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为人们发出个人之言提供了极大便利, 热点事件甫一出现, 跟进的时评便如雨后春笋, 迅速充斥各大网站的时评版块. 纸媒的时评栏目编辑再也不发愁稿源了,只要点开某一网站的时评版块, 各色言辞精彩的原创评论稿件任尔挑选. 一些网络时评作者, 因其作品屡被纸媒转载, 在时评界拥有了一定的 "江湖地位", 随之而成为某些纸媒的固定供稿人甚至专栏作者. 然而, 网络时评中尽管不乏精品, 但纸媒的时评编辑仍需有一双慧眼, 严以把关, 以免观点偏颇甚至谬误之作抢了 "话筒", 损害所在媒体的公信力. 教育领域乃时评高产之地, 招考政策、 学校管理、 职业道德、 师生冲突、 校园伤害等都易引发质疑或抨击. 现就以教育时评稿件选编为例, 对编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舒畅 《传媒》2015,(21):47-48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独家原创新闻越来越少见,而独到、深刻、丰富且具有指导价值的时评内容则成为了各大新闻媒体抢夺受众市场的利器.如此一来,网络时评栏目便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吸引受众关注、提升舆论价值的拳头产品.网络时评作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最新观点、认知的论说栏目,其最大的魅力就是揭开事件表层面纱,呈现新闻的本质和内涵,为民众解惑答疑、引导舆论,让受众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与认识,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因此,如何提升网络时评栏目的品牌价值和舆论价值,也成为了新闻媒体需要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时评是公众舆论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时评的主体是公众,对象是公共权力,目的是批判.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公众舆论"指的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所从事的批判活动".①笔者认为,必须对这种公众"批判活动"的"判断能力"进行审视与反思,尤其要认清"常识化解释"的误区,才能使时评更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试以典型案例,分析时评中的"常识化解释"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娱乐过度、逻辑缺失.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兴起的"时评热",给平面媒体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在媒体上占有一定的空间。因为时评一般都具有"一针见血、直言了当、观点明晰、有理有据、贴近实际、反映民意"的特点,所以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社会的关注。许多读者评价时评是"敢说话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时评"时评"     
当今中国,时评空前热闹,但问题也不少. 时评成了一次性消费品.历史上,优秀的时评,文道并茂,并不随时事新闻迅速淡出.如诸葛亮的政治时评<出师表>、韩愈的人物时评<祭十二郎文>、书圣王羲之的文化时评<兰亭集序>便是例子.  相似文献   

7.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使时评成为文人论政的轻骑兵.纵观中国新闻史,时评热多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多发,公民的参政意识增强,在报刊上形成公开讨论社会问题的公共领域,成为公共领域的主要担当.当代时评热发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新媒体的高度发展、新闻娱乐化的大背景,导致了时评症结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肖余恨 《青年记者》2003,(11):14-15
时评之“红”近两年,一种新闻文体迅速窜红,成了“热得快”,那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现正处勃兴之状,其生命力之强,作者参与热情之高,媒体之重视,完全可以用“风靡”来形容。一时间,新闻时评大有成为新闻新的生长点之势,有的媒体如《南方都市报》则以高质量的新闻时评有力地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跻身主流媒体之列。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评的传播具有时效性强、言说空间较大、发表空间广阔等优势.这些优势也为网络时评传播的强大效果奠定了基础.但网络时评传播也具有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破解这一问题需要网络舆论引导者和网络时评写作者两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时评成为各报刊的重要版面,不过近十年时间.追溯时评发展轨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应是<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它成为中国报刊的名牌栏目,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为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之后,该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视点",<南方都市报>的"众议"、"来论"便如雨后春笋,在各种媒体铺陈开来.  相似文献   

11.
钱勤发 《新闻记者》2007,6(12):50-52
新闻时评的兴起与时代的发展大有关联。尤其纸质媒体要面对电视、网络的挑战,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将竞争的砝码倾向了新闻时评。有新闻界同行说,当今的新闻竞争已进入到一个观点竞争的时代。新闻时评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量之一,如果说社论是重兵器,那么时评就是轻骑兵。此话不无道理。现在.传媒的竞争不但在于观点的竞争。还在于文字的竞争。因为,电视、广播、网络也有各种形式的新闻时评,纸质媒体唯有以独有的观点、独特的角度、独创的文字。吸引读者。增强竞争力。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报纸新闻时评的多元化。新闻时评的空前繁荣、写作方式的多姿多彩是被“逼”出来的。不少时评专栏和专版,角度独特、风格洒脱,颇具文采,很有可读性,一扫格式化、雷同化的生硬说教。时评的形式也空前的丰富多彩,有点评、漫笔、琐谈、杂谈、絮谈、走笔、随感等等。完全有理由这么说:缘事而发、迅速及时、敢言善言、贴近受众的新闻时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时评风吹遍中国新闻媒体。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国新闻媒体对时评的文体特征认识并不是很明确,以至于报章网络的许多时评流于形式、盲目跟风。《南方周末》为此发表了叶匡政的文章《时评,正在成为一种脑残文体》。网络和一些学术期刊上关于时评危机的说法也不绝于耳。那么,时评——这个中国新闻评论的第一文体真的只能是昙花一现吗?  相似文献   

13.
在资讯全球化迅捷传播的今天,时评作者固然可以不受区域限制获取全局性的重大新闻题材,并对其进行分析点评,但这也会带来一个不容回避的"同质化"问题——我们注意到,每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通过网络形成传播覆盖后,时事评论总会在第一时间如影随形地出现,其中很多不仅题材趋于雷同,观点也十分接近,这就导致读者翻看各家报纸时,往往会发现其"评论"版面的文章存在不同程度的"千文一面"现象.长此以往,很多时评就成为满足读者一时之需的"快餐食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却因缺乏个性而经不起咀嚼、品味和深思。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8期《青年记者》以集束炸弹的形式对近几年逐渐窜红的时评进行了“全盘否定”。看完全文后我有这样两种感受:时评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却被忽视了,起码没有遭到重点轰炸;这些文章观点不客观,因为它一是出自从不写时评、没有或不屑深入研究时评、对时评一知半解的所谓“专家”之手;二是出自不能写时评而强写时评、时评长期不能被采用而牢骚满腹的“怨妇”之手,而众多读者、时评作者、时评编辑、媒体老总们对其有啥看法,这里几乎不能找到。于是我有了发表一点看法的冲动。我这里只选择“时评公式化”这个题目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毛竹菊 《青年记者》2016,(15):36-37
网络时评是发表于网络平台上的时评,相较于传统纸媒的时评专栏,具有时效性强、平民化、发表门槛低等特点。网络时评的兴起,吸引了更多人参与社会讨论;时评人也基本认可“时评写作的公共取向”。①走在舆论浪尖的网络时评人在评论哪些新闻呢?笔者选取了凤凰网2013~2014年评出的十大时评名博②中的10名博主,对其博文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评不同于网络意见有人曾给"网络时评"下过一个定义:"严格地说,那些先发表在其他媒体然后转载到互联网上的评论并不能叫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是指首先发表在网上的评论。相对传统媒体的评论,它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可能是张贴在论坛、个人主页、博客的文章,也可能仅仅是新闻或者文章后面的跟帖。字  相似文献   

17.
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内容,但往往因专业性太强、贴近性不够,显得太"硬"而不被受众所看好.本文意在探求经济报道"软着陆"的实现途径,以求得经济报道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两个月前,在湖南红网举办的时评研讨会上,主办方提出的议题之一是:"微时代如何做更专业的评论".我当时应邀作为作研讨会的主持人,抛砖引玉,对于论题中的"专业"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在这个探讨评论教学的专栏中总结一下我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新闻评论有没有"专业性"?当代评论需要不需要"专业性"?如果有,并且需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专业性"? 首先,我觉得,"专业性"这个问题,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或者说观点表达现象的一个真实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确实会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评论文章中有一些明显的"专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旗舰上的汽笛" 近几年,报纸时评有很大的进步.时评进步的标杆有二:其一,原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的都市报、晚报群体.十有八九开出了时评专版;其二,人民日报推出了<人民时评>专栏.仅以时评而言,"处庙堂之高"的党中央机关报,和"居江湖之远"的都市报、晚报,"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20.
时评是近来报刊上的一种当红体。与以往评论稿件在版面上往往流为“花边学”、“框框学”,成为一种用楷体字排版的纯粹点缀品不同,现今时评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不少有实力的报纸甚至不惜拿出整个版面,推出“天天时评”,使时评实实在在地成了报纸的一大卖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