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张扬 《新闻记者》2014,(1):88-92
本文以雾霾报道为切入点,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通过比较《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从基本框架构建特点、新闻框架类目构建特点、二维框架类目构建特点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我国三地对于雾霾报道的框架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多地创下历史纪录,雾霾成为环境风险议题之下的一个焦点议题。根据新浪与人民舆情分析室联合发布的《2013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本文取样官方微博影响力排名前三的报纸微博--人民日报、新闻晨报、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官微),选取雾霾大规模爆发至逐渐消退的三个月,即2013年1月1日至3月31日三个官微所发布的全部微博,以“雾霾”为关键词,删除重复或与雾霾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内容,共获有效样本分别为89条、40条、24条。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微博报道框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文基于《人民日报》2006年至2013年8年间雾霾报道的171个样本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主流报纸对雾霾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而且呈现方式多元化,报道内容注重理性和建设性,巧妙地强化舆论引导,政治化倾向明显,人文关怀匮乏。本文进而认为,要完善雾霾的新闻框架,仍需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具体改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腾讯专栏《今日话题》对雾霾议题的议程设置与内容框架分析为例,探讨网络媒体对环保类公众议题建构具有的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发现,《今日话题》保持了对雾霾议题的持续关注,从"引导受众想什么"到关注"受众想知道什么"以及"受众在想知道什么的基础上,应该还知道什么",该栏目在报道框架上,以追求理性、客观为主,强调理性思维,践行深度挖掘与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云南信息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其从2010年3月16日到4月15日一个月间所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和基调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观察以这四家报纸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如何呈现西南旱灾议题,以此来研究不同媒体对西南旱灾这一议题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入冬季,“十面霾伏”在中国北方地区似乎已成为常态,各大媒体对雾霾的相关报道数量增加,加深了受众对雾霾的认知.当下传统媒体对于雾霾的报道框架,不再局限于固有的环境新闻报道模式,而是加强了媒体与政府、公众之间的互动. 传统媒体雾霾报道的现状 1.雾霾报道已形成规模,报道时间整体上与多发季节正相关,且具备一定的地域特点.通过对中国知网报纸数据库检索发现,媒体对雾霾的报道最早见于2006年《河北日报》的《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一文,随后呈逐年上升态势,到2013年转为爆发式增长,由年报道量不足100篇增长为年报道量8785篇,在2014年时达到顶峰,年报道量为11830篇,随后几年一直稳定在7000篇左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选取了《人民日报》和《中国环境报》对沱江水污染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和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我国突发环境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本文借鉴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媒体突发环境事件报道的主题、消息来源、报道对象、报道框架及理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足球报》和《体坛周报》是我国著名的专业体育报纸。两报的欧洲冠军联赛报道各具特色。本文以两报2011年2月16日至2011年6月3日的欧洲冠军联赛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内容和版面设计的角度对比分析两报的欧洲冠军联赛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013年以来《大河报》、《兰州晚报》和《云南信息报》对"抗战老兵"报道中呈现出来的框架,探讨媒体建构的框架对历史记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及其彰显出的政治意涵。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对"抗战老兵"的报道共包含"老兵生活困顿"、"关爱抗战老兵"、"重聚、重访与追忆"和"授勋"这四个框架。总体来说,报道以正面积极的取向为主;采用个人化的叙述框架填充历史记忆;并以"曲线"表达的方式对抗战历史进行再书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台湾《联合报》和《自由时报》对"陈云林访台"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两报对涉及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是如何设置框架、再现新闻事件的,并试图从两报对事件报道的比较中挖掘出台湾报业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6年的雾霾天气为例,分析了世界范围内16个国家32家媒体此次中国环境报道的框架,研究发现,报道议题存在着冲突框架、进步框架、事实框架和影响等四个主要框架,通过对框架在各个媒体中的分布,发现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媒介议题,国际媒体之间出现分化和多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雾霾天气持续侵扰京津冀地区,雾霾成为公共领域广泛探讨的议题.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雾霾报道中传递的信息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2003年至2017年十五年内关于雾霾报道的历程,使用框架理论进行内容分析,并对参与雾霾报道的记者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揭示媒介镜像中折射出的真实面貌,在环境传播中唤起媒体和公众一起承担社会责任,并总结党报雾霾报道传播效果提升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Downs的议题注意周期理论引入到新闻框架理论研究中,从时间维度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洞察有关雾霾报道的演变和进展,把握其发展趋势,分析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以及将危机转为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10年至2014年间《人民日报》对于雾霾天气的相关报道进行总结分析,探寻传统主流媒体对雾霾报道的框架建构,并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形势,维护自身的传播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雾霾屡屡成为舆论风暴的焦点,雾霾报道在特定的时期占据着媒体的版面,媒体的叙述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受众的现实认知。通过对《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中关于西安雾霾天气报道研究发现,在竞争的媒介场域与话语平台中,就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报道基调和报道主题等而言,传统纸媒的新闻生产对现实进行了合法性的话语修饰,扮演了现实化妆师的角色,缺少政策的反思,缺少忧患意识,进而反思媒体雾霾新闻生产中应有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7.
李师荀 《新闻世界》2014,(7):243-245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刊登的有关北京雾霾的报道在报道频率、议题分布、报道版面和配图、报道倾向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两报对新闻客观性、平衡性的把握不尽相同,其议程设置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18.
在报刊界,有些报刊的名称一经取定,就长期使用,一直不变;有些则在中途更名,而且相当频繁。更名的原因和动机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已有同名报刊,为了区别而更名,如广东的《旅游》为了和北京的《旅游》区别而更名为《旅伴》。有的是因为改版,编辑方针和报道内容有较大的变化而更名,象《财贸战线》先改为《中国财贸报》,又改为《经济日报》。这种更名,适应了方针、内容的变化,势在必然,合情合理,也更得好。有的则是为了突出特色而更名,如河北省文联主办的《文论报》,由发表一般的文论转到以发表青年文艺评论为主,因此更名为《青年评论家》,就突出了特色。  相似文献   

19.
杜诗画 《青年记者》2016,(23):19-20
2013年“雾霾”“PM2.5”走进公众视野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雾霾重灾区的北京,在2015年12月首次启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这是由雾霾导致的最高级别预警响应.《新京报》作为北京一家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从2015年11月雾霾频繁出现开始,就不断进行追踪报道,并形成雾霾报道专题.本文对《新京报》2015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雾霾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按照报道篇数、版面安排、报道主题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新京报》是如何构建雾霾报道议题的.  相似文献   

20.
雷红英 《新闻世界》2010,(9):114-116
《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于2010年2月21日至5月1日对武汉市黄陂区的"信义兄弟"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本文试图运用框架理论,从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体裁、报道方式等方面对两报的"信义兄弟"新闻文本群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