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三教偶拈序》署名“东吴畸人七乐生”,此为冯梦龙之别号。《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结尾诗署别号“髯翁”,此为冯梦龙晚年所作小说中诗的别署。冯梦龙编撰的《智囊》辑录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其中不少写入《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两书对王阳明的评价也完全一致,这是冯梦龙作《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重要旁证。  相似文献   

2.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尤为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  相似文献   

3.
课文摘要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一部书就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来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学家王阳明(1472—1529),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从“格物”做起。他决定先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4.
复古思潮盛行的明中叶,唐寅的文艺观与前七子的复古主张、王阳明的心学、唐宋派的本色论,既有精神上的相通,又显示出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他们在哲学思想、诗文理论、诗文创作实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唐寅等吴中文人与前七子在复古态度上是一致的.但前七子复古主旨是要恢复具有儒家传统的古典主义诗歌风貌,而唐寅等吴中文人复古是要实现自我情感和才性的自由抒发,他和王阳明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契合.但唐寅在肯定情欲、重视人的自然要求、追求个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他提倡文学创作抒发真情实感,不事雕琢,一任自然,这种主张与唐宋派要求文章文从字顺、本色自然、反映真情的观点也有相合之处.唐寅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明代学术思潮的转变,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刘薇 《文教资料》2012,(33):31-33
明代诗文流派诸多,尤其是在江浙一带,文人作家繁茂,创作成就十分突出。储罐便是其中一个佼佼者。既与邵宝等人一扫郎署文学的沉闷之气,也多次参与茶陵派诗文活动,主张诗文复古,反对台阁体。同时,储罐也与“前七子”、“金陵四家”交好,多诗文唱和之作。有许多精彩的诗文著作。  相似文献   

6.
在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龙场悟道”是一个重要的转机,而处于下锦衣狱、谪龙场驿的忧患中,王阳明曾精心研读《周易》,并有不少抒论之作。本文对此展开论析,以探明王阳明“龙场悟道”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明代中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仍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王阳明的整个哲学思想中,最引起当时与后世人议论的,就是王阳明在故乡天泉桥“证道”时所提出的“四句教法”,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下》)  相似文献   

8.
“之乎者也以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文言虚词在古代诗文之中担负着表达情感与语气的使命。假若没有虚词,那文章便会丢失“性情”,失去应有的活力。正因如此,在高考古代诗文阅读中,“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相似文献   

9.
在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阐述的基础上,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目标;“明伦”、“德教”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根本内容;“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实践教育教学的根本方法;“趋向鼓舞,中心喜悦”是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礼乐教化”、“敦厚风俗”是王阳明社会教育思想途径与目的。继而文章在肯定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实践绩效和历史影响的同时,认为其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文化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隐”与“显”,是我国古代诗文美学评析的一对范畴,二者在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如能结合得体,那就更美了。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里讲过:“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其意是:含蓄指言外有另一层的深意,警策指篇中独特峭拔语句。含蓄以有繁富的深意为工,警策以有卓绝的新意为巧。“隐”和“秀”是两个相对的名词。“秀”在这里与“显”同意。说得通俗一点,“显”就是诗文形象的鲜明之美,“隐”就是诗文形象的朦胧(模糊)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取材于西湖由  相似文献   

11.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弘治七子”(史称“前七子”)为排除“台阁体”诗文和“理气诗”、“八股文”等虛饰、迂腐的文风而倡“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确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前七子”在率领“文学复古运动”的过程中,至正德年间却出现了分化:李梦阳倾向于刻意拟古;何景明则倾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成功人士成千上万。但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就是王阳明。他“在立德立言立功上皆居绝顶”,罕见具有“真三不朽”的头衔。王阳明对自己的成功学作了一些归纳,这就是认清发展的大趋势,即天理天道;“心即理”,高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伟大的创造能力,确立广大民众开放的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心存高远,责善改过,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5000年,特别是从鸦片战争以来172年的中国史,佐证了王阳明的成功学,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的成功学和中华民族的成功学。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在道德教育效率低下的今天,重读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仍带给我们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的为学历程中,不存在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王阳明的思想可以面向社会回应许多社会问题,“拔本塞源”论就是其运用思想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之一例。可以从“拔本塞源”之内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考察中国古代社会、明清学者对“拔本塞源”论的评论三方面,阐述王阳明思想及其运用于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指出其局限性与不足。关注“拔本塞源”论,既要关注王阳明本人对仁者天地万物一体思想的心得,也要关注明清学者对其重要性的点评。后者对深入理解《传习录》,建构其思想史,尤其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七释》为建安著名作家王粲入邺后的重要作品,目前其创作时间尚存争议,兹从曹植《七启序》异文、“七”体撰作者行年及“七”体文本三方面入手,考定《七释》作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七释》在“七”体演进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精密闲理”的艺术特点,及与王粲其他诗文的互通性,以揭示《七释》在文体、文学、文献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董纭是明朝著名学者,擅长诗文,驰名江浙。68岁那年,他到会稽游览,听说王阳明在深山讲学,便慕名前往听讲。董纭一连听了几次,觉得王阳明学识渊博,就  相似文献   

18.
“阳明学”是继“程朱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重镇,是儒学在宋明时代的最后高光时刻。在“人性论”问题上,王阳明认为“性”无定体,“心之本体”即是“性”,性无不善;恶,人之心失其本体。王阳明以庄子的“道通为一”消解各种“人性论”概念的藩篱,援引禅宗“佛性清净”的道德本体,借孟子的“良知良能”以立论,在“会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人性论”的重构。王阳明的“人性论”思想具有会通性、先天性、自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朝著名学者董沄擅长诗文,在江浙一带颇有名气。他68岁时,到会稽旅游观光,正巧碰到当时的“心学”大师王守仁(王阳明)在那里讲学,便前去听讲,他一连听了几次,觉得王守仁很有学问,便决心拜他为师。当时王守仁才53岁,认为不能收比自己年长的人为学生,就再三推辞。董沄的朋友也劝说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