球范围内营造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氛围,形成有利于本国政治决策的舆论环境。本文试从传播的“拟态环境”和“议程设置”的角度分析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4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两岸经贸论坛会上,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表示,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有两个不可逆转的大形势、大趋势,那就是国际上区域经济的合作和中国大陆的崛起。而在这两个大形势下,两岸要携手合作,共创中华经济、经济中华的未来,假如两岸失去了合作的机会,“台湾Passing、台湾Nothing”。据统计,截止到去年底,两岸贸易总额达到4957.95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817.28亿美元,对台进口4140.77亿美元。仅2005年,两岸贸易总额912.3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165.5亿美…  相似文献   

17.
闫晴 《新闻世界》2013,(1):140-142
台湾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媒体环境使两岸媒体关系复杂多变,而新闻媒体担负着两岸关系先行者的角色,对两岸媒体关系的研究及多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两岸平面媒体交流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而电视媒体交流的论文并不多。因此,本文以电视媒体的官方及民间交流为研究对象,以CCTV4等频道在台交流的历史及地方电视台、电视集团的已有特色合作为例,从时间的纵深变化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两个维度探索两岸电视媒体交流合作的可能性模式,以期为两岸电视传媒交流合作提供一些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近70年来,两岸关系重要时间节点之一,是1987年两岸开展交流.两岸开展交流之前,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有朝鲜战争、美国军事力量介入等;两岸开展交流之后,影响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台湾岛内不同政治力量消长、美国等国际因素.本文梳理台湾问题由来、两岸关系曲折发展历程,探讨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认为无论台海关系如何起伏反复,大陆改革开放、大陆对台政策始终主导两岸关系发展,大陆始终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当年的中共决策层.面对不期而至的来自台湾民间媒体的采访要求.从促进台海交流、增进双方了解的大局出发.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和开放自信的姿态,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并明确指示“自由采访::台湾记者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满足,开放。”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破冰采访之旅的两位记者日后回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的僵化。”而他们的报道,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 《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的实施。自此.”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不能御。”台湾老兵返大陆探亲、台商投资大陆、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江八点“提出、连宋络绎访问大陆……事实证明.尽管20年来两岸关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和谐音,但由两岸新闻交流开启的台海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目益成为保障台海和平的稳定器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20年回眸,如何进一步发挥两岸媒体在促进台海和平互动中的角色.值得两岸同仁深思. 仅以此文纪念2007年中国记者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11月4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举行正式会谈。江丙坤从一个赤贫农家子弟,依靠个人奋斗、才华和机遇,一步步成为台湾经济起飞的幕后推手之一。海基会董事长也许是这位76岁老人最后一次担任的公职。50岁时,江丙坤才担任“国贸局”的“副局长”,但随后平步青云,平均两年升官一次,60岁担任“经济部长”。此后又担任了“经建会主委”、“政务委员”,还曾经代表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两度出席APEC会议领袖蜂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