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蔚 《青年教师》2007,(9):47-48
怎样认识"90后"中职学生?他们的择业观、成才观是怎样的?"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上海商学院基地(职教)日前以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和校长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0后"中职学生择业成才观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就是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探究方式把数学重"做"一次的过程。引导学生"再创造"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到"三要"。内容要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再创造"前,教师要考虑内容是否合适学生"再创造",能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如果要用"再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就要思考什么时候引导学生"再创造"?问题如何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引导?这是因为有的内容适宜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比如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有的内容不适宜,比如元、角、分的认识,秒的认识等这些原始性概念就不适合学生"再创造"。案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创造新的方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此,操作活动成了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对开放式的课堂,许多教师把操作活动看作走过场,在操作活动中,没有好好研究操作活动的意义,放任自流。现就如何在数学操作活动的最佳时机引入二次操作,以促进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综合能力,谈谈个人的认识与体会。一、"二次操作"能训练学生操作过程的有序性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教师,我们有许多研究,比如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学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科解题,等等。正如许多活了一辈子的人,对自己的身体却了解甚少一样,许多教师不了解自己。教师应"研究"自己。倘若不了解自己,当一天教师教一天书,长此下去,往往步入平庸。"研究"自己,首先是为了"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可以认识别人,认识世界,但往往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表扬是抚慰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百倍,而朋友提醒式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荡涤人的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文章就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焦杏霞  李志明 《考试周刊》2013,(94):185+54-185,54
"问题学生"的出现,其原因复杂。"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既艰苦又让教师充满成就感的工作,教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用爱心感化每一位"问题学生",只要有爱心,就能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教师应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相似文献   

7.
仝俊峰 《辅导员》2013,(8):37-37
<正>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讲出了君子的为人之道,也讲出了教师的为师之道,即瑕不掩瑜。作为教师,出现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改正,"将错就错,文过饰非"。教师在对待自身过错时,应该放下权威,真诚面对,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客观分析错误原因,弃旧图新,解除疑难,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一、勇于放下架子,积极看待每一位学生有位年轻老师,在讲《倒数的认识》时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一个数的倒数是A,这个数是A分之一",老师认为是错的,因为0没有倒数,该题没有标明"0除外"。学生争辩该题正确,正因为0没有倒  相似文献   

8.
1享受教书快乐,感受育人真谛课堂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怎样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有一次,笔者问一位很优秀的教师:"你上课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那位教师告诉笔者:"课堂教学中,当我的心与学生的心融在了一起,教学肯定能成功!"这位教师的话对我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和渔之间的区别,充分说明了其所产生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讲授知识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人生历程。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转变过来,认识  相似文献   

10.
王全夫 《辽宁教育》2012,(13):58-59
"解决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维、方法去认识社会,主动解决现实生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教材的跳跃性、分散性,似乎总让人捉摸不定,不少教师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关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一般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这两个阶段既不是相对孤立的,也不是循序渐进的,而应该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作为第一阶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它承担了引领学生顺利进入分数这个"神秘世界"的重任,所以它的意义与地位尤为重要。但是,分数作为一个数,相较于学生原有的对数的感知,几乎有一种颠覆性的认识。它不同于整数范畴里的数,让学生有很实在的数感,分数有时有点让人"抓"不住。  相似文献   

12.
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句话讲出了君子的为人之道,也讲出了教师的为师之道,即瑕不掩瑜。作为教师,出现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改正,"将错就错,文过饰非"。教师在对待自身过错时,应该放下权威,真诚面对,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客观分析错误原因,弃旧图新,解除疑难,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一、勇于放下架子,积极看待每一位学生有位年轻老师,在讲《倒数的认识》时遇到这样一道数学题:"一个数的倒数是A,这个数是A分之一",老师认为是错的,因为0没有倒数,该题没有标明"0除外"。学生争辩该题正确,正因为0没有倒  相似文献   

13.
一、观念的转变:变听课为观课听课强调"听",只要听即可。而观课强调"观",用多种感官更全面地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样,对一个人就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了。用在观课上也是合适的,教师要观察执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了解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并联系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执教教师的教学。二、准备的转变:变不熟悉内容为参与备课在听课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由  相似文献   

14.
所谓"双能",是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是指在"双能"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在于教师的"行",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行"在于教师的"能",没有教师本身的才能,怎么能让学生地理素养"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张贴法""图纲法""学练法""质疑法""自选法",多法并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四能"的培养。一、"张贴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在教室里张贴学生已经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即将学  相似文献   

15.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16.
王品木 《辽宁教育》2012,(12):22-23
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率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校的管理方面提倡"人本+精细"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精品教育和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一、以人为本,构建师生和谐精神家园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没有制度为基础的管理是没有底线的管理,但没有"人本"的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一)以生为本,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寄宿制学校是校园,更应是家园,学生应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父母般的关爱。我校实行了"全员育人导师制",让每个学生有对应的导师,同时每个导师有负责的学生,全程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方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有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认识不够深刻。为了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对行为负责的人,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行为与结果"的教育。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去实施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深入开展"行为与结果"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教育管理实行"行为与结果"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上课不认真听讲,小动作不断,教师批评时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课堂上总有一些"问题学生"。如何针对他们开展有效教学是许多教师面临的难题。"问题学生"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有的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身长久的恶习养成的,也有对老师持有偏见故意刁难人的。教师在管理上要对症下药,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也不能一股脑地将责任都归咎于学生本人。比如有的学生就是对老师有  相似文献   

19.
"另类"教师李成良被省教研员"发现"时,已是一位校长,管着一所拥有近2000名学生的大学校。他仍坚持教一个班的数学课,上课不带课本,也没有书面教案,很少甚至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学生成绩还特别好。他笑称自己是"懒"校长、"懒"教师。从教近30年,他的学生参加过10次学段过关检测,合格率都在98%以上,其中有6次达到了100%,优秀率也不低。一个从来不想"偷懒"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变得聪明的。因为,"偷懒",其实是智力活动的强大动力。很多人做了一辈子教师,重复的只是一种了无生趣的教学模式,自己没精打采,学生如坐针毡;自己身心疲乏,教学质量却平平淡淡——他们把智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偷懒",不是简单地"偷工减料",而是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专业的纯熟,是对教学真理的体悟和运用。透过这一草根性经验,我们看到的会是什么呢?有没有教育大家的影子?有没有著名理论的折射?有没有新的突破?答案在您的读后感里。  相似文献   

20.
李方杰 《广西教育》2014,(25):57-57
正在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被他人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是令教师们感到头痛的教育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与其他学生只是存在"天赋"上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缩短学生间"差异"的距离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绝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也一样。笔者批改过这样一篇作文,作者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