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对程乃珊等人译文探究,来试图发现他们在翻译《喜福会》这个华裔文学的代表到底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呢?翻译离不开译者的主体性也就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又与操纵学和目的论的观点有关。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三点来释析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程乃珊等人译文探究,来试图发现他们在翻译《喜福会》这个华裔文学的代表到底使用了哪些翻译策略,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翻译呢?翻译离不开译者的主体性也就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这又与操纵学和目的论的观点有关。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三点来释析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陈晨 《海外英语》2011,(14):233-234
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意识不容忽视。对于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译者由于自身修养和生长环境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译者阅读原文本身就是一个解读和欣赏的过程。在《喜福会》的中译本中,译者在翻译文化相关词汇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差异,就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代表的亚裔文学一直是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窗口,然而长久以来对亚裔文学中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翻译界对此涉猎较少。以《喜福会》、程乃珊、严映薇中译本和田青中译本为例,从翻译角度探讨如何在译本中展现这种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著《喜福会》一经问世便轰动美国文坛,随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喜福会》有六个中译版本,由此可见《喜福会》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国内学术界主要从文化身份、母女关系、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等角度来研究《喜福会》,对《喜福会》翻译的研究甚少。本文从叙事学视角分析《喜福会》的两个中译本,探讨叙事学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整个翻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与作者的关系一直是无法逃避的一个话题。从"忠实的仆人"到解构主义下的自由,这一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译者与文本进行交流、对话以及译者角色的改变是翻译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着重讨论译者主体性及其对译本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8.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其主体性。本文以目的论作为指导,探讨了《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重点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具体体现,探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积极发挥其主观主动性,翻译出优秀的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身份越来越受到文学界和翻译界的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真实写照,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对于各种文化意象的翻译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突显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渐深入,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讨论和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并以大卫·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部分词句和段落为分析文本,探讨面对文化的差异,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以及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副文本是指用于呈现作品、协调作品和读者关系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材料,是读者进入文本的门槛,在翻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论述译者、出版商与读者的三角关系,检验副文本对译文的操纵性影响,本文以华裔文学《喜福会》为例,从译者序言、书名和封面三个副文本因素说明副文本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翻译重构,并结合译文,探究其所传递和凸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漫长的翻译史上,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主体,角色尽管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地位却从长时期地隐形走向凸显。尤其是在西方"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问题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约束和限制译者三要素,其中,后两个要素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也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文章尝试以《汤姆叔叔的小屋》三个英译本书名的翻译为例从意识形态层面来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从而验证在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直接操控译者,但同时也是译者在艺术再创作过程中其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视角,以《神州集》为例,探讨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作用,为庞德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国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它实际上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每个译者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分析《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进行比较评析,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不仅仅体现译者对语义的把握,同时体现了译者对语音和形式的选择,即译者的主体性.《傲慢与偏见》作为一本外文名著,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这与译者的精心翻译与推荐是分不开的.文章以孙致礼、张经浩两位老师翻译的《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对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情况及限定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不可避免的会彰显其主体性。本文以目的论作为指导,探讨了《赛珍珠传》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重点研究归化策略的使用,增补解释性翻译的运用和句子功能的再现,指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主动性,力求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自建小说《喜福会》语料库,以原文及其两个汉译本为研究语料,通过对两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译文对原文叙事视角的处理,发现《喜福会》总体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回顾性叙事,两译本都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叙事视角,但李军的译本较程乃珊的译本对原文的叙事风格保留程度略高。  相似文献   

19.
译者的文化主体作用对于其翻译作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以往的研究忽视译者的文化主体作用性与制约性,本文以《红楼梦》两译本为例,研究译者在多元文化系统内的文化主体性和制约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译论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处于边缘地位,依附于作者而存在.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成为译介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借助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分析译本语言的翻译特色,并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到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充分彰显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