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贾宝玉奉做了皇妃的姐姐贾元春之命,正作《怡红院》一诗,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薛宝钗让宝玉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腊”字。宝玉道:“‘绿腊’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地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珝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腊干’,你都忘了不成!”薛宝钗把晚唐不很著名的诗人钱珝《未展芭蕉》中的诗句,比做刚入学孩子所  相似文献   

3.
清人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 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这两段话揭示的是《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类型化问题。《红楼梦》善于刻划女性形象,而林黛玉、薛宝钗、晴雯、袭人等刻划得尤为生动。作者何以取得这样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判断的人物。怎样评价她,成了广大红学爱好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清人邹弢是不喜欢薛宝钗的。他认为“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揉其性。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邹弢的朋友许伯谦却很喜欢薛宝钗,说:“黛玉尖酸,宝钗端庄。”据说两个人为了薛宝钗的评价的问题,差点动起拳头来。这两个人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5.
“司马牛之叹”一语源出《红楼梦》中薛宝钗之口。这里,我们先看她与林黛玉对话的原文:黛玉叹道:“……我又不是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嫌着我了。如今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  相似文献   

6.
香菱学诗     
《红楼梦》中,当香菱第三首诗作被众人公认后,才成为大观园“海棠诗社”重要成员,其成就吟诗的整个过程大抵有五个环节:“求”、“教”、“学”、“习”、“得”。“求”香菱“苦吟诗”,先后曾向三人“求”。第一个是薛宝钗。当薛蟠出门做买卖走了之后,薛姨妈让香菱给宝钗作伴,才使她有机会住进大观园。香菱进园第一桩事就是央求宝钗:“好姑娘!趁着这个功夫,你教给我做诗罢!”可宝钗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当头一盆冷水!后求史湘云教她“谈诗”,她俩虽“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但终遭宝钗嫌烦,以“不守本分”窝了回去。第三人…  相似文献   

7.
释“宝钗”     
关于《红楼梦》中薛宝钗名字的深意 ,前人作过一些探讨 ,或以为“钗”字应是“拆”的谐音 ,作者借此暗示薛宝钗为有意拆散宝、黛二人的奸邪小人 ,或以为“宝钗”是传说中的一种仙草的名称 ,作者以此暗示宝钗与黛玉一样 ,都是品性高洁、超脱世俗之人。笔者不同意前人的这两种解释 ,从文本出发 ,本着客观求实的态度 ,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本文作者认为“薛宝钗”三字的含义是 :“薛”可以谐音为“雪”。“雪”者 ,冷也 ,是指薛宝钗以礼抑情 ,以德抑才 ,压抑冷却自己内心热烈的追求 ,努力变成一个端庄、贞静的“淑女”形象 ;“宝”者 ,“宝贝”也 ,指出宝钗对于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对于维护封建制度的存在的重要性 ;而“钗”就是“金钗” ,作者这里是以“金钗”比喻宝钗的悲剧处境。薛宝钗就像一支金钗一样 ,被精心制作 ,以供利用。三个字合起来 ,概括了薛宝钗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应以《红搂梦》的“立意本旨”为主,再结合有关考证、史料,进行归纳、概括,而不应该是其它。《红楼梦》一开始就有“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说:“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可见《红楼梦》的“立意本旨”就是作者所隐去之“真事”,即所历“梦幻”之后的感受。总的看来是:借“通灵”,说“梦幻”,说“梦幻”,隐“真事”;隐“真事”,立“本旨”。所以,只要寻出作者所隐去之“真事”,《红楼梦》的“本旨”,即主题思想便豁然开朗了。  相似文献   

10.
明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里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这个评论,历来为《西厢记》研究者所首肯。曹雪芹也在《红楼梦》第23回里通过描写宝、黛看《西厢记》,形象生动地给我们展示了《西厢记》的文采动人之情景:“宝玉道:‘……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如果说林黛玉是一种“理想美”,那么薛宝钗就是一种“现实美”的典型。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也是最具光彩的一个,她在人生道路上生机勃勃,灵活稔熟地把握着生活的技巧,立意塑造着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宝钗形象的塑造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焕英在《“名副其实”指什么》(《语文知识》1997年9期)中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名副其实’这两个成语,都从《庄子》而来,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宾,亦可谓副,名者,实之副也。”又说:“实是主,名是宾;实是正,名是副。副对正而言,宾对主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的发展和曾氏《红楼梦》的主旨看,探春改革虽然并不完全值得肯定。但也有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薛宝钗在这场改革中的谋士之才,更应予注意和研究。薛宝钗重视经典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用朱子《不自弃》丈,为探春改革的名正言顺提供依据;在知人用人教育人方面有其独到的可取之处;她的“小惠全大体”的作法,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不无裨益。宝钗的管理思想,含有某种现代“行为科学”的远源成份,对我们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写道:“(贾宝玉)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上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暗示了林黛玉最终悲惨凄凉和薛宝钗最终寂寞冷落的人生命运。古诗词中有“咏絮才无对,闻琴意始真。”(宋·刘筠《前槛十二韵》)那么,何谓“咏絮之才”呢?  相似文献   

15.
读刘兰同志的《孔子的音乐评论》一文(载八二年第三期《昆明师院学报》),受益领深。但也产生了一点疑问,这里提出来与作者商讨。《孔子的音乐评论》中说:“所谓‘郑声’,是贬义词,古代虽有称其为‘郑卫之音’者,但绝无人称其为‘郑乐’者。”又说:“自古以来都称‘雅乐’,谁听见过称为‘雅声’的呢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7.
<正>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以“德”为性格核心的典型——薛宝钗。要完整、正确地理解、把握宝钗的性格及形象所蕴含的内在深意,就得牢牢地扣住这个“德”字。曹雪芹一开始就将这一点暗示于我们。他在宝钗的判词里写道:“可叹停机  相似文献   

18.
闫红读红楼     
《红楼梦》中最难看透的莫过于薛宝钗了,即使有着七窍玲珑心的林黛玉也是很久还没能对她有个确认。后世的拥黛派和拥钗派争执不下,拥黛派将宝钗贬为矫情伪善的宵小之徒,拥钗派则极赞宝钗的温柔敦厚、大家风范。其实,曹雪芹老早就  相似文献   

19.
近日在读《红楼梦》.读到香菱学诗的情节时,不禁心生疑问.照理说,香菱是薛家的人,近水楼台,找薛宝钗教她写诗会更方便,怎么却去找离得远的黛玉呢?舍近求远,所为何来? 以下,便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 事实上,香菱一开始是想向宝钗学诗的.因为薛蟠随张德辉出了门,宝钗便提出“叫菱姐姐和我做伴去”.香菱自是满心欢喜,并趁机说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但宝钗说:“我说你‘得陇望蜀’呢.我劝你今儿头一日进来,先出园东角门,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在评论《水浒》的艺术成就时,曾经颇中肯綮地指出:“《永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其本事。”鲁迅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水浒》的人物语言描写是极为成功的。《水浒》人物语言描写,究竟成功在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