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天津华明“宅基地换房”对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抽样调研数据,采用倍差分析法评估天津华明镇"宅基地换房"对换房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换房后华明镇有就业愿望的无业劳动力比例从9%上升到14%,而且"宅基地换房"政策并没有给换房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反而使农民的纯收入比从前低;但大部分农民对换房以后的生活感到满意。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也是华明镇目前最为严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加快"三区联动"建设,着力完善就业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因为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以后,需要有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政府需要从完善法律制度、提供基本就业服务等方面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失业后由于缺乏经济救济和社会保障,容易产生种种社会问题。而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增强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性,解决农民工的最低生存保障,消除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障与就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则可以进一步完善玉溪市农民工失业保障制度,较好地解决农民工的失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证分析征地补偿情况,具体到征地补偿标准和征地补偿费用的分配、征地补偿的监管和执行情况、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在国家法定的征地补偿标准下,各地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分配中潜在的利益侵害、征地补偿监管和执行中的漏洞对农民权益的影响。从保护农民权益的角度,地方政府在现行的法定标准之下探索多渠道保障农民的长远生计、增加就业渠道、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理论探索过渡时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的扩展,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征地补偿、房屋拆迁、就业安置、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权益却得不到保障。为使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保障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的权益,需要制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探索城郊结合部土地征用过程中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新方法,给城郊结合部农民拆迁以"市民待遇",为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城郊结合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杭州某高校2013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形式多元化,择业标准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大,毕业生平均起薪低、跳槽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衰退,产业性失业进一步加剧而结构性失业无明显缓解;就业制度有待进一步改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复杂发展;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部分脱节不相适应;就业歧视等不公平问题依然严峻,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为此,政府方面应完善就业制度,加强就业管理;高校方面应优化就业指导,细化就业服务;大学生自身方面应做好职业规划,找准自身定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建设,失地农民不断增加,失地农民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农民的社会保障没有着落,现有的医疗和养老制度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再加上失地农民就业受阻,不仅使失地农民生活困难,而且使子女受教育问题成为其面临的新的危机。特别新近出现的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的恶劣和居住生态环境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法律层面找出关于失地农民法律保障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被征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苏州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以启发:通过“土地换社保”、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帮助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等措施,以实现“亲农、安农、富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首先简要分析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存在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问题,然后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可以依托网络信息化技术,建设更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就业创业工作从管理走向服务,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求职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服务,从而为高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再就业工程作为我国改革和社会转轨过程中的一种特有做法,是为解决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失业职工找到工作出路而采取的一项就业工作业务措施。80年代末期以来,在我国的治理整顿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盲目进城形成“民工潮”,就业压力巨大,国家对就业工作引起高度重视。1993年末劳动部提出开展解决就业转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程”和控制农民盲目进城的“有序化(流动)工程”,1994年在若干城市试点,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再就业工程。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民是实现粮食安全的经济主体,“谁来种粮”和“如何种粮”的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影响粮食安全战略的根本问题,关乎国民经济全局、粮食生产稳定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重视、研究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一个贯穿于我国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性课题。土地问题、收入问题、权力问题、发展问题和职业培育问题是新时期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五个价值维度;以法的形式还地权于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全方位的农民权利体系、全面提升农民发展能力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2.
对武汉、鹤壁两市村庄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着大量的征地补偿纠纷,而现存的征地补偿纠纷解决机制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制度层面的某些缺陷和失地农民深受传统意识的影响而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建议在澄清征地补偿过程中不同争议的性质的基础上,构建以行政程序、司法程序救济为主,多元化救济途径并存的体系,并积极促进失地农民传统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当前, 我国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主要依靠经济扶持和就业安置手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基本保障了残疾人就业权利,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残疾人就业格局.但由于就业保障理念滞后、就业保障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残疾人就业难依然存在.应转变残疾人就业保障理念,重视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从扶持安置向能力开发转型.要建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残疾人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以能力开发为导向构建以职业培训、职业康复和扶贫开发为核心的残疾人就业扶持机制,并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以配合和推动残疾人就业保障转型,进而营造残健融合的就业环境,有效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外劳模式"的农民城市化,是一种"浅度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准城市人口",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土地换身份模式"是各地政府为解决"浅度城市化"、"准城市人口"相关问题,实现"农民市民化"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但其面临交易风险、就业及社会保险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且受到"局部性"的限制。"权利与义务对等模式",基于"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的原则,使农民工作为纳税人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更加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农民市民化"模式。为推动这一模式的实施,应积极推行城市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在基本层面建立覆盖全体非农业劳动者,进而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改革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的收益分配制度,让失地农民获得更加公平和充分的土地补偿。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收入:工业化的首选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民收入低 ,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 ,在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工业化的过程将在增加工业产出量的同时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转移 ,使就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及服务业趋于均等 ,从而增加农民的相对收入 ,实现城乡收入均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市场制度 ,彻底消除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各种以政府为背景的垄断 ,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具有不稳定、报酬低、遭受性别歧视、务工信息渠道窄、权益侵害突出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女性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低、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性别视角、企业利益最大化动机等。解决女性农民工就业问题根本在于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女性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是稳定农村的最主要因素,在建国后的三十多年里,它变动了四次。这里有农民和政府对 土地效能追求的正当性,但也表现出政府公权力行使的不科学性。在“三农”问题凸显的今天,土地制度再次成了关注 的对象。在寻找突围之道时,农民应是主体,政府则应退居其后,仅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  相似文献   

18.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驱动力的视角,目前我国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践可分为外驱式和内驱式两种模式。前者是政府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后者是农民自主,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模式在主导力量、核心机制、入市类型、产权属性、优劣势等方面都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替代关系。未来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协同作用,走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要尽快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法入市制度,合理分配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和流转的收益,培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妥善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新社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有序推进离农农民市民化并逐步退出其承包地,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Logistic模型对河南、湖南、四川和重庆4省市1 086离农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寻求最大化经济补偿收益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离农农民退出承包地的两大动力引擎;离农农民退地意愿和行为受退地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约束;离农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民退地进城产生促进作用;对退地后工作稳定程度及生活状况的预期,是离农农民考量退地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不但要消除"城乡二元制度性壁垒",还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经济性壁垒";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农民退出土地的意愿,要充分保障退地农民的权益,切实降低退地风险;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以降低离农农民的退地进城成本;应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离农农民的退地能力。此外,还要建立传统身份农民退出与职业农民进入的联动承接机制,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