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系统论,按照投入、处理、产出和环境的关系逻辑构建包含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实施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的珠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标准差法、TOPSIS法和TOPDIS法构建组合模型,运用珠三角9市2018年和2019年有关数据平均值对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改进路径。研究发现:珠三角各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广州科技创新环境最好,深圳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实施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排名均为第一;各城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中,广州和深圳分别要考虑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佛山、珠海等其他地市均要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额为首要考虑因素。基于实证结果,从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科技投入保障和差异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促进珠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新主体专利能力的形成和培育离不开政府的帮助。文章从创新主体专利能力形成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产权意识的普及和提高、专利申请意愿的强化、专利申请能力的建设、专利申请费用的保证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如何帮助创新主体提高专利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选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其创新转化效率及极化效应。研究得出:我国专利申请导向的产业创新转化效率为0.864,而专利授权导向的创新转化效率仅为0.398;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区域极化效应呈现倒U型,四大板块区域内差异高于区域间差异,东部、中部、东北部三大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存在收敛;七大产业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极化效应高于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类专利申请主体中,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极化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校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其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多。为了解高校和高校领导专利申请数量分别对大学创新能力和大学科研工作的影响,文章使用Tableau对国内部分高校及其领导的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揭示了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联和高校领导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珠海、中山两市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地专利事业发展迅速;珠海专利申请总量远少于中山,但发明专利超过后者,且质量更高、结构更合理。从专利申请的IPC分布、申请人、驻地高校等情况来看,珠海市在制冷、信息技术、打印耗材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但辖区高校专利申请状况不容乐观;中山市技术优势在于照明、家电、五金锁具等领域,辖区内高校申请了众多专利。对技术生长率等参数测算,发现珠海市处于专利生长阶段,发展潜力大;中山市处于成熟阶段,但技术日渐陈旧。  相似文献   

6.
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作为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从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专利效率、专利技术发展情况以及专利技术领域等方面,分析广西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状况,旨在为广西大学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国内专利申请情况看广东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对2008年至2012年五年的专利申请情况进行统计,从国内专利申请的角度对广东高校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以广东省的科研单位、企业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得出了广东高校专利申请增速高于全省,创新能力处于合理水平的结论,指出了发明专利比重却下降等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以专利申请量作为创新产出,建立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比较和分析了不同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黎明 《科研管理》2021,42(12):135-144
    加强专利司法保护就是激励创新,专利诉讼能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是专利经济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2000—2018年我国涉外发明专利民事案件为样本,构建动态效应模型,重点考察涉诉后不同规模被告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差异。研究发现:(1)涉外专利诉讼会提升我国被告企业的专利申请质量,而且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的改进效果更明显;(2)与专利申请质量变化不同,涉外专利诉讼发起后,小微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加,而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基本不受影响;(3)考虑创新能力异质性,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倒U型增长关系。创新基础薄弱的小微企业涉诉后专利申请更活跃,但受限于经济效率影响,从诉讼后第五年开始,企业专利申请质量不再正向增长。  相似文献   

10.
当今技术研发分散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企业不断打破边界,通过共同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以交互传递价值,合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然而,如何实现价值共创是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四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多案例分析,从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和机制两个层面刻画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之路;并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深入探讨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和治理机制不同构型对促进价值共创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单一运行模式或治理机制无法促进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创;运行模式或治理机制的交互组合是实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最优选择,且存在多条等效路径。研究结果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高资源整合效率以及实现价值共创提供了理论启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拓展了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发关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以及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Ⅱ型”)。创新导向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数字创新的产生、应用与扩散,这一围绕数字主体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延续了数字生态系统收敛性、可扩展性、自生长性和模块性的基本特征。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化进程与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行为深度融合的结果,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结构、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与Ⅱ型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改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能的全面提升。最后,建议未来研究从案例分析、形成机制分析、发展战略分析、政策研究和监测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演化过程,认为在创新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能力集成机制、耦合机制、竞合机制等六种机制是企业生存与进化的根基。深入探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资源整合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推动基础组织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集成机制推动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耦合机制和竞合机制推动协同进化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阿里巴巴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新创企业依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异军突起,在全球生产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学者和企业逐渐意识到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文选取宁德时代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探讨新创企业从嵌入到构建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发展阶段与资源获取途径的协同是新创企业从“嵌入基于产品的创新生态系统—嵌入基于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基于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力;制度情境和市场情境的耦合是推动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外部动因,动态能力从“扫描能力—感知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的进阶是实现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内在基础;新创企业与异质性创新生态系统模式间的联系、双元情境和动态能力之间持续的正反馈,推动了新创企业朝着“构建—拓展—深化”企业型创新生态系统的方向演化,最终实现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分析结果,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格局、时空演变、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逐渐形成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为引领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区域之间的整体创新能力差距趋于收敛;但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区域性创新不协同、创新能力发展不同步和创新能力不平衡由“东西”转向“南北”等问题。未来,各省份应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把握数字经济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和打造创新增长极等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国际竞争焦点已从单一科技创新转向基于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整合创新能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对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思想、实现创新引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整合式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提出高效开放协同的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框架,并结合多个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案例,提炼出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的六大典型路径,为全面提升国家创新系统效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创新型国有企业提供重要理论与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专利申请决策受专利申请动机的支配,而专利申请动机又受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整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特征划分为资源基础、技术创新战略和知识基础的特征三个维度,并引入中介变量专利申请动机,研究在不同专利申请动机下企业特征对专利申请决策的影响。运用最小二乘回归和Binary Log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业地位、研发强度、产品创新和创新成果的通用性会通过市场保护动机、技术交换动机和阻止动机间接影响企业的专利申请决策,企业规模和工艺创新类型不影响企业的专利申请决策,而声誉动机在企业特征和专利申请决策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总之,资源技术薄弱、研发投入少、大量进行工艺创新和拥有较多隐形知识的企业通常不申请专利,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专利申请的动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廉水  张芊芊  王常凯 《科研管理》2015,36(10):169-176
本文利用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创新经费投入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创新人员投入虽然数量众多,但抑制了制造业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阻碍了专利申请量的提升,但促进了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的增加;产权结构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有着显著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在创新上有更高的积极性;政府支持促进了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了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湖北省上市公司专利申请状况及年报信息,从不同板块上市企业专利数量、专利布局、专利类型、知识产权披露状况、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产业及政策等方面对湖北省上市公司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从专利数据看,主板上市的大型科技型企业具有比较成熟的专利申请及海外布局意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专利申请质量更高,新三板上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专利申请意识更强,更加重视对技术的保护;从知识产权风险看,30%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欠缺,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进行知识产权风险评议;从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看,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平均研发强度明显高于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企业每万元研发投入产出明显高于主板和中小板,说明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更加重视技术的保护;从区域看,湖北省东湖高新区企业更重视技术研发投入,区内创新环境更优。  相似文献   

19.
有别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数字创新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探究其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边界,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演绎法,从“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解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3个层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六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赋能者、运营者、研究者和生态环境,并揭示其具有模块性、适应性、多样性、生长性和共生性五大核心特征。运用概念模型法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主要依托于异质性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数字价值实现机制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的有序运行来实现。为保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应丰富系统内的创新主体类型,并建立面向企业、产业和国家三层次的价值共生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20.
广东技术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量丰富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广东产业技术专利申请与授权总量及结构方面存在的各种优势和不足。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逐年递增,授权申请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足主要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比例较低,增长较慢;职务创新专利申请和授权比例较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职务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差;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申请比率相对比较低;大量的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主要依赖国外。并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