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省区初始水权配置过程必须考虑水质对水量配置的叠加耦合制约,同时也要考虑用水效率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本文以政府强互惠(GSR)理论为基础,借鉴二维初始水权配置理念,基于耦合的视角,结合区间数理论,利用强互惠者政府方在省区初始水权配置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通过"奖优罚劣"的强互惠措施设计,将水质影响叠加耦合到水量配置,构建基于GSR理论的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模型。以太湖流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获得不同约束情景和减排情形下的2020年太湖流域9种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用水效率约束情景下,在受到减排情形h=1,2,3的影响时,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初始水权配置区间量随着减排责任的减少而增加,浙江省的配置区间量随着减排责任的减少而减少;②与仅考虑水量或用水效率约束的省区初始水量权的配置结果相比,将水质耦合到水量配置的影响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初始水权配置区间量的折减,浙江省配置区间量的增加,以奖励浙江省的减排行为,同时,分情景分情形以区间数的形式给出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结果,更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丹 《软科学》2012,26(5):71-75,80
将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作为初始水权配置对象,在构建面向区域的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剖析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内涵与特征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协调发展角度,确定初始水权配置系统的发展目标,提出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构建各分配原则下的目标满意度函数,建立初始水权配置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初始水权的合理配置。并结合大凌河流域进行案例分析,将模型配置结果与水利部批复的大凌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水权初始配置的区域协同发展效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吴凤平 《软科学》2011,25(2):80-83
基于流域各区域及其用水部门或行业的水权初始配置方案,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角度,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效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灰关联投影寻踪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度量评价流域各区域之间的协同有序发展效度,通过各区域内部产业结构之间的横向比较,剖析区域之间的协同有序发展态势,诊断流域各区域及其用水行业的水权初始配置方案的合理性。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绍凤  梁媛 《资源科学》2020,42(1):29-36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为保护生态系统提供助力,也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沙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径流量显著减少,但近期有所回升,来沙量急剧减少。为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面对黄河水沙变化、区域水资源供需变化等新形势,本文估算预留生态(含输沙)水量(80亿~120亿m 3)、下游南水北调及海水利用可替代黄河供水量(25亿~45亿m 3)及上中游部分产业发展需水,研究向黄河上中游分配更多水量指标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方案,并提出完善水权转让与补偿制度、探索用水指标与土地指标调控的联动机制,以推动新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一种区域水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前国内外研究仅限于探讨流域初始水权的定义及分配的基本原则,但缺乏可操作的量化模式.本文在分析初始水权优先性的基础上,认为在优先配置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前提下,生产用水的配置从国际水法中有关公平利用共享水资源的条款出发,筛选出人口、耕地面积汇水面积、产水量、现状用水量、未来需水量、国内生产总值的倒数等6项指标作为初始产权分配的可能方案,并从多人决策理论出发,构造水资源分配的满意度评价函数,同时考虑水资源系统物理条件约束,通过最优化多人满意度函数来求得水资源初始产权公平分配结果;应用所建模型对官厅水库永定河流域张家口地区水资源初始产权进行了分配,研究区总水资源量为12.5 × 108m3,生态需水为0.82×108m3,生活需水为1.14×108m3,生产需水为10.54×108m3,张家口市、宣化县、崇礼县、万全县、怀安县、怀来县、阳原县、蔚县、逐鹿县所占生产需水的比例分别为3.4%、10.1%、5.1%、5.9%、7.6%、10.1%、3.4%、19.4%、17.7%.分配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公平、可操作性强、符合水文实际的特点,可为初始水权谈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是黄河水沙关系调节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水权制度建设框架,回顾了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完善黄河流域水权制度的建议。黄河流域是中国现代水权制度建设的典范,通过自发和问题驱动机制,流域制定了水量分配方案、开展了水量调度、探索了水权转换和进行了水权明晰。但流域水权制度建设没有完成,存在用水计划没有灵活性、用户没有选择性、交易没有市场以及调度取代取水许可管理等问题。同时,水权制度还面临40年来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以及水资源量、用水结构和水沙关系的根本性转变。最后,建议黄河流域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生态和环境水权、构建水权交易机制、转变机构职能和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监测、计量和管理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7.
加快转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加强用水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大旱之年农民收入不减,水权控制约束性指标全面实现,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8.
人水和谐思想是我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坚持的主要治水指导思想之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利部2009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水资源管理制度,并于2011年上升到国家管理层面。如何在人水和谐思想指导下研究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试图阐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人水和谐之间的联系,论述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坚持人水和谐理念的重要性,介绍人水和谐理论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应用。提出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框架,探讨在这一框架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和主要内容,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技和管理上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中国流域水资源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流域水资源分配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流域水量分配的主客体,阐述流域水量分配与相关水资源管理政策的相互关系。总结分析目前我国现有制定流域水量分配方案的特点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权、责、利相统一作为流域水量分配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建议流域分配水量中应扣除地下水袭夺地表水量,合理调配流域地表地下水。通过引入用水存量和用水增量概念,提出以存量体现公平,增量体现效率的一种分水思路。针对不同分水方案的公平性、效率性,提出一种评价模式可为区域协商与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计划用水是一项最基本的制度,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用水的需求,科学合理制定的用水计划,并按照用水计划安排使用水资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使其成为计划用水赋予用水总量控制和合理配置水资源的新内涵。所以在本文中,主要针对计划用水的管理制度和落实的保障措施进行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吴丹 《软科学》2012,26(8):31-36
结合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理论与实践,根据我国大凌河流域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的研究成果,基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建立流域初始水权分配的科层结构概念模型,研究探讨科层结构下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遵循目标约束下交易成本最小化规则,对我国科层结构下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的选择与变迁路径进行经济解释;并根据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制度与分配机制的选择与变迁,进一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协商博弈机理。  相似文献   

12.
吴丹 《软科学》2013,27(4):71-75
在剖析初始排污权交互式分配机制基础上,基于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即第一层次)、以及区域内不同行业之间(即第二层次)的交互协商原则,构建双层诊断优化模型,在严格控制流域允许最大排污权总量的基础上,建立流域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函数与诊断准则,将流域初始排污权在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之间进行交互式分配,对流域内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排污量进行削减,兼顾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排污权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优化流域内各区域以及流域整体的经济效益。结合案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邵玲玲  牛文娟  唐凡 《资源科学》2014,36(10):2029-2037
根据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点,跨界流域经常被看作是由具有自利性和异质性的相互联系的各用水区主体构成。实践表明以流域管理机构行政配置为基础的水资源集中优化配置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跨界水资源冲突问题。分散优化方法考虑各用水区主体的自利性和异质性,是解决跨界水资源冲突的可行水资源配置方法。本文以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为实例,基于分散优化方法建立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并将配置结果与集中优化配置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分散优化配置模式通过多轮博弈,使系统内各主体的自利因子值相等。系统最终平衡在较小的自利因子值上,形成较优的配置方案。这种配置模式对于地方保护色彩浓郁、跨界水资源冲突不断的漳河流域,比集中优化配置模式更加符合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4.
梳理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综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针对现状问题,明确新常态下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革方向,提出相应的制度需求,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推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贺涛  杨志峰  崔保山 《资源科学》2006,28(1):128-135
流域生态配水是近年来在生态需水这一热点研究领域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旨在通过向生态系统分配合理的水资源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流域生态需水要求在实践中进行生态配水,而生态配水同时受到水资源总量的控制。本文简要介绍了流域生态配水的最新进展与动态,以及几种主要研究方法:制度配置、内因性配置、优化配置和协调配置。制度配置主要根据非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用水进行配置,内因性配置是根据生态系统自身需求进行生态配水,优化配置和协调配置则通过对生态-水资源-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优化或者协调进行生态配水。各种配置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共同的缺点在于对生态-社会经济-水资源复杂系统的复杂性考虑不足,研究问题片面,这也成为生态配水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流域生态配水研究的发展趋势,即以整体性思维为出发点,向综合性、全面性发展,形成流域生态配水的完整理论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流域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在国外污染控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也开始了水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试点研究。排污权初始分配是排污权交易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在流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初期,无偿分配是排污权初始分配的主要方式。我国流域排污权初始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以行政管辖区为排污权交易的主体,可以降低大流域内排污权交易成本,据此认为在大流域开展排污权初始分配可以以行政管辖区为主体。提出按需分配法、改进的同比例削减法、排污绩效法、综合法、环境容量法等5种排污权初始分配模式。各流域开展排污权初始分配时,应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在淮河流域当前发展阶段,应主要采用综合法的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陈琛  郭甲嘉  沈大军 《资源科学》2021,43(4):799-812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应用破产理论和规则,研究了4种情形下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包括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流域水量与入河泥沙量变化下的再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再分配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的再分配。得到以下发现:①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配最接近SSRs-PRO规则,在考虑省区地理位置的基础上体现了上下游统筹。②在当前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水沙关系变化情景下的分析表明,流域再次面临破产分配。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综合农业用水效率的再分配显示,用水效率高的山东、河南和四川在所有破产规则下分配水量都增加,而效率低的山西、青海、甘肃和宁夏都下降。④比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50.0亿、90.0亿和170.0亿m 3的规模发现,调水90.0亿m 3并继续沿用“87方案”的SSRs-PRO规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将破产理论应用于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