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2.
纵观2004年各地的考题,我们发现,命题与半命题作文内容有着惊人的吻合——“自我”类考题渐为核心,笔者收集的20道考题中。出现“我”字的便有13道,像“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上海)、  相似文献   

3.
若p、q表示命题,把“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分别简称为“或”命题、“且”命题、“非”命题。要正确理解“或”、“且”、“非”的含义,只有掌握这三种复合命题的判定。  相似文献   

4.
吴睿 《陕西教育》2006,(12):45-45
一、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的方法 我们知道含有逻辑连接词“或”“且”“非”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连接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有些命题不含“或”“且”“非”却是复合命题。有些命题含有“或”“且”“非”却是简单命题。这些使学生在判断简单还是复合命题时常常出错。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错对的辨析。  相似文献   

5.
“命题”这个概念,看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其实并不难理解.那么怎样认识和理解“命题”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2004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第28题是一道值得深思的选择题。首先,笔者通过漫画联想到两个命题:17世纪理性主义代表法国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19世纪存在主义代表德国海德格尔提出一个针锋相对的“我在故我思”。其次,笔者认为,用这样两个博大精深的命题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有点简  相似文献   

7.
一幕荒唐剧,却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命题。2010年11月20日,武汉洪山区土库村村民童贻鸿到北京市朝阳双井派出所“自首”。因作为拆迁“钉子户”遭遇强拆,11月18日下午向楼下投掷砖头“导致一人重伤”,童贻鸿被当地警方通知做笔录。由于不信任当地警方,童贻鸿搭乘飞机赴京向警方“自首”,并希望“能在北京找一位律师帮助我”。  相似文献   

8.
[简评] 问人间“情”为何物?在本中不难找到答案。本贵真,本即以真取胜,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老师,无不让人肃然起敬。全围绕一个“幸”字展开。以“你”对我的关心为明线,以“我”对“你”的变化为暗线。一张一弛,扣击读的心灵。让真情缓缓舒展。一切都在自然中发展,一切都在不经意中延续。笔法细腻,平淡中见真情;细节连缀,细微处显爱心;再现情境,历历在目。情之深,可感;情之切,可察;情之浓,可品。这是对“情”的珍爱,更是对“真”的颂扬。是一篇难得之作。  相似文献   

9.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被判为“诡辩论”是历史的一大冤案。公孙龙的《白马论》实际上并不是指向“白马是马”判断命题的。所以,“白马非马”与“白马是马”,实际上是两个并行不悖、相互包含的判断命题。  相似文献   

11.
将“两个结合”与“一个结合”命题关系简化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而不加以学理诠释,容易忽视“一个结合”中所具有的“第二个结合”的意蕴,也容易把“两个结合”的命题粗浅地理解为话语的增加。应从命题演化的历史逻辑把握其理论逻辑的发展。“一个结合”命题蕴含了“第二个结合”的意蕴,因为其理论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民族形式”,实践要求包括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两个结合”对“一个结合”的发展体现在:在内涵的提升方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华文明特质,阐述实现“第二个结合”的价值;在路径的拓展方面,通过双向互动达到“互相成就”,通过“两创”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12.
与你有缘     
也许与生俱来与语文有缘,记得上小学前我就开始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了好多字。虽然只是简单的“大”“小”“上”“下”,“太”“平”“天”“国”。但在那个时代的穷乡僻壤.已很不简单了。上小学后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考试几乎回回得满分。念初中时更偏爱语文,特喜欢读《中国青年报》;李清照的词也读过不少。又比较喜欢读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2022年中考浙江省各地市语文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遵循新课标理念,在“评”与“教”的一致性方面注重命题的综合性与主题提炼,使命题与教材有机关联,在“评”与“学”的一致性方面增强情境性,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完成系列化的学习实践活动,有益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在载体类别、任务设计、主题设计、考查内容与落实核心素养等五个方面存在可以优化的空间,以便能更好地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三校”)的语文教学日益强调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与之相应的“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也与时俱进,稳中求变,不断深化命题的内涵改革。2004年“三校生”高考语文命题.进一步贯彻贴近教学实际,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既体现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又贴近中职语文重视“能读会写”的教学特色,“实”中求“活”.“用”中求“能”.以求充分发挥考试命题对中等职校教学、教研实际的服务和正确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含有逻辑联接词“或”“且”“非”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联接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有些命题不含“或”“且”“非”却是复合命题,有些命题含有“或”“且”“非”却是简单命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判断简单还是复合命题时常常出错,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错对的辨析。  相似文献   

16.
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对后代《诗经》的研究与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其中一个重要命题即“《诗》可以群”,试图再次探究孔子提出这一命题的深层含义。文章认为“《诗》可以群”对中国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命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发展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这一命题的基础就是把法律与秩序等同,这就忽视了法的自我衍生功能而认为国家法的无用。在把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一个命题的比较后作者认为法律制度是法律发展的关键,尽管这个结论也是现象性的。  相似文献   

18.
按照课本的说法,“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由于以上说法过于简略,多数学生理解不到位,普遍认为: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只要看这个命题中是否含有字眼“或”、“且”、“非”,有就是复合题题。  相似文献   

19.
“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已从内卷、外延式增长转向减负增效的内涵式发展,学生的成长文化亦应从“压迫”式文化向“自驱”文化转变。“自驱”文化的学理,可借鉴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本我”“自我”“超我”),以及王阳明的“培根说”“知行合一”等基本主张。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尝试立足“五育”领域,对学生“自驱”文化的建构进行探索,并总结出目标导向、文化引领、技术加持、心育为上等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把教师称作“知识分子”,我对此一向深信不疑。在一本书中看到“知道分子”的称谓。什么是“知道分子”?一时我有些困惑。上网一查.我才惭愧地发现“知道分子”已经是一个流行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