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对小石潭景物的描绘,欣赏山水风景之美。 2.品味柳宗元的孤寂心境,体会人格品性之美。 3.品析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领略人文思想之美。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古诗文中不乏写景佳作,描绘绚丽多姿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  相似文献   

3.
郁虹 《小学语文》2011,(4):33-36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注意用词优美、生动。2.细读课文,体会词人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追求自由人生的美好心境。3.引导学生感受意象叠加与借代手法的运用,初步了解《渔歌子》在中国词史上的开宗意义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芳 《湖南教育》2013,(7):34-35
教学目标:1.浏览课文,通过抓关键句,快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情朗读等语言实践活动,感受索溪峪的"野",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崇尚大自然的情怀。3.领悟作者抓住索溪峪的主要特点、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人有很强的山水情怀,他们不仅借山水抒发自己的志向、心境和情怀,更用文化赋予山水以灵魂,使人们在灵动的山水之间去寻求美,去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6.
(师课前板书课题、作者.) 一、导入 师: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游历山水,怡情养性.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安闲自得;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柳宗元静坐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经典常读常新,这节课我们再读《小石潭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语文常态课可以移植优秀课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提供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互动平台,通过体会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激活人物形象,借助恰当的语境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境的换位体验,实现入情入境的有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8.
魏志军 《学语文》2023,(5):16-18
<正>【教材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将清代姚鼐的名作《登泰山记》编入第七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该任务群所对应的课标要求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单元说明、课文“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对本课的教学要求聚焦于领略自然山水之美,探究山水文化意义,感受文人特殊情怀。【教学设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田园诗一般指歌咏农村田园山水景物,以及农人、牧民、渔夫等的生活为题材的诗歌。田园诗是盛唐的一个重要诗派,作者多为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出园的宦者,所作均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描绘淡雅幽静的景色、白适安闲的生活,借以反映其恬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避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吟唱感知,体会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2.推敲斟酌,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3.形象诠释,理解含蓄真诚的古典情怀。【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诗词主体的形象化诠释,体会中国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传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很多同学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个豪放旷达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寄情山水的情结,山水之间的乐趣令人心驰神往,古代文人通过游记和山水诗歌将寄情山水的足迹流传了下来,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背后多是被迫放弃社会责任的无奈感。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小石潭记》这一篇山水游记的佳作为例,通过分析其中山水之景描写和文人的山水情怀,在多元化的解读中实现教学创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鸬鹚》(第九册第1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以时间的推移和鸬鹚捕鱼为线索,描绘了水乡渔人劳作之景和秀美的山水,表现了渔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根据看图学文特点,教学这课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发掘画面和课文中“美”的因素。通过观察、阅读、分析、想象,充分展现学生观察画面和理解语言的思维过程(即认知过程),从而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静——动——静”的过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认识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3.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三年级习作片段训练:抓住特点写人物外貌.[教学目标]1.体会描绘脸部特点的基本方法.2.初步感受“画脸”要有一定的顺序.3.感受习作并不难,增强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过程]环节一:动画激趣,感受特点师:今天是咱们第一次见面,老师给大家带了份见面礼.(出示10秒《熊出没》中“光头强”的动画视频,画面定格到面部特写上.)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想:《赤壁赋》有诗情、有画意、有哲理,是千古美文,千古妙文。教者将本文当作一个心路历程的展示平台,带领学生走进黄州时候的苏东坡,看他如何在身处困境时突围出来的。通过赏析,体会古代文人的山水智慧和豁达胸襟,构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欣赏古代赋体文的优美情势,以情怀为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诗五首》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诗歌是情感的产物,教学古诗尤应展示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展开合理想像,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能力。因此,教法上准备以情景教学法为主,辅以朗诵、比较、自学辅导、画图、推理、想像等方法。媒体设计以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为主(古诗反映的背景),或彩图、录音等。课前准…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美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命的意味在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学目标1.读课文,把握文意。2.品细节,欣赏美景。3.看背景,感受情怀。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体会感受作者乐观豪迈、寄情山水、追求心灵自由、保持进步知识分子人格尊严的高尚情怀。2 .教学重点 :欣赏词的壮美意境 ,领会词人豪迈奔放洒脱的情怀。3.教学难点 :词的结尾句是消极还是积极 ,是低沉还是旷达 ?4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边读边品 ,感受意境和豪放情怀。二、引入同学们 ,我到你们班上课时间不长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同学们活泼、开朗 ,这种性格我很喜欢 ,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人苏东坡很有一点类似 :浪漫、豪放、洒脱。譬如这次期中考试大家考得并不理想 ,在全年级几乎倒数 ,但是同学们仍然士气高…  相似文献   

20.
孙丹 《黑河教育》2014,(8):24-24
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文章主旨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声韵美、风景美和志趣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领会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文章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