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君主权力大为加强,清朝承袭下来。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也是明清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问题:问题设计1:明朝为何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第一,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  相似文献   

2.
经历十几年的治国实战后,朱元璋终于走出丞相“任非其人”的认识“误区”,看到了丞相之制所具有的潜在权力威胁,因而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并以祖训规定以后永不复设。这样,宰相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此引发一些新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经历十几年的治国实践后,朱元璋终于走出丞相“任非其人“的认识“误区“,看到了丞相之制所具有的潜在权力威胁,因而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并以祖训规定以后永不复设.这样,宰相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此引发一些新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明朝独特的特务机构,“厂卫”是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集中皇权的工具。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朝臣权力过大导致元朝灭亡,基于这种认识,他在政治层面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官制改革,以达到分割权力、集中皇权的目的,如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与中书省,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并设立“三司”。“厂卫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其中,“卫”是指明太祖洪武年间设立的锦衣卫,“厂”则包括永乐年间的东缉事厂、成化年间的西缉事厂以及正德年间的大内行厂。从性质上讲,两者的职权类似,都是皇帝的爪牙与耳目。从权力或势力大小上讲,  相似文献   

5.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6.
明代专制主义皇权高度强化,其主要标志是宦官擅政.而王振则足宦官擅政的第一人。本文试从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和王振擅政的联系来分析明代宦官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王振擅政对明代政治的影响.一、宦官擅政是明代强化专制主义皇权之所必然中国封建社会如从秦汉算起,到明初已延续了近一千六百年。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封建帝王都注意加强专制主义以维护统治。明朝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就是历史演变的必然趋向。明朝建立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吸取历代统治经验,一方面严禁外戚、大臣专权,尤其是明太祖诛胡惟庸,罢丞相制后,进一步堵绝了大臣专权的道路,从形式上解决了自封建社会以来长期存在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使其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程度高于历代皇朝。另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对汉唐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标的历史教材中,出现了两处关于"内阁"的基本概念。一处是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的创立",另一处是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同样都是内阁,二者是否相同呢?一、二者的形成我国明朝时期的内阁是因明初废除了宰相制度而开始的。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于是进行了政体改革。1376年,明太祖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相似文献   

8.
1、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吗? 2007年修订本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课引言部分有这样一段材料:“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擅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相似文献   

9.
明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达到空前高度.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制组织中央政府机构,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丞相统率百官,对政务有专决的权力.象一切封建帝王一样,朱元璋不能容忍相权对君权的挑战.从明朝立国的特殊性来说,朱元璋本人出身极其寒贱、权欲极大,眼见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明太祖实录》卷59),更考虑到皇太子懦弱,皇太孙年幼,朱元璋决心在诛杀威慑皇位的功臣的同时,永远地废罢丞相制.  相似文献   

10.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元世祖贯彻“汉法”,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废除了汉族地主“世侯”世袭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  相似文献   

11.
军机处摭谈     
一、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在中国传统皇权专制社会中,大体存在着一条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越来越强大,制衡皇权的力量越来越少。明朝初年,朱元璋通过发动“胡惟庸案”,废除了宰相制,大大加强了皇权。为了应付繁忙的政务,朱元璋建立了一个由大学士组成的顾问班子,日后发展为内阁。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王朝,继承了明朝制度,将皇权推向了顶峰,军机处就是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2.
清代内阁     
一清代內阁之由来我国自明代始有內阁。设內阁的本意是避中书省之名,其得名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以其授餐大內,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內阁。”《词林典故》亦云:“永乐初,命编修等官于文渊阁参预机密,谓之內阁。”明初,原亦以宰相佐政,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胡惟庸“谋反”,遂下令废中书省,分立六部秉政。由于皇帝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所限,不得不设四辅官帮助阅读公文、草拟政令及处理其他政事。十五年又  相似文献   

13.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等官,升六部的官秩。接着先后置四辅官和殿阁大学士,这些官只是侍左右,备顾问,并不参与朝廷大政的商议。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敕谕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卿、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在这里提出的中枢结构可概括为两句话:“六卿分  相似文献   

14.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丞相,罢设中书省,国家政权分归六部.同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也在不久建立起来,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政治效能.本文从两方面浅谈明朝内阁的建立、形成及其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到明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新的高度"是什么意思?能否说与皇权相对立的相权从此消失?答案是:否!理由是:相权不只是政府主官——丞相的权,而是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权也就必然存在一天。两者不仅相伴而生也相伴而亡。根本的缘由是皇帝以一人之力管理不了整个国家。客观的事实也是皇帝身边始终活跃着一大批没有丞相之名,却有分"劳"解"忧"之实的人。分"劳"解"忧",说到底,就是分权,虽然不一定很大。  相似文献   

16.
一内阁与皇帝独裁明朝建立后,承元旧制,设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设行中书省总揽一省政务.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废行中书省,设布政、按察、都司三司,分管一省的民政、司法和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相属,都直接听命于中央.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废中书省,罢丞相,以府、部、院、寺等衙门分理全国政务,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朱元璋为便于总揽大权,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并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但实际上朱元璋还是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杀胡惟庸废丞相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对胡惟庸优宠多年 ,胡对朱也较为恭顺 ;胡的权力未被彻底架空 ;胡被杀的原因不是擅权和谋逆 ,而是结党和乱法 ;废行省是地方军政分开的总结和制度化 ;朱元璋废相并非仅因胡惟庸 ,而是对丞相制度不满 ,其“天子总六官”的政治理想与猜忌好杀的性格 ,导致抓权与放权的丞相无一善终。而传统观点认为 ,朱元璋与胡惟庸争斗有年 ,朱在架空相权后借故将胡杀死  相似文献   

18.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后,为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保住朱明一统天下,他一手导演了洪武年间四大血案即胡惟庸案、兰玉案、空印案、郭桓案。现就洪武四大血案发生的原因、影响作一探讨。一明初二三十年中,开国功臣宿将几乎被朱元璋杀戮殆尽,其杀人之多为历代开国之君所望尘莫及。胡惟庸以宰相谋叛,而株连被杀者至数万人;兰玉恃功骄纵,本不当与谋反同论,株连死者又数万人;郭桓案,以惩  相似文献   

19.
一、单项选择题1.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的是()A.唐太宗B.宋太祖C.元世祖D.明太祖2.明太祖即位后,老儒钱宰应召入京编书,上朝后低声吟咏:“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明太祖召见钱宰,对他说:“昨天的诗写得好啊,但朕何曾嫌你迟,改用忧字如何?”钱宰吓出一身冷汗,忙磕头谢罪。这表明当时的官员()A.惧怕“胡蓝之狱”的牵连B.受到锦衣卫的监视C.惧怕皇上的权威D.受到“文字狱”的迫害3.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A.印度洋沿岸B.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  相似文献   

20.
刘基论相     
【原文】帝(明太祖)欲相杨宪,宪素善(刘)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①,以义理为权衡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③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fèn,毁坏)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