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认清新形势——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新理念 1、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程并非完全将旧课程“抛弃”.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不冉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共同体验的过程。新课程观更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刘凤玲 《考试周刊》2011,(3):176-177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活动,是经验;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丽是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才引起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刻变革,“情境教学”是教师感悟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须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创设。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其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发展者。如何将课程理念很好地转化为课堂行为,需要实施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既是特定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又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效果如何”统一起来,真正地让美术新教材与新课程理念吻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新的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开展,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观正成为广大教师最重要的课题.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原先的一些教学行为却不断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促使我去回味、去反思,使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教师要适应这场变革,就要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新课程理论 ,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前提。为了将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 ,全面更新教育观念。由重知识传授变为重学生发展 ;由重教师的“教”转为学生的“学” ,教为学服务 ;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 ,更要在培养学生“会学”上下功夫 ;由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转化为师生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 ;教学过程由教材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转化为开发和创造过程。二、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向课堂 4 5分钟要效益1.面向全体学生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 ,为了能…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让我们深知,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要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而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为此,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要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旨。这就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由传统的“重结论”向“重过程”过渡。这是因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验和感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明确新知识是原有知识的升华和深化,并且从学…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方式。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加关心爱护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更倾向于生成性.是生成的课堂。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人文本,去体验其中的思想、意象或人物,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我以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营造一个开放、生成的语文新课堂。  相似文献   

12.
我们教师要沐浴着课改的春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课堂“意外”也是一份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在这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抓住生成的问题,突破原先教学设计的束缚,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探究,让学生的智慧尽情展现.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如何去迎接它呢?转变理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开拓创新,努力寻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转变理念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应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不是课程的全部。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而进行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表达研究成果,最终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使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与生活》学科的教学也不再是过去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的说教课.也不是纯粹的道德知识传授课了,而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从读、听中接受知识,在实践中尝试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在交流中倾吐,倾吐出实践的收获与旮晚。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呈现出活跃的思维空间,乃是决定“思品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影响也越来越大,《化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化学新课程教学观是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地发展,这也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最高价值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内化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化学,而且要“会学”化学,“爱学”化学。  相似文献   

17.
一、“扶”与“放”结合。转换师生角色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师生角色的转换。陶行知先生曾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点拨提升”,所以教师要明确目标,指导方法,点拨思想。正如朱熹所说“师友之功,贵在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历史知识的掌握者、历史课堂的活动者、情感价值观的体验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合作、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它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生成的系统,它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承课程知识,还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创生和开发,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不断创生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  相似文献   

19.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编排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求得新的发现,丰富教学内容。因此,思想品德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导学方法,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  相似文献   

20.
曾爱华 《江西教育》2003,(20):16-17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教师、学生借助文本交往互动、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就意味着师生带着各自对文本的体验、感悟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沟通情感、提升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学生学习进程、学习结果,更要理解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学习需要和体验。直面学生的体验,教学才能充满人性美和生命活力!案例背景: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作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往往和“预设、封闭”,“关注教材、教案,心中无学生”等联系在一起。竞赛课、接待课、公开课,这些非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如果说一点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