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他提出“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指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在于亲身实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主张快乐与德性相结合,欲望意志受德性支配。他提出“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等思想命题,指出获得幸福的途径就在于亲身实践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今天也将给予人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物以善为目的,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辨。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详细论述了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与善、幸福与德性、幸福与快乐、幸福与现实活动、幸福与思辩活动的各种关系,指出幸福是一种善,一种现实活动,且是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现实活动;它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是一种最高的快乐,它是终极的、自足的,也是有条件的;而人的思辩活动是只有神才配享有的最高幸福,思辩的人、思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古希腊时期对幸福问题论述最深刻 ,最系统的人。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一种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 ;认为幸福就是至善 ,是需要外在善作辅佐的 ,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得到的。同时他还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及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生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幸福、幸福何以可能,是人们一直探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推崇德性幸福论,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最大的幸福是思辩;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勤于实践,要正确处理幸福与德性、货币及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同时也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问题是主体性的问题,并且与善、德性等问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原则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告诉人们,只有按照德性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德性幸福观启示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重视理智德性,提高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论证柏拉图德性伦理学以“爱欲”为基础,以“德性即知识”和“德性足以幸福”为原则.尽管爱欲有欲望和理性的双重面相,但它借助审美机制可以使人从性爱转向爱善.同样,知识也有经验知识与自知之分,唯有后者才等同于德性.德性是灵魂的道德功能的完善,幸福是德性的实现活动,因此德性足以幸福.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在哲学中,是个极其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古往今来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生活的潜在动力和最终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至善,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并且与感观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性、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的教育幸福是其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生命成长的深切感悟和作为“研究者”的充实感。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德性创造教师的教育幸福,教师在教育幸福中提升教师德性。  相似文献   

12.
康德宗教哲学的基本主线为:以诠释"至善"来阐述"德福之辨"。康德认为,"至善"非"至上的善";至善是完整和完满的善,是德性和幸福的结合;"至善"在现实世界不存在必然性;至善是上帝的善,是作为整体的世界的善。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幸福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进行追问和研究,其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者之一,他关于"幸福"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通过梳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阐述,认为他对幸福做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沉思是最大的幸福三种定义。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至善"概念应当有四种含义,一是"最高的善",即德性;二是"完满的善",即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三是"共同的善",即伦理共同体;四是"最高本源的善",即上帝。这四种含义构成该概念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通过提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好生活(幸福)是什么?引出幸福的结论——幸福在于自满自足和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他认为幸福是最高善和人生追求的终级目标,其他一切手段善都是为实现幸福这一目的善而提供有用工具。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两种不同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和思辨的活动)得出,思辨的活动是最完满,最幸福的。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反思对"幸福"的理解,实现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佟春丽 《文教资料》2011,(35):97-98
亚里士多德反对一些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但他并不否认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他看来,幸福才是人的目的,它同快乐一样也属于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是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是属于幸福的范畴,它是人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中的一种愉悦的心灵感受。幸福是至善,而至善是快乐的。幸福也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合乎德性的生活才是精神上的真正快乐,这种快乐是持久的。  相似文献   

18.
德性与幸福具有一致性,因为德性有利于实现幸福的客观内容,有利于增进幸福感。现实社会生活中,德性与幸福之间可能出现背离,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幸福是多样的,德性与幸福的现实统一须有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幸福的因素很多。我国现实中德福背离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力不够发达,制度不够健全,道德面临困境,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变化。在我国,促进德性与幸福的统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优化制度安排,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刘芳红 《华章》2007,(12):47-47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一种目的论.德性也是一种善,不过这种善是手段善.德性是一种使事物状态好并且使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值得称赞的品质.适度是德性的目的和特征.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德性还是衡量快乐是不是善的尺度.德性还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德性论,也在倡导着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则把最高的善认为是最幸福的.他说这种善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是人经过深思熟虑获得心情舒畅、惬意、满足的一种感觉.是与人的德性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亚里士多德把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认为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幸福的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幸福问题不仅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古往今来道德哲学中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诸如在生活中怎样追求,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希望能在现今社会中给飞速发展的人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