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家简介胡思得,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3月3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9月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副院长等职,1994年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1996年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常委。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项。199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著作有《原子弹设计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科技奖励 1981年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杂交水稻新组合成优64的选育和应用,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199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图书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奖; 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其中,他直接指导取得的“两用核不  相似文献   

3.
汤中立院士,矿床学家、地质矿产勘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院士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该镍矿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镍矿。他通过数十年深入系统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深部熔离--一期或多次贯入成矿”模式,并建立了典型小岩体铜镍矿床为代表的“深部熔离--贯入的组合成矿模式”。该理论成果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使我国在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于世界前列。先后获甘肃省、国家地矿系统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家荣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金川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编9部中文专著、1部译著和2部英文专著,培养了3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专家档案沈荣骏1936年生,祖籍安徽。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顾问、月球探测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某某基地技术助理员、测量部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司令部航测处副处长;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总装备部首届创新贡献特等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2004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革新》2014,(9):1-1
崔向群,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1年12月生于重庆。籍贯山东博兴。197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1982年、1995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博士学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相似文献   

6.
苏哲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6年生于陕西省咸阳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35、50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I0007-I0008
第三军医大学科学技术大会传出信息:近年来,该校加快科技创新方式转变,很有成效:随着高原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中国原创性疫苗研究科技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的世界上首个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成功研制,一批科技自主创新成果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相似文献   

8.
陈庆华 1945年3月出生,山东平邑人,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山东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运筹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参与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运筹学会,我国军事运筹学科的创建者之一。牵头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系统工程模拟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事运筹通用软件》获国家三委一部联合颁发的高技术产品银奖,《军队研究生质量评估》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联合颁发的“七五”研究生教育成果三等奖,《高等数学》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军事装备领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研究》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国家二等奖。牵头完成的《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优化》、《武器装备发展与装备人才培养研究》、《装备运筹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成果,先后三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著出版《拟阵》、《组合最优化》、《整数规划》、《系统工程方法论》、《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装备运筹学》、《装备运筹学教程》等8部专著教材。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研究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一类岗位津贴;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曾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相似文献   

9.
陈庆华 1945年5月出生,山东平邑人,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山东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运筹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参与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运筹学会,我国军事运筹学科的创建者之一。牵头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系统工程模拟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军事运筹通用软件》获国家三委一部联合颁发的高技术产品银奖,《军队研究生质量评估》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司联合颁发的“七五”研究生教育成果三等奖,《高等数学》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军事装备领域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研究》获全国教育科研成果国家二等奖。牵头完成的《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优化》、《武器装备发展与装备人才培养研究》、《装备运筹理论与应用研究》等成果,先后三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著出版《拟阵》、《组合最优化》、《整数规划》、《系统工程方法论》、《高等数学》、《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装备运筹学》、《装备运筹学教程》等8部专著教材。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研究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一类岗位津贴;获军队院校育才金奖。曾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王鸿桢,地质学家,1916年11月生,山东苍山人。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兼副院长、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兼院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际地科联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主要研究成果是: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构造阶段的观点,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提出了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以及地球演化中曾发生阶段性有限膨胀的设想。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等20余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1982年)、二等奖(1987,1991年),国家教委高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4年),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相似文献   

11.
赵振业1937年生,河南原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航空部、北京市劳动模范。1961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后进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从事航空超高强度钢专业研究。40多年来,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有所建树,合金设计有所发明,应用技术研究有所创新。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等国家级成果奖5项,合金发明专利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航空科学基金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合金钢设计》专著。  相似文献   

12.
徐绍衡,1945年生,上海市人,现任江苏省舰船及海洋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及研究员、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常熟市电子仪器厂技术总监。198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4年,作为项目监测部分主持人参与研发“船舶无人值班机舱自动化系统”获全国交通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作为项目主持人研发的“CX80船舶中文微电脑监控报警系统”获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一等奖。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7年被评为全国交通战线劳动模范。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自然科学研究员。1995年作为全国50名基层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2011年主持研发的“综合登陆安全保障系统”荣获解放军有关部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被中国造船学会评为“中国船舶设计大师”。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著62篇,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为一、二等,获国家发明专利“分布数据库式高速响应实时控制网络(ZL00125634.3)”1项及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船舶、海洋设备、飞行器的离岸工作一体实时数据库信息平台(ZL201420733640.9)”等8项,作为编委参加了大型工具书《英汉航运大辞典》、《轮机工程手册》等的编撰。  相似文献   

13.
他是技术实力的活招牌:先后主持和主研铁道部、北京市、四川省多项科技攻关项目,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攻关研究的青藏铁路于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是技术难题的攻关者:首次提出和解决了北京地铁暗挖区间隧道耐久性  相似文献   

14.
楚戈  凌学江 《今日科苑》2012,(16):12-13
人物简介:彭先觉,核物理专家。194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1964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毕业后分配至二机部九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从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及设计工作。1999年起任院科技委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起兼任原国防科工委核试验专家组组长(两组长之一),2002年起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核武器技术专业组组长。2007年10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主任。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曾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二项及部委级奖多项。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2006,(2):47
四十年来,张恒喜先后从事过一级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飞行器设计、系统工程、军事装备学等学科的教研工作。他曾参加空、海军联合组织的课题“军用飞机强度规范研究”,负责研究“地面载荷”;参加航空工业部和空、海军联合编制的国军标《军用飞机强度与刚度规范》编写。他提出的“机轮起转载荷计算模型”、“前起落架可靠性计算方法”等均被采纳。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规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I0001
胡正寰,男,1934年7月生,湖北孝感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系冶金机械专业(现机械设计与理论)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零件轧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科技部“高效零件轧制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与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全国“五一”奖章等称号。曾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特种轧制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院士。胡正寰院士从1958年起一直致力于轴…  相似文献   

17.
陈香美女,1951年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解放军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主任。我国著名的临床肾脏病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长期致力于以IgA肾病为主的慢性肾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肾脏衰老和老年性肾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两次担任“973”衰老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得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SCI收录论文全文54篇,累计影响因子196;被SCI他引451次,被中国引文数据库引用1828次。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8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担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国家药品审评专家,中华医学、中华内科、中华肾脏病等8种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8.
金鉴明1932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国家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副局长等。现为国家环保总局局长顾问、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者奖、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等奖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十一五”期间高校获国家科技奖的统计情况,分析了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特点,阐述了新时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对高校科研工作以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裴荣富院士于1948年获清华大学理学院理学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长。他曾历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矿产勘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1AGOD)主席兼协会大构造与矿床专业委员会(CTOD/IAGOD)副主席。世界地质图类委员会(CGMw)“世界大型一超大型矿床成矿图(25M)与全球成矿”、“全球海洋矿产资源图(1:25M)”、“亚洲成矿图(1:10M)”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六十多年,取得了诸多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