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鹏 《今传媒》2024,(2):100-103
剪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宝库中的绚丽花朵,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艺术传播载体,承载着人类历史、民族记忆以及地方风俗与文化艺术。纪录影像生动地再现了传承人对信阳剪纸的活态传承,以及信阳剪纸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魅力,为剪纸艺术以及传承人进入大众视野、拓展其传播渠道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民间剪纸艺术、信阳剪纸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概述,对信阳剪纸的传承现状、影像纪实以及传承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为信阳剪纸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影像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小屏微影像、电影电视节目等大屏影像、VR影像等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女书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与现代影像传播手段相结合,为女书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活力,它对提升受众对女书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女书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西部纪录片与少数民族婚约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行分析,认为西部文化为西部影像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题材,西部影像传媒也应该立足于反映和传播西部文化,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影像形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一条西部影像传媒快速发展的具有西部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4.
影像资料的历史文化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传播发展经历了不同的传播阶段,每一次传播革命都使历史记录具备较之以前更加完备的表述方式。同时,影像技术的产生,使得我们能够利用记载人类历史活动的影像资料,通过电视媒介,将生动、鲜活的历史以一种新的视角呈现给人们。影像资料和大众传播的结合,进一步密切了档案管理与大众传播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将发挥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鑫  黄兵 《今传媒》2011,(12):79-80
在影像传播时代,DV以其个性传播的特征,日渐成为个人进行影像表达的重要工具。DV影像传播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更是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实现了影像表达与文化传播的个性化、自由化、平等化,成为一种理想的话语表达空间,具有深远的传播意义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因缘,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与杜甫,和陇右文化都发生过一些颇为重要的关联,理清他们和陇右文化的关联,不仅是陇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弄清李杜思想艺术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李杜二人与陇有文化发生关联的方式,恰巧又代表了古代文化传播的两条重要途径,即文化的集团(家族)传承和个人吸收播扬。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前者常被忽视,因此,本文的写作,就兼具地方文化研究、作家研究和文化传播研究的三重目的。一、李白的家世与陇右文化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但据今人的研究,至少在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化传媒的观察视角,对西方备受关注的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媒介特征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新形态,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影像“而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正是影像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媒介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都表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文章着重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栾方 《现代视听》2013,(4):51-53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和"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中英双语播出的纪录片频道",是弘扬中华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开拓宽广的文化传播路径不仅是纪录频道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行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探索和日本广播协会的"文化战略"中总结经验,期望能给纪录频道文化传播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栾方 《现代视听》2013,(5):55-56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和"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中英双语播出的纪录片频道",是弘扬中华文明、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开拓宽广的文化传播路径不仅是纪录频道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推行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本文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探索和日本广播协会的"文化战略"中总结经验,期望能给纪录频道文化传播的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朱秀清  类晓冉 《传媒》2019,(1):40-42
在信息碎片化传播与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媒介融合的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衍生传播方式,微视频超越了具体作品与影像,在文化传播中异军突起。品类丰富的齐鲁文化主题微视频凭借其短而微、微而精的特质,在展现齐鲁文化多元魅力中融汇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助推齐鲁文化走出山东、走出国门。基于此,笔者分别从内容、分发、问题、策略等方面对齐鲁文化微视频传播进行研究,以期提升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正>云南纪录影像的一枝独秀,离不开这片以自然和文化多样性著称的热土,离不开老一辈民族志电影人和新一代文化人的执着追求。它忠实地记录着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社会  相似文献   

13.
当下,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视觉为中心。视觉文化传播时代,传媒的视觉化倾向诱发了大众对各种影像的迷恋,图像的泛滥刺激了享乐欲望的膨胀。为避免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像的生产和传播滑向一种功利主义,避免人们迷失在新奇刺激的视觉快感中,大众传媒必须保持深刻的理性反思精神,在握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坚守人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燕京 《传媒》2023,(5):55-57
近年来,传统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创新,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中医药文化、文物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了国家正面形象的树立和文化自信的建立。本文从叙事和传播两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和创新传播进行分析,提出在叙事层面要倾向于微观视角和多元化叙事;在传播层面要以微传播和数字化传播为载体,不断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从而为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电视作为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像化、直观化、迅捷化、通俗大众化等特征相当鲜明。利用电视对精英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了精英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电视在向大众传播精英文化的过程中,对精英文化有所消解。这种消解是值得关注的。提升电视文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史岩 《新闻战线》2022,(9):100-102
大众传播格局中,新媒体作为不容忽视的媒介驱动力,参与建构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过程,纪录片的边界和内涵也得以拓展,影响力不断扩大。作为国家级专业纪录片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适应融媒传播生态、坚守文化传播使命,创新纪实影像表达、打造多元生产格局,既是传播者,又是生产者,在重建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助力社会文化规范形成、促进跨越种族与地域的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表达才能传承、传播下去,在多媒体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成为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文通过探讨《我门》影像创作活动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总结出影像创作中精神内涵的挖掘和视觉影像的文化表达经验,以期能为中国影像创作中对独具中国特色文化的挖掘、表现、传播、记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19.
吴娟 《东南传播》2015,(2):127-129
网络原创数字短片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却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网络的开放性、民主性、交互性、低成本的参与性等特征,为数字短片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使数字短片能够快速、大范围地传播。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是影像创作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之一,改变了传统影像生产和传播体制的形态,开创了人们表达和交往的新形式。研究网络原创数字短片的传播环境和文化意义,对于展望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安体育文化的繁荣是在本土体育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以丝绸之路为媒介,以陇右地区为缓冲,将外来体育文化与本土体育文化进行融合,抵消了文化隔离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后世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