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欣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读者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作为审美活动,文学欣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文学欣赏的重要特质是美感享受。美感是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文学欣赏中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感受、理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独特的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文学作品实现其审美价值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不仅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而且也能促使作家创作出更符合读者欣赏要求的作品.这对于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培养读者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3.
文学欣赏的性质和意义一、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被作品的艺术形象所吸引,对形象进行感受、想象、体验、玩味,并且获得审美享受,这便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欣赏的特点。文学作品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热烈充沛的感情对读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情感的陶冶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感的。因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 文学创作是作者运用艺术的语言塑造生动的形象,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阐述生活的哲理。文学欣赏过程是从作品的整体入手,对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有完整、清晰、生动的感  相似文献   

5.
本文纵观文学形象创造的全过程,从作家、作品、读者三方面对文学形象多义性的成因进行了心理分析,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多义性是作家独特的创作心理功能的产物,是艺术形象本身具有的“潜在意义系统”在欣赏心理中的显现,是读者特殊的审美心理能量转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巴金的创作成就、创作经验启示我们,从有切肤之痛的生活体验感受提炼出来的真话,符合人民意志和历史发展要求,且又通过生动形象体现出来,才能对读者有强大的审美感染力。作家的真实、强烈的感情,须从长期深入的生活体验中蓄积酝酿而成,并且作家要善于依赖形象(人物和情景)体现作家的审美情感,以激起读者的审美共鸣。审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欣赏优关,而应理解为通过感觉观赏形象而引起愉悦、快适、震撼等感情。巴金有追求真善美,为人类自由幸福解放的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真情,他塑造了追求真善美的新时代青年,激动人心。文艺作家和作品必须有巴金的这种真情,以使作品产生强大的审美感染力和审美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蒙同志曾写过一篇小说名曰《坚硬的稀粥》.这篇小说于一九八九年四月发表在《中国作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同年六月又转载于一个著名的文学选刊.此作一发表即引起纷争,并引发一场文墨官司,这里,我想从文学理论角度对此作一些思考,谈些看法.一文学是语言艺术.它和其它艺术区别之一就在于以语言为材料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作为读者与文学形象之间的中介构成了文学形象间接性的特点,这一特点无论对作家的创作还是对读者的欣赏都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教学生怎样去鉴赏文学作品。而文学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美,就要遵循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有三个层面:语言一形象一意蕴。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应当从它的表层语言入手,先感受作品的形象,再展开联想,逐步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鉴赏答问什么是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  相似文献   

10.
高布赛克是巴尔扎克人物画廊里的一幅名画 ,也是世界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典型。作家塑造这一形象 ,注意把他的借贷活动与当时的法国政治经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并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典型细节突出人物性格。因此 ,高布赛克的贪婪、悭吝和狡诈 ,既具独特个性 ,又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至今仍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幼儿文学审美活动包括文学审美欣赏和文学审美创造。文学审美创造是幼儿经过文学审美欣赏,在美感形象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审美想象、联想的外化活动,是文学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幼儿文学接受具有游戏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特征的幼儿文学审美创造活动就要让幼儿有充分想象、表达的自由,去感受审美创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尽力为幼儿提供审美实践的机会,让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创造性地表现作品。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作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是借助于语言而定形、清晰化并最终通过语言完成和传达的。文学语言借助自己深邃的表现力而使其塑造的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它几乎能深入到人之所想情之所欲的一切领域。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除了文学的思想性和情感外还要学会感受文学语言的形声艺术。自然界由于物体振动而发出不同的波传出千奇百怪的声响雷电的轰鸣声鸟雀的啼叫声时钟的嘀达声人们的谈笑声……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由各种声音混响的交响乐团。有经验的作家往往把大自然的声音描摹得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13.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 ,是人们接触文学作品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是作家的艺术活动在读者方面的继续和延伸。文学只有通过欣赏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作用 ,否则 ,再好的文学作品 ,也只能是废纸一堆。当我们阅读自然科学或其他社会科学论文时 ,可以为它鲜明而正确的论点、充分有力的论据和严谨周密的论证过程所折服。但一般不能引起我们情感的激动和审美的满足 ,这种感觉 ,只有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才会获得。人们常说 ,一部分小说可以让人废寝忘食 ,这就如同人们看到了自己 ,看到社会芸芸众生 ,不管欣赏者主…  相似文献   

14.
艺术未必属于人类所独有,而艺术必然是形象的,即使是音乐也是声音的形象。我们就是被形象包围着生活的。然而,并不是任何形象对任何人都是美的。这就是文学的形象的美的塑造的必要性,这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形象欣赏的差异性。中国文学批评是实践的、感性的、欣赏的、具体的,因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象"的问题也是在针对文学的实践、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具体讨论中逐步发展其含义的。而在它的萌芽时期又并不是就文学而言"象",但又不能说与文学毫无关系。请看中国经典中的"象"是什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皤,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  相似文献   

15.
再创造能力就是欣赏者面对欣赏对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像,给作品的形象加以补充,使艺术形象更臻丰富,并且使他们活起来的能力。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的精神活动。没有欣赏者的能动再创造,艺术形像的许多特征就显示不出来,作家寄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就不可能被认识和掌握。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文学形象进行感受、想像、体验和品味,培养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能力,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呢?下面谈谈《荷花淀》中水生…  相似文献   

16.
从欣赏心理的角度阐述文学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开拓了一片广阔的情感体验新天地。因此欣赏者应注意培养一种敏锐的情感体验能力,不断升华自我的审美趣味,丰富自己的审美感性和理性,这样在欣赏活动中便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作品中去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和领悟作家用审美的眼光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所持的思想上、情感上的态度,从而帮助自己确定对客观世界应持的态度,使文学欣赏活动进入一个更高的新层次。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在牧区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常见的学习生活题材表现在画面上,成为一幅幅动人的创作形象,这不但反映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追求和理想,而且使他们学会欣赏。一、欣赏的美感绘画作业本身要求我们去感知在画面中反映的是什么,表现得像与不像,色彩是鲜明或者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或者是卡壳的,表现手法是否有创造力。要求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和生活体验上进行理解和思考。作品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成都"大生活"作家是全球化语境中的地方文化书写者。他们以蜀文化背景对普通人生活方式的崇尚为根基,标举现代都市文学的民间立场和专注于"生活"本身的文学构建方式和品格,使文学审美与地方性文化走向同一;在文学形象塑造方面,着意于主体性格宽容祥和、坚韧倔强和敢为天下先的城市形象;在文学叙事内容方面,勾勒出城市普通人"大生活"的民间百态况景;在文学的表达方式上,追求语言的地方性、口语化,借助方言以强化地域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在谈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时,人们总习惯于认同这样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思是说,每个人因为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审美修养、人生经验不一样,对同一文学形象的理解和感受就会大不相同。阅读教学,特别是阅读带有文学色彩的课文,虽然不能等同于文学欣赏,但同样也有学生对课文形象的感受问题,而且这种感受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在这里,其实涉及到的是阅读教学中“多元解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