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我们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结果,是对我国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最科学概括。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说”列宁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多阶段说”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使这一理论逐步形成。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以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作了划分,第一阶段叫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叫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马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列宁所说的“过渡时期”,原意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作过渡时期,在理论上不符合马、列原意,在实践上不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矛盾,不利于正确认识和规定革命任务。  相似文献   

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如何呢?过渡时期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变为后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里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说起,论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表述;指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它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它的高级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全面系统批判拉萨尔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了新的思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制度做了预设。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深入探析并正确认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思考的内容及其实现条件,对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兩个階段的生產关系和生產力无产阶級用革命的手段摧毁了資产阶級的政权以后,建立起来的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貭的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社会形态,只是經济上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別。社会主义是初級阶段,共产主义是高級阶段。但在建設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共产主义因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涉及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大问题,对此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一、马、列关于过渡时期的原意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的过渡到共产主义,指的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因为就在这一篇著作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的政治关系是什么状况呢?恩格斯在另一篇著作中回答说:无产阶级把生产资料变为国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各有不同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应实行不同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是发展的学说,“社会主义两阶段分配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两阶段分配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它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一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有一个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初,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应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灭私有财产,但还有私有财产影响的社会;第二阶段,是消灭了私有财产及影响,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后来,他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在共产主义制度完全确立之前要经过四个阶段:(一)反对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这一典型东方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恰恰证明了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正确性。但是应该看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变革。这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个全面的社会转型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异常繁重复杂的,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说,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只是迈向共产主义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在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理论问题时,有不少同志采用了“模式”概念,并认定现实社会主义已从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或谓“社会主义模式多样化”等等。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一百多年前,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弊端的基础上,根据未来必将出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曾对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鼓舞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以后,社会主义又从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在此期间,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善于望远登高,他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是前无古人的。其现实依据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理论依据是唯物史观。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是“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实行社会计划调节,无商品、无货币社会”,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将按低级、高级两个阶段发展”。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注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不可能丢掉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在国体上仍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政体上仍将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仍是现实的社会主义,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与共产主义同义语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说:“共产主义并不是英国或其他什么国家的特殊情况造成的结果,而是以现代文明社会的一般情况为前提所必然得出的结论”,但是各个国家达到共产主义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英国人“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马克思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一条典型的德国人的道路,他每向科学社会主义迈进一步,都是在现实斗争的推动下通过哲学理论的思考形式,通过对哲学的批判改造取得的。马克思从哲学达到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和论证经过一个艰辛而深刻的探索过程。一、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对共产主义的初步科学认识和论证从十九世纪初到马克思从事革命理论活动时,反映并力图克服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开始盛行起来。到三十年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词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独特贡献李会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恩格斯在同马克思创立、坚持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过程中,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马克思曾经称赞恩格斯是“现代社会主义最杰...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论述。因为当时既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又没有可资作出科学预见的必要条件。但马、恩提供了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方法。这就是:把任何社会都应理解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首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即逐步深化的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一词含义的运用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反映着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存在着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四、五十年代马恩对“社会主义”一词双重含义上的使用 19世纪40年代初期,马恩在使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时,都是在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废除国家、废除商品和实行计划生产等含义的基础上使用的,两个概念没有多大区别。马克思早在1842年所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一词,将二者视为同义词。但有时马恩在谈到空想主义者的时…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前,当共产主义还是作为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的时候,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当时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缜密思考,得出了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的科学结论.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情形,革命导师依据当时的材料在《共产党宣言》、《哥达  相似文献   

18.
<正>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位被革命导师恩格斯称作“德国共产主义创始者”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家”的杰出人物,他就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空想共产主义的理论家——威廉·魏特林(1808——1871年)。这位裁缝工人于1835年走上了工人运动的舞台,1836年他成为在巴黎的德国工人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从此开始了他的工人活动家和革命理论的生涯。他的革命的理论创造活动主要集中在1838——1843年,在这期间,他写成了《现实的人类与理想的人类》(1838年)、《和谐与自由的保证》(1842年)《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1843年)三部理论著作。其中他的代表作《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被马克思称为德国工人“史无前例光辉灿烂的处女作”和德国“无产阶级巨大的童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83页)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空想共产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了关于社会产品分配形式,论述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必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深刻地批判了拉萨尔的“分配决定论”。拉萨尔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贫困的原因是人口增长,而不是资本主义剥削,只要按照“平等权利”把“不折不扣”的产品分配给社会上的一切成员,这样就可以进入到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两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在社会性质上,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发展阶段上,认为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已经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表现得还不完善,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