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教文汇》2005,(8):27-28
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是事实,信息还是数据?如果是,在浩如烟海的事实中,又是哪些呢?学科内容和训练——如果是,又是哪些科学知识?哪些历史知识?我们是否应该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如果还有其他重点.那么,它是艺术、技术、社会方面的重点,还是道德方在的重点?如果你试图囊括这些重点的全部,你就会累断学生和教师的脊梁,  相似文献   

2.
《世界发明》2006,(6):26-26
苏慧伦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是“柠檬树”?“鸭子”?还是“恋恋真言”?不知不觉我们瞪违这个声音已经4年,再听到苏慧伦、再看到苏慧伦,你会怎么形容她?  相似文献   

3.
问题与解答     
时空的维是什么?绝对零度是怎么来的?别的星球没有氧气,我们能不能把地球上的氧气带过去?人体还有哪些极限?自然界、宇宙中存在极限吗?如时间有尽头吗?速度极限是多少?光速不可超越吗?温度、电流等呢?  相似文献   

4.
知多少     
《科技新时代》2006,(2):107-111
为什么有些少雕城堡能够立得更久,直到涨潮时才被海水冲掉,而另一些则会很快垮掉呢?禽流感病毒为何在冬季比较活跃?近视眼镜中如何发挥功效的?经常戴近视眼镜的人刚摘眼镜的时候会感觉头晕,是怎么回事?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可以降低婴儿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是的吗?现在,许多科学家都呼吁要保持物种的多样性,拯救濒危物种。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一些特种的蜥蜴或者是一些生活在遥远沼泽里的不知名的植物?它们灭绝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5.
借用文化研究和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对Gender概念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译介为研究对象,探索女权主义的Gender概念为什么会在90年代来到中国?它是如何在中国得到传播的?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一概念是如何通过翻译,被阐释和改写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对此类问题应有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李飞  李达军  刘茜 《科研管理》2006,40(11):285-288
同行评议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是在同行评议中普遍存在着非同行评议现象,这个现象没有受到学者们的应有重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研究并回答了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非同行评议是不可避免的吗?其次,非同行评议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最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非同行评议人?  相似文献   

7.
生命的三维     
在宇宙中,三维空间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平台,我们把点称为零维,直线为一维,平面为二维,立体为三维,时空为四维,这是基于我们人类的智能所得出的认识。假如站在一个新的空间来看待问题,那么我们怎敢肯定动物、植物们没有智能系统?动物一出生就知道吃喝拉撒等生活本能,这些本能是谁教的?相对于植物而言,动物们难道不是智能生物?并且,动物之间的群体性合作、猎捕等算不算得上是智能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夏静 《科教文汇》2008,(33):252-252
艺术中传统与通俗之间的对垒和融合一直是文化研究小历久而悬而未决的话题。在以往我们具备的基于传统艺术史的惯性思维中,对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艺术家,我们总是充满着崇敬之情。而在今天被大众文化的潮水充斥的现代社会中这一情愫彻底的发生了变化。一系列自以为早已明晰的问题又不断地被提了出来:艺术是什么?艺术的价值是什么?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创作什么?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大脑中处于混沌状态的创造性思想表露出来?这是思维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任务之一,即寻找让所有普通人都能掌握的优秀思维方法,但他们常常在争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富有创造性的人对很多事物具有非同寻常的好奇心?创立相对论与研制不干胶水其脑力活动过程是相同的吗?创造性活动是否属于一种纯粹的逻辑过程?计算机对思维究竟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逸名 《科教文汇》2005,(5):19-20
我们的地球和我们多彩的生活中充满了神秘的现象和未知的谜团。有些重大的谜团自我们远古的祖先开始行走时就萦绕在人类心头,而另外一些则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新涌现出来的——人类是否可以长生不死?我们能够攻克癌症吗?我们能够创造生命吗?灵魂究竟是否存在?光速是不是速度的极限?在宇宙中是否有其他智慧生命存在?我们能够进行时间旅行吗?对这七个问题,人们一直没有能够给出确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陆先友 《中国科技信息》2005,(24A):100-100,108
“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人们对电视的“移动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那么,什么是移动电视?其如火如荼的发展,“魅力”如何?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发展,“困境”是什么?它的成长与广电的未来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方面面的关注。本文从多个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此抛砖引玉,希望“移动电视”能为广播电视行业在未来多媒体运营服务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的秩序究竟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是从无序向有序发展,还是从有序向无序退化?无序和有序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规律和途径是什么?自然科学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 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秩序向高级秩序发展的趋向。说明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方瑜 《百科知识》2007,(11S):37-38
“想知道你在职场上值多少钱吗?”“你能交到知心朋友吗?”“恋爱中的你最怕什么?”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诸如此类的“心理小测验”到处都是;在网上,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必有心理测验的专门页面,而各种论坛上心理测验的主题也永不过时: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徐德勤 《百科知识》2007,(1S):20-20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风靡全球的美国电影。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科学家根据在考古发现中提取的恐龙基因,通过生物技术“复活”了恐龙。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中,这是有可能的吗?生物技术能够使得人们重新看到活生生的史前巨兽吗?  相似文献   

15.
星光闪亮     
就像这个叫做哈勃-V的星云一样,在星云里恒星衍生出更多的恒里,那么这一系列的衍生是如何开始的呢?——我们是如何从黑暗中获得光明的呢?答案不在望远镜里而在新的计算机程序中。  相似文献   

16.
海水究竟有多深?海底究竟是个什么样?生命能否在最深的海底中存在?……深海,对于曾在蒙昧中生存的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的想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曾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坐在一只密封的水晶桶中,潜入深海。在圣灵的保护下,他在深海中漂流了96天。在深海中,他看到了起伏如山脉的海底,神态各异的鱼鳖虾蟹,枝叶繁茂的海底森林。上岸后,亚历山大大帝感叹道:“上帝的造化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深海,确如亚历山大大帝眼中一般美丽丰饶吗?或是恰恰相反?带着层层疑问,人类开始了深海探险。第一次深海测量要研究深海,首先是测量大海海深。如果您是一位深海勘探者,您会用何种方法来测量大海深度呢? 这可不是个轻易能解答的问题。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深海测量是在1840年1月3日,由英国船长詹姆斯在南大西洋将一根长麻绳从船上放入海中,当麻绳放入海底时,放下的麻绳长度为4435米。1860年前后,美国海军军官华尔士在大西洋放下了长1.04万米的麻绳,但麻绳没有碰到海底。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人派克也将炮弹系在麻绳上,将炮弹掷放海中,他看到大约有1.5万米的线绳被带入水中。“麻绳测量法”是一种极其“想当然”的测量方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创新的前沿与测度框架——《奥斯陆手册》(第三版)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创新”也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核心,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企业为什么要创新?什么力量驱动创新?什么因素阻碍创新?企业的内部运作和促进创新的机制是什么?在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怎样积累?知识怎样在创新参与者之间流动?创新过程怎样在企业、产业、地区或国家层次上发展并最终形成竞争力?这些问题,不仅是我国政界、学界、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国外政界、学界、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奥斯陆手册》一版再版。并为众多国家翻译学习正是基于对这些创新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是世界各国对创新关注程度不断加深的结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包宁  王伟 《科技新时代》2007,(2):96-103
在这个网络上充斥免费影音视频文件的年代中,什么才是你最终需要的播放器,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是投影机还是平板电视?依T3看,便携才是硬道理,它能让你随时随地畅快淋漓地爽一把,想象一下,明天是不是会满城尽带MP4呢?  相似文献   

19.
庐山有三大谜,即:庐山雨自下而上;山上无蟑螂;天池有佛灯。什么是庐山的佛灯?即庐山的大天池、文殊台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会突然涌出十到数百点闪烁的荧荧之光,这些火光时聚时散,忽明忽灭,变化多端,这就是佛灯。 佛灯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形成的呢?有的说这是山下灯光的折射,有的说是星光在水里的反射,有的说是一群大萤火虫在飞舞,还有的说是山谷中蕴藏着能发出荧光的矿石。其中普遍的看法,认为佛灯是磷火造成的,系山中千百年来死去的动物骨骼中所含的磷质,在空气中自燃所造成的。但也有人反驳此观点,认为磷火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胡静 《百科知识》2007,(10X):17-18
对于工作的意义,很多人会陷于矛盾的心情中。如果说工作是为了温饱,为什么有了大量存款还要工作?所以,金钱似乎不是工作的意义。如果说工作为了名声,为什么很多人还在做默默无闻的工作?所以,地位似乎也不是工作的出发点。如果说工作为了快乐,为什么人们经常因工作而苦恼,但还得工作?所以,愉悦仍然不是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