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科研方法,对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赛前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能消除或降低运动员的紧张心理、稳定运动员的思想情绪,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系统的心理训练可以培养运动员坚忍不拔的品质,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机体适应能力,为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不同的心理训练阶段,都应有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评定方法及控制手段。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对于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提高运动成绩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不同的心理训练阶段,都应有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评定方法及控制手段。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对于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提高运动成绩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彭春江  李云清 《考试周刊》2008,(14):137-138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身体、技术和战术训练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本文阐述了心理训练的目的、任务及进行心理训练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平时科学合理的心理训练,一定能提高运动员在竞赛中水平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首先指出网球运动和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在高校中的作用及其意义,其次探讨了影响网球运动员竞技水平发挥的主、客观因素,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心理训练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心理技能测试,找出在心理技能上影响高校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特质自信心训练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竞技性和观赏性很强的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心理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要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水平,心理训练已成为运动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有利于发挥运动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运动训练水平和提高比赛成绩。本文对心理训练,即表象训练在健美操训练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中,运动心理训练已成为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从事散打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经验,以及与运动员的访问分析证明,散打运动员的心理水平与比赛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和影响。根据运动心理学原理,对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和调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只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乒乓球运动是一种短兵相接的对抗性运动,要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并且在比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进行心理训练.本文对郑州大学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在参赛准备期的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提出了注意力集中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和培养自信心的训练三种方法,旨在为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和赛前不同时期的心理表现,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心理训练方法。在训练期可采用环境变换法、自我暗示法、精神转移法、想象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等;在赛前应针对比赛环境、比赛对手和运动员本身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综述法,探讨心理素质和心理训练的特点,根据现代排球运动特点和排球运动员的专项心理特点,并结合高校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提出对高校排球运动队进行心理训练的方案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随着跳远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而且还包括心理能力的较量。跳远心理训练就是把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运用到跳远训练和比赛中,以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正常发挥水平的目的。心理训练已成为跳远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调整跳远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长期困扰跳远教练员的一个难题,也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心理训练是射击运动员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射击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比赛的最后胜负,往往不单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所以我们运用多元化的心理训练方式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做为出发点,结合运动训练学的训练方法,从而总结出适用于青少年运动员情绪调节、针对比赛的多种心理训练方法,有助于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中保证自己技术、战术水平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和赛前不同时期的心理表现,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心理训练方法。在训练期可采用环境变换法、自我暗示法、精神转移法、想象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等;在赛前应针对比赛环境、比赛对手和运动员本身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6.
魏星临 《考试周刊》2013,(15):110-111
在网球比赛中,网球运动员展现出来的竞技状态与能力很大程度地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其心理能量的发挥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条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其在训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好坏。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网上查询法等研究方法,对网球运动心理训练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网球教学中的心理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代竞技体育运动比赛竞争异常激烈。比赛不仅是运动水平、运动技术的对抗,更是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技术的先决条件。因此,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1.心理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最佳水平,以适应运动技术和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心理训练中,应训练什么,采取什么办法,都必须考虑个体现有的心理特点。有的需要采取自我控制训练,有的则要求采取自我动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太极拳运动员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以48名大学生太极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大学生太极拳运动员的运动焦虑水平与全国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接近;安徽省大学生太极拳运动员的抱负水平、责任感、意志品质等心理指标也与全国优秀运动员平均水平接近;影响安徽省大学生太极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为训练年限、年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实践为依据,阐述了在竞技运动中,存在着由于运动员心理素质较差而影响竞技水平的客观性;从运动心理学理论上展现了减感、增感等名词的含义及其在心理训练中的应用;并总结了调整运动员心理的几种方法;还指出了心理调整的目的主要不是建立在提高运动成绩基础上,而是在于如何排除妨害,比赛时充分发挥运动员潜力的因素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禹燕飞 《中国教师》2009,(Z2):66-67
对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其目的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发展和完善篮球运动员在从事专项运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结合多年带队训练、比赛的实践经验,对篮球运动员赛前、赛中、赛后三个阶段的心理调控进行分析,提出各时期心理训练措施及调控方法,使运动员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