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需要有能承担责任的德育。然而,由于当前学校德育受传统身份意识和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学校德育的责任存在缺损。学校要承担德育责任,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就应通过制度变革,发挥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并赋予德育主体正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3.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4.
路径依赖理论完全可以应用在教育领域。源于杜威“张扬学生个性和主体性、反对强制性灌输”的当代美国大学德育的路径依赖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其实效性非常明显。当代美国大学德育路径依赖的启示有:大学德育要高度重视路径的初始选择,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充分运用隐蔽性教育,要注意多学科德育渗透,全社会要形成德育合力。  相似文献   

5.
实施和谐德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德育工作就应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承担起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和谐德育在和谐社会不可或缺,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和谐德育与素质教育互为依存,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学生增强开放式的德育理念、诚信意识、“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要创设和谐统一,以求实效。要注重德育内容的现实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优化的社会关系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求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过程是教育和受教育的互动过程。德育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参与德育的实践活动,使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达到自我教育,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新人格教育,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今学校德育存在重知识灌输,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轻知、情同构;重显性效果,轻隐性环境等方面的缺失。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人格教育呼唤德育的创新,教育要树立以培养创新人格为主线的德育观,根据学生主体因素的不同特点,制定可行的德育规划,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科举的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德育教师的良好素质,应整合学校、社会、教育研究团体和德育教师自身等各方面的力量,重视激励德育教师主体精神,尊重德育教师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学生是教育对象,也是具有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应当从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入手。教师在德育中要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观点,并结合我国德育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提出我国的德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化教育者的修养与情感的作用,建立全方位教育体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高校德育过多地强调“以社会为本位”,导致其实效性不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实效性,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建设“人本化”的育人环境,培育现代德育主体,唤起并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并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3.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德育教师的良好素质,应整合学校、社会、教育研究团体和德育教师自身等各方面的力量,重视激励德育教师主体精神,尊重德育教师主体地位;以德育教师自身为目标着眼点,重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期,高等理工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过程中,理工科教育应突破原有的以理为主、以专业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德育为先过渡,尽量开展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新时期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具体来说,要做到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体,同时兼顾学术研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主体教育模式基本特征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应该是主体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在德育目标上突出学生主体发展,在德育内容上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为核心,在德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环境教育思想颇具特色,他认为,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大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并要注意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从而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提升同情心,培养德性,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苏氏的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即在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德育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注重德育的序列性和层次性,实现德育社会化,发挥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从接受知识和开发智力的角度来看,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德育角度来看,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在整个数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为最终目的。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明辨是非能力,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伍艺凭 《教书育人》2009,(12):25-25
现实的学校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人格和品德的改造过程.致使学生内在成长动力缺乏,德育工作者与学生出现了种种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德育的实效性不强。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德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