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一陈玉成和李秀成是在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的青年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 1851年在金田村所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是太平天国从进攻到防御、从胜利到失败的转折点。“内讧”削弱了革命声势,清军即乘机反扑:在皖北,清军陷三河,困桐城,逼安庆;在长江沿岸,湘军陷武汉、九江,逼安庆;在江南,清军逼近天京,再建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相呼应,掘长壕围天京。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上陷于被包围的形势,天京、安徽同时危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帅李秀成和军师干王洪仁玕,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分兵五路,内外夹击,大破清军江南大营,使天京解围。可是曾国藩、胡林翼的湘楚军主力仍死钉住安庆,集中全力进逼安庆,严重地威胁着天京的安全。所以在摧毁江南大营  相似文献   

3.
桐城战役是在1856年11月中旬至1857年2月末进行的。是太平天国发生内讧两个月之后,太平军在皖北发动的一次反击战。天国内讧之前太平军控制了西自武汉,东到镇江的长江沿线,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太平军都居于优势。天京方面:太平军于1856年4月击垮了围困镇江之敌后继续开展了对天京外围的扫荡战,先后收复了江北广大地区,击溃了围困天京三年之久的清军江南大营,迫使清军统帅向荣败走丹阳,后被革职自毙。江西湖北方面:石达开、罗大纲等率大军西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思考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清朝腐朽的封建统治 ,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以后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灾难 ;19世纪中期 ,广西闹灾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85 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 ,起义军称太平军 ,随后 ,太平军迅速北上 ,攻占永安 ,进行整顿建制 ,分封诸王 ,初步建立了政权。第二年太平军夺取了武汉三镇 ,185 3年占领南京 ,改名为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先后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攻破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 …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派兵出师北伐,那么太平军是从哪里出师北伐的呢?一般同学认为是从天京出发的,实际上稍加注意《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太平军北伐路线,就可发现出发地应是扬州。  相似文献   

6.
镇江自古形势险要,军事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古城南京唇齿相依。太平天国时期,镇江是天京的东南屏障,太平军占有镇江达五年之久,稳定了天京乃至整个东南地区的局势。1857年12月19日,清军重占镇江城,天京门户洞开,太平军失去了军事上的主动权,镇江的失守是太平天国军事上的重大失败。  相似文献   

7.
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在天京,将府第衙馆的门窗墙壁均绘上彩画,并多以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为主要内容。清涤浮道人著“金陵杂记”说:“天王府画双龙双凤,东王、北王府门画龙虎,丞相衙绘双象,以下画狮豹鹿兔,墙壁画鱼雁等。”又说:“门窗墙壁无一不画。”太平天国对宫室装饰艺术的爱好是一种风尚。太平天国规定府第衙馆的门扉画象是一种爵位等级的表示。天京的壁画约有一千多处,当时的天京几乎是“壁画之城”。但从1864年天京被清军攻陷,汉奸曾国荃大火烧毁天京,以及清军的疯狂破坏,致令天京的太平天国遗迹遗物很难得见,壁画也随之湮没了。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历史文物的重视保护,  相似文献   

8.
建都天京是太平天国的理想与现实选择,也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转折点。它改变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造成了清朝统治的严重危机,为农民领袖们实践其革命理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政治空间。但建都天京在给太平天国带来辉煌胜利的同时,也为天国事业预设了陷阱。建都天京改变了太平军的战略发展方向,使本该用于北伐的兵力不得不用于经营天京上游和保卫天京,还销蚀和瓦解了天国将士的意志与精神。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受到更加沉重的剥削和压榨。我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广大农民和清朝封建势力的矛盾空前尖锐,终于在一八五一年汇成全国规模的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迅速击溃了清军的围攻和地主团练的骚扰,一举攻克了桂林、长沙,夺取了岳州、武昌,接着顺长江东下,不到三年从广西打到南京,由不满一万人的队伍发展到一百万大军,并建立了太平天国革命政权。一八五三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后,太平军继续北伐,扩大成果;同时沿江西征,准备夺取长江中游地区,以巩固下游,保卫天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定都后的天京形势作简要的考察和评估,提出太平天国战略方向的可行性选择——先南后北;指出北伐失败正是太平天国战略选择盲目和狭隘军事指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太平天国的北伐西征战略,史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有宏论,他们普遍认为;北伐西征战略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尤其对其中的北伐战略,更认为是构成太平天国失败的首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大家罗尔纳先生也认为:“……北伐等都是大错大误。”①这种观点的来源,便是李秀成的“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②”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我认为:北伐战略和西征战略是太平天国军事战略上的成功战略,正是由于它的成功,才使得天京政权得以巩固,才出现了1856年太平天国军事盛世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与西征、东征;天京变乱;《资政新篇》;太平天国防御战;天京陷落。2.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爆发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3.运用:通过史论结合,分析太平天国的性质、特点、历史功绩及其教训,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它自一八五一年金田起义,就迅猛发展,其声势之大,进军之速,纲领之完备,都是历次农民起义所不及的。仅二年多太平天国就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抗的革命政权。不久,为了巩固革命政权,向清政府主动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运动方兴未艾,却发生震动中外的“天京事变”,形势急转直下。从此,太平天国革命元气大丧,士气不振,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解放以后,史学家对此发表不少不同意见,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进行了分析,这是非常有益的。我认为“天京事变的发生,如果拘泥于个人责任的话,仅从个人的出身、品质、作风进行分析,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好象“天京事  相似文献   

14.
1859年底至1860年初,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在江南大营清军重重围困之下,"四门俱被和(春)、张(国梁)两军重围深濠,朝内积谷无多",形势十分严重.因此,太平军当务之急,是必须打破江南大营的封锁解救天京之围.于是,干王洪仁玕和忠王李秀成"三次面□画策",决定由李秀成率太平军主力迂回到江南大营清军饷源之地湖、杭一带,“力攻其背,俟其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返旆自救”.以达到解除天京之围.本文试图以时间为序,将这  相似文献   

15.
一“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形势图”说明一八五六年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争,革命形势急剧逆转,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一八五八年九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北大营。同年十一月又取得三河大捷。一八六○年五月击溃清军江南大营。同年陈玉成、李秀成分别率太平军西征武昌,由于英国侵略者的干涉,西征受阻。一八六一年九月安庆失陷。在东  相似文献   

16.
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为了解除清军对天京和安庆的军事围攻,太平军三次采用了"围魏救赵"战略第一次是奇袭杭州,以解京围,战略得当,计划周密,将领齐心配合,取得成功;第二次是西征武汉,解救安庆,主要将领战略思想不统一,各军配合失当而失利;第三次是"进北攻南",冀解京围,由于战略运用失误,战略意图完全为清军掌握,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而失败.  相似文献   

17.
高文才 《历史学习》2005,(11):11-13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规定是:(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现行教材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相比,考纲的调整幅度不小。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三个大的子目被删除;“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重建领导核心”两个子目分别被“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置换。这样的规定“淡化了知识体系,突出了主干重点”。这正是高考命题一再重申的原则。近年高考的命题实践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2005…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革命发展到后期,由于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军一步步地逼进天京,天国领袖为挽救这种劣势局面,曾派军取得了远征西北的战功。这一光辉的战绩,确实是太平天国革命后期一件重大的事情。本文想将自己搜集有关这一问题的一些材料,汇总作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奠都初期天京的商业政策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平天国奠都初期天京的商业政策可分为私营商业政策和公营商业政策两个方面。私营商业政策经历了放、禁、弛、禁、放五个阶段,与此同时,公营商业政策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引起政策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出于防务的需要。商业政策的变化说明了太平天国实行的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禁商政策是行不通的。正因为太平天国决策层能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政策,前期的太平天国才能够在与清军的对峙中处于优势。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至定都天京,由广西而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途经五省,占领府县无数。太平天国于所占之处,补充兵源粮饷,有的地方还有诏令改名之举,如改湖南岳州府为得胜府等。然大多府县随得随失,未作建设地方政权之尝试。定都天京以后,为拱卫京都,太平军北拔扬州,东踞京口,又沿江西征,挥军北伐,于所占之地开始建立省、郡、县地方政权,太平天国始有所辖之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