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大家拿到这期刊物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们搞活动,父母也会给孩子买礼物、带着孩子外出游玩。那么,如果给孩子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为自己安排活动选择自己过“六一”的方式,他们会怎么想呢?我们对北京万寿寺小学和其他学校的部分孩子进行了调查和询问,孩子们的想法可能有的出乎大人的意料。因此,老师或是父母,在这个儿童节来临的时候,不妨问问孩子们,听听他们的愿望,也许,孩子们会由此过一个不同以往的给他们留下很深印象的节日。  相似文献   

2.
幼儿期,被比作人生第一起跑线。孩子们在这时学到一生中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在学习上的态度。此时的教育对孩子日后的智能、人格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那么,让孩子早一点开始学习,能帮助他们成长得更好、更快吗?孩子的身心能负荷多少?会不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这时候孩子究竟需要或可以学习什么?这些都是父母们需要深思的。了解这些问题,父母会更懂得用科学方法帮助孩子,让他们在人生的开端,有一个健康而扎实的起步!  相似文献   

3.
黄辉 《家教世界》2013,(8X):21-21
<正>如果问每一对父母亲,你们爱自己的孩子吗?回答多数是肯定的。但什么是爱?也许并不能说的清,或许认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吃饱、吃好,穿暖;培养他们的特长,学习绘画,学习钢琴,学习舞蹈等等;开发他们的智力,从小就认识许许多多的字,会做许多的数学题等等。这些是爱,但不是爱的全部,家庭中父母如何爱孩子呢?本文想谈一谈。一、给孩子创造愉快的生长环境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全部按照大人的意愿生活,当孩子们有叛逆的时候,有些父母就怒不可遏,甚至拳脚相加,相反孩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有时会感到不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关心却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为什么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而孩子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这些父母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难道孩子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保护”吗?在我们眼里他们还没长大呢。父母对孩子具有一定的过度保护的趋同,常常是出于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做事情,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认为孩子不够成熟等原因。可是,在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5.
采访对象及方式:在网络上随机采访了4位家长和6名中学生采访时间:2007年7月孩子们说(记者:你平时的心里话会对父母说吗?如果不对父母说,你会对谁倾诉呢?)孩子A(初中二年级):我有心里话的时候也会想和父母说,可每当我刚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  相似文献   

6.
孩子是假期生活的主体,他们对这么一个长长的假期有着怎样的期待?什么样的假期生活是他们喜欢的、期望的?父母给孩子们安排一个成功的假期不能不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为此我们采访了北京市羊坊店五小的部分学生。他们的心声也许就是您孩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我在一项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调查中了解到:高达43.94%的父母对孩子胆小忧心忡忡;只有2.95%的父母满意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只有1.34%的父母满意孩子表现大方。我在思考:是孩子生来就胆小吗?是孩子的表达能力差吗?是孩子不愿大方吗?肯定不是。这些都与父母对孩子表现欲望的培养密切相关。于是,我采访了非常善于表现自己的女孩丁丁和她的妈妈季苹博士。丁丁原名于丁宁,是北京府学小学五(2)班学生,季苹博士是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8.
明智的父母     
明智的父母不是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一切,而是教育他们懂得他们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明智的父母不是力图为孩子创造幸福,而是教育他们幸福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明智的父母不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而教育他们如何寻找,创造和利用机会。明智的父母不是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使他们的生活幸福,而是教育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明智的父母不是要求孩子超越他人,而是教孩子超越自我。明智的父母不是要孩子坚持自己的所有想法,而是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不总是绝对真理,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该谨慎,应考虑别人的感受。明智的父母不是代替孩…  相似文献   

9.
看电视是许多孩子在学习之余的乐趣之一,也是孩子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导火索之一。孩子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他们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不是做父母的所了解的。本期我们就此问题对孩子们进行了调查,目的在于让父母们了解孩子在看电视这个问题上都有什么样的想法。  相似文献   

10.
不知从何时开始,对孩子进行“物质刺激”大兴其道。亲子间经常有这样的对白——孩子问父母:“爸妈,这次考试,我要是考好了您奖励我什么?”父母回答说:“奖励你××元(或是其他什么奖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孩子们都盼望着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因为孩子拿到好成绩而自己面上有光,另一方则因得到实惠而笑逐颜开。但是,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学习,这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重赏”之下可有佳绩?对此,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和几个孩子,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父母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过于密切的关注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是孩子更顺利的成长还是事与愿违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心理学家訾非老师。父母对孩子紧盯的做法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孩子难以成为他们自己。他们长期在父母的关注、期待和控制之下,只知道别人期望他做什么,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些孩  相似文献   

12.
我们班屋内的一角,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捐款箱。箱里的钱不是孩子们向父母要的,而是他们搜集身边的废品换来的。捐款箱里的钱一天一天多起来了,有的小朋友问我:“丛老师,捐款箱里的钱干什么用?”以往,我会不假思索地把我的想法告诉孩子们。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从孩子出发,尊重孩子的需要是生成新的主题活动的关键。于是,我把问题又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谈谈捐款箱里的钱应该干什么用。  相似文献   

13.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对于学习只是完成任务的态度.他们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学习是被迫的,是老师和家长让自己完成的任务.他们喜欢听到下课的铃声.为什么会这样?有时候我们老师应该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课堂中出了什么问题?我们都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最好的原动力,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对学习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似乎不与他们对着干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当然,这其中的“不对着干”包括对父母的安排“惟命是从”,不与父母吵嘴,不“顶撞”父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绝对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而言之,对师长千依百顺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受大人们喜欢的,因为令他们省心。但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听话的孩子呢?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是在成人理解的范围之内,有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吃惊了。  相似文献   

15.
换位     
孩子为什么总是先报喜后报忧,或者干脆报喜不报忧呢?因为他们知道考试的分数决定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孩子当然希望父母高兴,自己开心,但从100分到20分足以让父子的位置调了个,让笑脸变为责打。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有生日,孩子的生日在很多家庭中都被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待。孩子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日?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孩子们如何看待父母的好心?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同学。  相似文献   

17.
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分苛求,有些孩子离家出走;由于父母片面地看重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有些孩子高分低能;由于父母忽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有些孩子厌学逃课。我们需要进行反思,摆正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给他们自由呼吸的空间,而不是束缚他们。惟有此,才能培育出健康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1月12日晚,江苏城市电视频道播放了一个新闻短片:一个男孩由于考试没考好,怕父母责罚,不敢回家,最后是被民警“押”回家的。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的确,对于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考试,家长、老师、社会的关注点往往是考试的成绩,而对孩子考后的心理却关注甚微。他们只知道在孩子考好时,或表扬几句,或给点钱,或送点礼物等;如果考不好,孩子们面临的常常是打骂、训斥。他们往往不考虑此时的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呢?据笔者对一所郊区小学调查的结果显示:全校600多名学生大部分希望在自己考好时能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鼓励、奖赏;考…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2020,(2):6-6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某种意义上讲,是养育孩子成就了父母。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督促父母把以前忽略的课程都补上,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修剪自己的生命枝叶,最终圆满自己的人生。试想,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呢?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感兴趣,又怎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呢?如果不是养育孩子遇到了困难,我们又怎会去探索,去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呢?如果我们的生命正在走向开阔,这难道不是孩子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吗?所有这些改变,都表明我们在成长。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  相似文献   

20.
如今,孩子们嘴里经常会蹦出一些令父母耳目一新的词语。其中“帅呆”、“酷毙”就是孩子常说的话。“帅”还好理解,但什么是“酷”,孩子们眼中什么最“酷”则是父母非常想知道的事情。日前,记者采访了一些孩子,请父母听他们的说法。虽然这些想法还难免片面或幼稚,但它毕竟是孩子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