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新  林曦 《中国出版》2012,(9):51-55
说起中国人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不免提起的三个人就是辜鸿铭、林语堂、蒋彝。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他们笔下的英文,全没中国味;他们笔下的中国味,却全是英文。"其中,林语堂的著述最多,成就最大。本文希望在简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同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1895-1976),文学家.福建龙溪人.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后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支持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去厦门大学任教,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32年后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推动小品文的创作,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相似文献   

4.
红透西方的中国女作家蒲卫宁本世纪以来,用英文写作而走红西方的中国人似乎只有林语堂。半个世纪前,一部《京华烟云》使他数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至一九九二年,终于又有一部由中国人直接用英语写作的书走红,并且影响远远超过《京华烟云》,这就是张戎的《鸿──三...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漳州)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和乐,改名玉堂、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在他近60年的著作生涯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据不完伞统计,出版了中文著作16种,英文及编译著作51种,其数量与质量,现代文学史上只有少数大家能够与之相媲美.他在文学、历史、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林语堂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等21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语种,其读者遍布全球各地,影响极为广泛,在国际上享有文化使者的美誉.林语堂一生曾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所著《中国人》,旧译为《吾土吾民》,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林语堂在西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全书分为背景和生活两大部分,其中涉及到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中日战争等内容。本文主要评析了《中国人》一书中林语堂式的幽默。  相似文献   

7.
沈艺虹 《东南传播》2011,(6):139-14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林语堂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时用现代文明的眼光打量和取舍中国文明,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集体日常生活中让西方人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用中西文化融合立场传播中国文化,林语堂在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潜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情调予以充分的话语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林语堂以他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林语堂也因此在美国创造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黄芳 《编辑之友》2011,(3):111-114
在20世纪30年代杂志出版的繁盛期,大量由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创办的英文杂志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以《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1928-1940,1945-1946))和《天下》月刊(T’ienHsia Monthly,1935—1941)为代表在上海出版的众多英文杂志。这些英文杂志阵群,构建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跨文化之桥。依借英文传媒,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进行广泛译介;在吸纳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并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下寻求中国现代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文坛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英文创作与翻译是林语堂最为人称道的才气。林语堂不仅是作家,同时也是翻译家,他的多部英文书籍畅销国外,他的翻译作品更为国内外熟知。随着林语堂作品陆续在大陆再版,关于林语堂创作和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平保兴 《中国索引》2010,8(1):58-60
本文认为,“索引”一词最先由王国维先生从英文传入我国,出现于1910年5月9日《学部官报》第一百十九期,早于林语堂从日文引入的“索引”。王国维不仅是西方索引的传播者,而且是索引的编制者,在二十世纪中国索引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他既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L不可或缺的著名作家,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他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是典型的中西文化结合的产儿。《中国人》(MyCountryandMyPeople,旧译《吾国吾民》)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等方面写得非常幽默、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和社会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所以自1935年出版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轰动,被推崇备至,广为流传。而书…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林语堂先生的《开明英文文法》,润泽几代,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有关开明书店当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版本甚多,其中优胜者当以林语堂先生执笔的为代表。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对此在《林语堂传》中追溯道:“1928年,他(林)所编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13.
一、瞿秋白与<文件处置办法>的制定 瞿秋白(1899-1935年),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瞿秋白对中国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革命的文学事业,对革命的档案整理工作,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很大轰动。林语堂是以一个作家身份出国的,他的作品要在异国发表,必须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的考验,林语堂如何让异质文化读者认同和选择他的作品?笔者认为林语堂在实施小说传播时,能敏锐地发现西方读者所渴望了解的信息,及时发送传播内容;尊重接受者(读者)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习惯,并进行有效的编码,因而得到读者的认同和理解,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马儒 《出版参考》2014,(8):22-23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     
《档案与史学》2011,(7):3-3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慷慨就义。  相似文献   

18.
书香     
《陕西档案》2014,(5):59-59
林语堂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用英语写成,并首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一部书。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和中国文化。该书讲述了作者眼中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朴实流畅,闲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在编辑思想上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办刊经验,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关注市场需求,贴近社会现实,发掘社会价值,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林语堂以构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为己任,做到了向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本文对其编辑思想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今出版编辑行业提供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是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级的翻译家、文学家和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学者。林语堂的一生翻译了大量的著作,为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互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