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于 1928-1935年主要从事英译汉,他主要以西方人的目光向中国传送西方文明,进行语言研究方面的变革,1935-1940年转为汉译英.自1930年起,林语堂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鹿丽萍 《出版科学》2007,15(2):93-94,84
本文以《幽默大师林语堂》为文本,概要评述了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幽默文风和治学宗旨,分析了林氏作为中国学者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开先河者的意义,肯定了林语堂其人及其书在婚姻、金钱、教育等人生重大问题中展现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所著《中国人》,旧译为《吾土吾民》,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林语堂在西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全书分为背景和生活两大部分,其中涉及到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中日战争等内容。本文主要评析了《中国人》一书中林语堂式的幽默。  相似文献   

4.
书香     
《陕西档案》2014,(5):59-59
林语堂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用英语写成,并首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一部书。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和中国文化。该书讲述了作者眼中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朴实流畅,闲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叶新  林曦 《中国出版》2012,(9):51-55
说起中国人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不免提起的三个人就是辜鸿铭、林语堂、蒋彝。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他们笔下的英文,全没中国味;他们笔下的中国味,却全是英文。"其中,林语堂的著述最多,成就最大。本文希望在简  相似文献   

6.
丁玲 《兰台世界》2015,(1):89-90
林语堂从小就生活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家庭环境的关系加上早年的留学经历使他对中西方文化有了潜移默化深刻的了解,加上对中英两种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和完美把握,使他日后的翻译活动很有造诣。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在编辑思想上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办刊经验,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关注市场需求,贴近社会现实,发掘社会价值,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林语堂以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为己任,做到了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本文对其编辑思想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今出版编辑行业提供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昱 《中国出版》2012,(2):63-66
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交融与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以马礼逊、理雅各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一方面肇始了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晚清时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学西渐主要体现在新教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字/词典、编写的汉英对照书籍、创办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等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活动。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他既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L不可或缺的著名作家,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他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是典型的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中国人》(MyCountryandMyPeople,旧译《吾国吾民》)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等方面写得非常幽默、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和社会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所以自1935年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被推崇备至,广为流传。而书…  相似文献   

10.
刘双红 《东南传播》2010,(10):40-41
新时期的城市不再是政治和工业组成的钢铁森林,而是生产符号、传媒和代码的场所。麦克卢汉把媒介的发展过程分为三次逆转:拼音文字是口语向西方文化的逆转;机器印刷是拼音文化向近代机械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逆转;电子媒介是机械文明向电子文明的逆转。每一次的逆转对社会各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在传统纸质媒介传播逆转为电子媒介传播这一过程中,电子媒介的蔓延对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甚至价值评价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胡适认为中西文化并不存在异质性,因此他一方面输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另一方面向海外传播优秀中国文化.胡适通过出版专著、发表论文、演讲报告、为学术著作写序等多种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践行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2.
张健 《新闻爱好者》2010,(10):181-18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性。当代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然而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的环境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环境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西方文化利用影视、娱乐、消费、宗教、政治、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向中国入侵,在东西方文明的博弈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强势。人类文化的传播犹如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具有单向性。  相似文献   

13.
赵丹 《兰台世界》2014,(6):19-20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4.
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魁  董雅丽 《现代传播》2003,(1):131-133
消费主义文化作为 2 0世纪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 ,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 ,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普通大众都被裹挟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不仅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商品、广告、代理人和机构陆续进入中国 ,正在中国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除经济领域内各种因素的作用外 ,大众传播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产生于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 ,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 ,70年代后…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文化体系的接触及交流,具有开创意义,特别是当时的西方传教士不但带来了西方先进文化,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西方,最终成为两大文明交流的最高典范。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封闭的国门大开,西方传教士尾随列强军队也大量涌入中国,他们也纷纷效仿以前利玛窦等人的做法,通过宣传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渗透传播基督教义.传教士本来的使命是传播基督教,但他们在传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介绍或传播中西文化使者的角色,以至于当我们历史地考察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时,不得不考虑到这些传教士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时,不能忽视西方传教士的作用.他们在华创立教会大学图书馆、藏书楼,引入西方教育模式、技术方法,传播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他们从事的图书活动是中国近现代图书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图书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的交流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自从《赵氏孤儿》于1734年传入法国以来,中国戏剧就开始了在海外的传播经历,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赵氏孤儿》在海外传播的环境、传播者、受众者三个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传播规律,以期对目前我国海外文化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林语堂是以一个作家身份出国的,他的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笔者认为林语堂在实施小说传播时,能敏锐地发现西方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内容;尊重接受者(读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编码,因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9.
张健  宋玉生 《新闻界》2024,(4):48-60+86
在划分出文化的外围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对讲好中国政治文化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外围意指符号、外在直观事物、生活方式,它们具有较强传播性与渗透性,而多元文化的外围在现代性、西方化、人的情感本能层面上享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可以跨越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分歧。由此,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的关键在于讲好“三个故事”:讲述器物的故事,即跨文化传播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中国的物质富足与技术进步,它们是西方人最能够理解的中国故事;重视“他们的故事”,即持续扩大、深化改革开放,向在华西方人群展现真实、开放、包容的中国社会生活;挖掘历史的故事,即展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生活、中国乡村生活图景,亦为现代性危机、西方化弊陋的解决提供想象资源。  相似文献   

20.
王晓迪 《今传媒》2011,(10):143-144
广告创意不仅是广告的核心,而且是广告的生命和灵魂。广告与文化息息相关,广告创意是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又是对社会文化的创造,更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播。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道德标准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广告创意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对同一个信息的不同感受。本文通过论证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分析对广告创意的影响,并结合成功案例,指出在广告创意中如何正确把握和合理运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良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