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3):278-279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世界上几个先进的遥感卫星地面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完整的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它由微波信号跟踪接收、数字图象处理及照相处理等三个分系统组成,能够接收和处理美国陆地卫星和法国SPOT卫星数据。通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我国遥感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以邓小平同志和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基础, 中科院于 1986 年建成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过持续发展,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已拥有了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 3 个卫星数据接收站, 具备了覆盖全国及亚洲 70% 疆土的卫星数据接收能力, 保存了时间跨度近 30 年的 300余万景的各类遥感卫星数据, 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具备完整的卫星数据接收、传输、存档、处理、分发体系,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地面站的数据接收范围覆盖全国及亚洲的70%疆土。地面站的数据接收系统由天馈伺分系统、跟踪接收分系统、测试分系统、记录与快视分系统、故障诊断分系统、站监控管理分系统、技术支持分系统组成,性能和指标居于世界同类地面站前列。地面站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与产品生产系统,其产品质量、规格与全球数据产品一致。地面站一系列重要的装置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的完成,使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检索等系统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可以保证以近实时的速度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地面站运行20余年来,所接收、处理和分发的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遥感应用各领域,其中突出的范例有国家重大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西部测图、海洋环境近实时监测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3):F0002-F0002,F0003
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负责接收,存档,处理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并为全国遥感用户提供数据与信息服务。目前,卫星遥感已逐渐成为各国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主要科技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重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是邓小平1979年访问美国期间同美国总统卡特签定的科技合作项目,可以说,地面站是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起来的。1986年我站建成前夕,他老人家亲自为我站题写了站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使我们深受鼓舞!在对地观测技术体系中,地面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上承卫星数据的接收与处理技术,下连遥感应用的众多领域;它是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面系统,又是为全国服务的基础信息设施。十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地面站没有辜负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6.
<正>1科学背景卫星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科学领域之一,它是以卫星为平台,利用遥感仪器对地球或其他太空目标进行观测,观测数据经过地面站的接收和处理,转化成可供各行各业应用的、信息极其丰富的数据资  相似文献   

7.
“一年365天从太空看地球“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工作的真实写照.自1986年建成并开始运行以来,该站不间断地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与动态卫星遥感资料.该站是我国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曾分别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题词.……  相似文献   

8.
"一年365天从太空看地球"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工作的真实写照.自1986年建成并开始运行以来,该站不间断地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与动态卫星遥感资料.该站是我国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曾分别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题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卫星覆盖面积非常广泛,卫星覆盖有利于加强广播电视信号的接受情况。卫星覆盖是解决广播电视信号经济性最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卫星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这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卫星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射功率的设置过大,卫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或者由于传输距离较远,或者是因为传输位置不妥当,就会导致信号大大衰减。另外,地面接收站若是受到干扰,也是会影响到信号接收质量。卫星信号接收的情况的好坏在于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试。对于卫星接收天线进行准确的安装与调试,保证外界的因素对于信号接收干扰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卫星信号的接收质量情况。本文根据对于卫星接收天线信信号接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调试以及维护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卫星数据接收技术的特点、优势及卫星接收的原理、系统构架与实践,并以泰达图书馆共享工程支中心为例,详细说明卫星数据接收系统的安装、调试、接收、使用的过程,同时进行了使用总结,且总体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2002年5月,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建成EOS/MODIS卫星资料接收站,2004年9月该接收站又被纳入国家MODIS数据共享平台,至此完成了中国西部地区EOS/MODIS卫星资料接收、处理与传输一整套先进、完善系统的建立。本文主要讲述了EOS/MODIS卫星资料接收、处理与传输的机制和流程以及规范了相关操作并总结了天线出错解决办法,为其它地区EOS/MODIS业务的投入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13.
结合简单通信模型的介绍,对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FY-3卫星地面接收系统中信号接收流程进行了分析,并对重要环节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处理设备的作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颗名为"张衡一号"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地发射至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也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3天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收到了该卫星发回的数据。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C波段卫星地面站低噪声放大器LNA是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前端,直接与馈线输出端相接,是整个接收系统的关键部件。LNA要求低噪声,高增益,高稳定度。这是LNA的三个主要技术指标,也是设计与制造中的难点。在整个LNA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使设计结果达到了准确可靠,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类项目的开展和工作的深入,对各种区域内的卫星遥感数据和基础数字化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从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现有的卫星遥感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着手对建立西藏自治区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和所提供的数据作一详细概述。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共享的基础数据平台,将在数据标准化和系统运行、保障、管理方面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17.
15年来,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资源卫星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矿产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在环境监测、灾害调查、城市规划、铁路高速公路选线、工程地质勘察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数据免费分发政策的实施,既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也开创了资源卫星应用的新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7,(10)
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通常指的是线极化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对于圆极化地面站调整,只要将地面站天线极化与卫星极化想匹配即可。当地面站天线极化与卫星极化匹配时,不存在极化角的问题。而对于地面线极化地面站天线来说,当天线接收极化与卫星入射波极化不一致或者地面站天线发射波极化与卫星接收极化不一致时,都存在极化损失,本文通过对地面站天线极化的调整原理分析,讨论了三种常见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的程序,最后得出了用频谱复用法调整待测站天线极化是最简单且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22,(2):6-7
我国高分多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1月20日,国家航天局在京举办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以下简称“高分多模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利用高分多模卫星0.5米分辨率全色、2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产品,可进一步满足大比例尺国土调查与测绘、重点区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20.
卫星的数据要实现高速率获取和传输,就不能忽视其中很关键的有效载荷--数传分系统。数传分系统即数据处理与传输分系统。它通过数据处理器接收相机图像信息,完成图像数据压缩、格式编排后进行直传、存储或回放,再通过高速调制与功率放大,由数传天线跟踪地面站,地面接收射频信号后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处理,还原星上图像后进行分发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