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哈克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历险活动。然而,本文认为小说结尾,不仅使哈克这一人物形象失去往日英雄的光彩,而且还削弱了小说抨击蓄奴制的主题。最后小说结尾的某些营救细节也经不起推敲。小说的结尾不能不说是全文的败笔。其情节大致如下:吉姆被两个骗子以40美元卖了,哈克再次前去营救。汤姆的意外加入使得营救变成一场闹剧。最后还是华珍小姐的遗嘱让吉姆重获自由。本文观点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相似文献   

2.
反对种族歧视是马克·土温中期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哈克和吉姆这样两个人物形象去表达反对种族歧视这一主题,结论是该书是反映马克.吐温种族观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成长主题为框架,以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文本研究对象,对小说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出走、困惑、顿悟进行阐述,揭示哈克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4.
刘晖 《培训与研究》2005,22(3):9-11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本文试图分析这部小说的两个重要主题:一是“逃离”。哈克要逃离“文明”社会的虚伪与腐败,吉姆要逃向自由;第二是“觉悟”。对哈克来说,沿河而下的旅程是认识与道德成长、觉悟的旅程,学习的旅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他都获得了知识,最终成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而吉姆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黑人对自由、对真正“人”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充分反映了作者少年和儿童时期美国社会的现状,反映了人民对于自由的热切向往和强烈追求.小说以哈克贝利追寻自由为主线,从个人和社会的冲突入手,结合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展示了自由、孤独、异化及迷信的主题和社会现实.同时,作品的成功与作者个人来自平民的出身和他做过多种工作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中一部公认的经典成长小说,小说主人公哈克独特成长历程包括四个阶段,即不可教化--对"文明社会"的叛逆厌恶,唤起天性--对真挚友情的深刻感悟,良心洗礼--对现实世界的大彻大悟,身心自由--对种族偏见的突破超越,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并变得成熟起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哈克的成长故事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7.
黄漫 《文教资料》2007,(5):67-6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奥吉·马奇历险记》都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主人公哈克与奥吉都是性格具有反抗性的贫苦流浪儿。反抗促使他们摆脱束缚,踏上追寻自由的冒险旅程。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下,哈克与奥吉的反抗与追寻有不同的结局与含义,因而两个人物形象也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哈克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废奴运动的产物、是追求自由与新文化的象征,而奥吉是异化世界的牺牲品、是“反英雄”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接桂敏 《海外英语》2011,(4):189-190
以往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幽默性特色及反蓄奴制的主题上,其实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当时的社会弊端及人际关系危机给予深刻的揭露与批判,提出深刻的生态思想:号召人们回归自然本真,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自由平等和谐的生存关系。  相似文献   

9.
歧义式的中日语对比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日两国语中的歧义国内汉语学界曾出现过一阵歧义研究热。语言学家吕淑湘、朱德熙等专家和学者都对歧义现象作了论述和考察。  下面是一个在汉语中引起过争议的例子:齐亚·哈克谈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入侵活动的立场。(《北京日报》1985年5月14日第4版)。原义是指“对于阿富汗入侵巴基斯坦一事的立场”,句子应切分为:齐亚·哈克谈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入侵活动的立场。可是据说这条小标题造成了不好的政治影响,因为有人这样理解它:对于巴基斯坦入侵阿富汗一事的立场。句子划分变为:齐亚·哈克谈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入侵活动的/立场。这真…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桃源县农村幼儿园为例,从课程建设实际出发,对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两条新思路:一是以主题活动为途径进行线性开发;二是以幼儿生活体验为基点进行生成性开发.  相似文献   

11.
汤姆·索亚和哈克贝里·芬分别是马克·吐温两部经典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里的主人翁.这两部小说可以算得上是"姐妹片"而且汤姆和哈克贝里是两部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人物.只不过他们分别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说里担当主角而在另一部小说里充当配角.虽然汤姆和哈克贝里算得上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但是他们在个性、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方面都表现的泾渭分明,大相径庭.汤姆代表的是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他所追求的也是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地位和权力.而哈克贝里所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他的身上所表现的是自由和真、善、美.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了马克·吐温自身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14岁少年哈克和黑奴吉姆沿密西西比河逃亡的经历及所见所闻。本文从该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入手,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介绍,从罪恶的奴隶制、畸形的道德观以及虚伪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现状等方面深入地探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批判主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批评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有多个主题存在.本文着重讨论了小说中的一个主题,即以帝王和贵族形式出现的王权模式,并指出它是对美国边远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奴隶主、封建领主和诸侯所持的封建观念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海明威的《永别了 ,武器》这两部小说 ,都以河流作为故事环境。两条河流分别对刻画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渲染作品主题产生着重要作用 ,而且在相似作用的背后蕴藏着两位作家的相似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奴吉姆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的故事,塑造了哈克这样一个与文明社会呆板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保持了正直、善良、纯朴的天性,头脑清醒、聪明,天真可爱、追求自由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哈克蔑视文明世界的法律和世俗观念、厌恶种族歧视、同情黑奴命运的叛逆性格.揭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道德观念和蓄奴制度在哈克幼小心灵里的积淀与他天性的正直、善良性格发生的激烈冲突,哈克的叛逆性格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冲突中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杰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李丽 《现代语文》2006,(9):91-9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简称《哈克》)是十九世纪美国伟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曾被厄内斯特·海明威评价为:“它是我们至今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作品。现代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起源于这部书。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今后再也不会有任何作品会像它一样优秀。”(转引自王长荣,1996:26)。书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生动地讲述了美国内战前十三岁的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简称“哈克”)不甘社会循规蹈矩的“教化”,和黑奴吉姆逃亡到密西西比的历险故事。作品对主人公哈克的描述有血有肉、生动逼真,而且寓意深刻。在实用的功利主义道德观的指引下,我们…  相似文献   

1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1884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本文从历史背景、主题内容、人物刻画和语言描写等方面探析了文章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遁世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遁世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美国的遁世文学异彩纷呈 ,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费恩是遁世者形象的代表之一。哈克年龄虽小 ,却有不幸的生活 ,他孤独的心灵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学形象的遁世者 ,表面看他是在逃避不能见容的社会生活环境 ,深入分析 ,他是在逃避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 ,逃避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种种弊端。现实不见容 ,理想无所在 ,只能转向孤独的内心 ,哈克身上体现了人类的遁世主题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是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一个片断。白人男孩哈克为了摆脱文明的教化和酒鬼父亲的纠缠,想方设法弃家出走,来到了这个密西西比河上的杰克逊岛。在这里,哈克遇到了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他们经历了种种奇遇和坎坷。最终,哈克帮助吉姆得到了自由。作家笔下的人物顽皮、勇敢、敢想敢做。这些人物形象既是孩子们心态的真实写照,又闪耀着美国当年开拓者的粗犷、豪迈的心灵世界。这一片段选自《第八章——与吉姆在杰克逊岛上的巧遇》。文章中对这个顽皮的美国男孩的大胆、细心做了细致的描写。幽默的语言逗人发笑,却透露出智慧之光。怎么样,是不是忍不住要一"读"为快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作品以哈克的眼光观察生活和用对比叙写反映生活的角度入手,对马克·吐温代表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在构思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