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丽江其实是一个很有意 思的地方,它让你有一种不 顾一切想留下来的冲动,被 游人磨得很光滑的青石板, 密集的青瓦房,潺潺的流水, 无数的小圆拱桥,亲切的纳 西族人。不是江南却胜似江 南。 《一米阳光》中的丽江朴 素却不失神韵,路旁总有和 蔼的纳西老妈妈叫卖,那是  相似文献   

2.
因为父母在云南经商,所以我每年都要去云南,也经常去丽江。丽江是纳西人聚居的地方。还记得第一次到丽江时,我在街上看到纳西人身上总背着一个篮子(纳西人叫它“背篓”)。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就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观察吧!”在丽江住了一两天,我很快发现纳西人购物并不用塑料袋,买了东西后都用自带的背篓背着,既省力,又省事,更重要的是环保。妈妈  相似文献   

3.
因为父母在云南经商,所以我每年都要去云南,也经常去丽江。丽江是纳西人聚居的地方,还记得第一次到丽江时,我在街上看到纳西人身上总背着一个篮子(纳西人叫它背篓)。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就去问妈妈,妈妈说:“你自己观察吧。”在丽江住了一两天,我很快发现纳西人购物并不用塑料袋,买了东西后都用自带的背篓背着,既省力,又省事,更重要的是环保。妈妈说:“尽管纳西人生活在偏僻的地方,可他们的环保意识比大城市里的人还强呢!他们懂得白色垃圾会给生活带来危害,所以把传统的背篓继续沿用下来。在丽江古城,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也受了他…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是一位酷爱艺术(书法、音乐)的民间艺人,小时候,因为我家的家境不太好,父亲常常带我到他的好友杨厚琨家听音乐。杨叔叔是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的会员,经常用二胡、竹笛为我们演奏纳西古乐,由于耳濡目染,我对纳西古乐有了朦胧的认识。但是,因为当时年纪还小,我对纳西古乐了解并不深刻,也没有想学的意识。直到1993年我16岁时,有一天父亲拿了一张丽江报给我看,报上头版新闻是这样的“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赴京演出载誉归来……”那天,我的心情很复杂“惊喜、嫉妒”。北京棗一直向往的地方;丽江棗一个边远的民族地区。它的音乐…  相似文献   

5.
回望纳西     
回望纳西文/何国梅17岁那年,我从云南省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远离家乡200多公里的丽江工作。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90%以上的人口均为少数民族。面对纳西“瑞尼”(纳西语:娃娃),那被高原日光晒得红黑红黑的小脸蛋和像黑葡萄一样乌黑发亮的眼睛,我忘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狼的本性是凶残的。而我所经历的一件事,却使我改变了对狼本性的看法。10月中旬的一天早晨,我们离开了纳西族聚集的秀美小城丽江,经石鼓镇  相似文献   

7.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和探讨的永恒话题,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变迁往往首先是表现在语言变迁的基础之上。语言变迁的原因主要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通过在丽江大研镇一个月的纳西语流失现状田野调查,对丽江大研镇的纳西族语言流失现状及成因作简要分析,进而对纳西语及纳西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云南西北部,有一个美丽神奇如同仙境的地方,那就是27万纳西族同胞的聚居地──丽江。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历经800多年的风雨,至今完好如初,这主要得益于崇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真谛的纳西文化。丽江东靠四川,北依迪庆,南连大理,汉、纳西、藏、白诸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到融合,纳西族提倡“天雨流芳”(纳西语意为“快快读书去”),学人之长,在四境强邻的夹缝中自强求存,保存了民族,保存了古城。造就了勤劳智慧的纳西人民,孕育了灿烂深邃的纳西东巴文化。 丽江古城是滇西北有名的…  相似文献   

9.
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各种访谈、调查及文献查阅,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仍将是丽江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在把丽江旅游做大做强的同时仍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旅游资源。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资源丰富,合理的开发利用纳西族传统体育资源并使其能形成产业化运作,是丽江旅游业稳步健康增长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的探讨,给出一种丽江纳西族传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7,(2)
云南丽江这个小小的城市所以举世闻名,是与那位让全世界知道了“纳西古乐”的传奇音乐人宣科分不开的。然而,74岁的宣科近来却深深地感叹道:“丽江已经死了!”无独有偶,那位发现了江苏周庄的画家陈逸飞也曾经焦灼地表示:“我把周庄给害了!”  相似文献   

11.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在近年重新获得了大众及学界的关注.作为一种洞经音乐自传入丽江就具有道教音乐本身虚静玄和的美感,但其并非是只具有单一美感的音乐,在内涵上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又注入了儒家礼乐思想,有雅正的音乐追求.在纳西族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入了纳西民族自身的审美趣味,多用慢波音旋律,用...  相似文献   

12.
丽江美,美在青山绿水。 丽江迷人,迷在纳西民族风情。 青山绿水,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纳西人民世代的珍惜,是纳西人民用汗和血的浇灌。 1999年3月4日下午15时许,玉龙雪山腹地突发森林大火。顿时,烈焰冲天,浓烟敝日,相距30多公里的丽江古城也感到阴风惨惨。无情的大火借着风势,正肆无忌惮地向着著名的玉龙雪山旅游风景区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蔓延。灾情急于星火,灾情就是号令。纳西人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军警官兵,纷纷奔赴火场,与火魔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经过数千军民两天两夜的英勇奋战,火魔降服了,奇异独特的玉龙雪山森林景观保住了。然而,有三位纳西人民的优秀儿子却被无情的烈火吞噬,魂留青山,化作山脉…… 雪山垂首,玉河呜咽,丽江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数以万计的干部、群众自发地伫立在4公里长的街道两旁,为三位英雄志哀送行,人们一声声呼唤着三位纳西好汉的名字,一遍遍讲述着他们的感人事迹。其中一个响亮的名字——和卫东,是云南电大八八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丽江县司法局副局长。  相似文献   

13.
我是在丽江古城看到那个女人的,靛蓝的大褂,靛青的裤,腰系百褶围腰,典型的纳西族装扮。女人很老了,皮肤松弛,多皱褶。她盘腿坐在一方檐下,守着一堆绣花鞋垫,对着熙来攘往的人,风吹不动,像丽江河畔的一方石,抑或檐上的一块砖,身边的一个热闹世界,都与她无关。她的身上,充满无法言说的古朴和沧桑。  相似文献   

14.
我是在丽江古城看到那个女人的,靛蓝的大褂,靛青的裤,腰系百褶围腰,典型的纳西族装扮。女人很老了,皮肤松弛,多皱褶。她盘腿坐在一方檐下,守着一堆绣花鞋垫,对着熙来攘往的人,风吹不动。像丽江河畔的一方石,抑或檐上的一块砖,身边的一个热闹世界,都与她无关。她的身上,充满无法言说  相似文献   

15.
丽江游     
听说我要去云南,外甥对我说,到云南一定要去丽江。 我对丽江知之甚少,他便侃侃道来:大研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玉龙雪山的晶莹蜿蜒高峻,优美动听的纳西古乐,世界仅存的象形文字……听得我动心了,于是便安排行程的最后两天游览丽江。 昆明到丽江约600公里,空中行程40分钟。飞机在夜色中降落在丽江机场,这里离市区有30公里。沿途从车窗看出去,黑黝黝的,连棵树都少见。心里有些纳闷,丽江真的有那么神乎? 翌日,参加一个散客团,乘一辆小巴,由一个导游带领。导游是一位摩梭姑娘,自我介绍后,立刻引来不少关于摩梭人风俗习…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是聚居在我国滇川藏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少数民族,以之繁荣的民族文化被学界关注。本文主要利用纳西族的东巴经来讨论唐宋时期丽江纳西族聚落的形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追溯丽江地区纳西族聚落发展的源头。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纳西古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明朝中期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在小镇随处都可听到这美妙的声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无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纳西古乐  相似文献   

18.
三摄 《红蜻蜓》2023,(12):18-21
<正>小档案站点:丽江古城种类: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位置:云南省丽江市关键词:建筑、桥、木府、纳西族、东巴文、服装、火把节等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到今天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明清风格的瓦屋小楼、宛若江南的小桥流水、花草扶疏的墙角、披星戴月的纳西姑娘、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情……共同组成了这个极具魅力的古城。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在其《滇游口记——六》中说丽江纳西族是“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更无别姓者”。丽江土知府木公在明嘉靖年间所写《述怀》一诗中也说:“丽江西尔西戍地,四郡齐民一姓和”。长者言:古称纳西族只有“和、木”二姓,“和”又叫丽江“和”,表示纳西族特有之姓氏。笔者最近对丽江纳西族姓氏的初步调查资料表明,在纳西族的姓氏构成中,占全国汉族人口55.6%的十九个大姓中,除两个姓氏不祥外,其余纳西族都有;占全国汉族人口87%的  相似文献   

20.
丽江古城纳西语和汉语的语言和谐是各民族和谐关系的一部分。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梳理有关丽江古城纳西语和汉语关系的各种文献记载,结合语言接触下产生的纳西语汉借词进行分析,发现从丽江古城建城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纳西语和汉语两种交际语言,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纳西语和汉语分别在不同的语言集团和场合使用,互相补充,各就各位、协调有序,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语言和谐,语言和谐也反映出了民族之间长久的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对相关丽江古城纳西语和汉语关系的各种文献记载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语言接触下产生的纳西语汉借词进行分析,探讨在历时条件下,汉语和纳西语的语言和谐以及语言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