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认识论转向以来,哲学家们关注的目光从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转向了知识的来源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尽管二者的观点存在着分歧和对立,但是,通过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来对经验论和唯理论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二者在对立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试论康德认识论中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王瑞芳康德认识论是在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他看来,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其片面性,都没有弄清楚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分析人本身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把认识论研...  相似文献   

3.
转向认识论前提的考察十七世纪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涉及认识对象问题的争论。唯理论者认为感性事物变幻莫测,只有“实体”才稳定可靠。他们把“心灵”“上帝”“物体”之类的实体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在他们看来,实体独立于特殊事物之外,不能被经验所感知,只能靠理智的直观。然而,在经验论者看来,只有感性事物才是认识的对象,一切知识都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所以,洛克虽然也承认上述三类实体的存在,却又说其实我们对它们毫无所知。我们只能认识对象的可感性质一“名义本质”,无法认识对象的“实在本质”。这样,作为认识对象的外界事物究竟是怎样的,是象我们在经验中所感知的那样,还是另有某种独立自存的实体?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执一端,问题并没有解决。进入十八  相似文献   

4.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欧洲近代哲学围绕认识论问题所展开的一场重要之争,在欧洲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产生,它们的本质区别与各自的片面性、进步性以及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理智新论》这部重要的认识论著作中,莱布尼茨在坚持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和重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在对“感觉经验”的认识中,已试图突破经验论与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这在哲学的认识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见。  相似文献   

6.
英国经验论与抽象观念说阎吉达英国近代经验论同欧洲大陆近代唯理论相较,最为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在关于对实际事物的认识问题上,极力推崇并只承认感觉经验的认识作用,而贬低并实际否认以抽象性为物征的理性思维的认识作用。英国近代经验论所具有的这种狭隘经验论倾向,表...  相似文献   

7.
季刚  屈理兵 《华章》2007,(10):30
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成为中心问题,在认识论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洛克认为,要构建起宏伟的哲学大厦,首先就必须"扫清道路",所以,他构建自己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对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在认识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认识过程不可分割和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因此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得来的材料进行加工,它才能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因此,认识过程的这两个阶段不能偏颇和割裂。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它们分别地将从不同的极端感性和理性加以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经验论夸大感性的实在性,唯理论夸大理性的实在性。一般地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形成是在十七世纪,当时正处在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发展科学与文化,因之要求认识世界,支配自然,要求总结认识的方法和经验.他们对于完全脱离实际,以信仰代替科学,主张盲目崇拜权威的经院哲学和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康德先验唯心主义的一部纲要。从《导论》对科学形而上学基础的论述中,可以窥见康德哲学的糟粕和精华。康德提出“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是有其思想渊源的。在康德以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形而上学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用经验说明事物的必然性;唯理论则用理性说明一切知识,否认经验的作用。而休谟本人却怀疑这些,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艺复兴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近代哲学的主题经历了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的过程。认识论的发展也经历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阶段。经验论和唯理论作为人们获得知识的两大方法对当时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经验论和唯理论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正确理解和把握经验论和唯理论对了解西方近代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真正使培根的经验论哲学成为系统的经验论体系,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唯物论哲学家、企图走中间路线的体谟、康德及现代西方各个经验哲学流派产生影响的杰出哲学家是洛克。国内外学者对洛克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认识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认为,洛克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影响是在政治理论、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许多有关洛克认识论的文章或者完全忽视了二者的关系,或对此仅予以轻描淡写,这样就可能片面理解他的认识论。或者忽视他的认识论中重视理性一面,得出洛克贬低或忽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或者把他看成二元论者。洛克的哲学贡献不仅是英国革命的产物也是英国自然科学的产物.他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使经验论的基础更加稳固、对新科学运动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方法论使传统哲学变成科学,只有科学方法论才能诠释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同时它也是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上述三方面现代意义的说明,使我们懂得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转变到现代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的哲学的渊源,从而揭示科学方法论在解决哲学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为未来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哲学研究越须依重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哲学界把培根和笛卡尔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始祖,其实他们对经验与理性,归纳与演绎关系坚持了辩证处理,狭隘经验论和纯粹唯理论是其以后的发展深化所导致的。只不过在培根和笛卡尔那里孕育着分裂的种子而已。  相似文献   

14.
真正使培根的经验论哲学成为系统的经验论体系,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唯物论哲学家、企图走中间路线的休谟、康德及现代西方各个经验哲学流派产生影响的杰出哲学家是洛克。国内外学者对洛克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认识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认为,洛克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影响是在政治理论、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许多有关洛克认识论的文章或者完全忽视了二者的关系,或对此仅予以轻描淡写,这样就可能片面理解他的认识论。或者忽视他的认识论中重视理性一面,得出洛克贬代或忽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或者把他看成二元论者。洛克的哲学贡献不仅是英国革命的产物也是英国自然科学的产物,他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使经验论的基础更加稳固、对新科学运动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因果联系原理是休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休谟否定从理性推理和经验归纳得到因果联系。他在经验和习惯的基础上从人性角度建构了他的因果联系原理,这是休谟理论的独特之处,这一原理终结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引发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并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统性认识     
完整的具体的认识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统性认识阶段,即理性和感性相综合的认识阶段,上述三种认识可分别简称为现象性认识;本用性认识;关于现象和本质相统一的现实性认识。坚持把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最高阶段,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层次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倾向;同时也为普遍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介性认识环节提供了理论的概括和认识论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康德在继承近代哲学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修正了哲学认识论理论,尽管他提出了“物自体”不可知的思想,但由认识论难以提示本体论的困难处境并没使他放弃建构形而上学的工作;相反,在论述伦理学与法权理论时,康德一直呼唤着形而上学。但由于他未能正确处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他并没有完成建构科学形而上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在近代西方的发展,出现了英国的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这种观象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社会生产方式只决定哲学思潮的总趋势、总倾向,并不能规定这个总趋势中所出现的每种体系和学说,因此,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哲学思想也可能截然不同。在分析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形成的具体原因时,我国西方哲学史界一般都认为:近代英国重视实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核心和难点,蕴藏了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源头。康德创造性地提出"先验自我意识"概念,解答了休谟在认识论上的遗留问题,并突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藩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影响了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开启了自我意识问题研究的不同流派。  相似文献   

20.
真正使培根的经验论哲学成为系统的经验论体系,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唯物论哲学家、企图走中间路线的休谟、康德及现代西方各个经验哲学流派产生影响的杰出哲学家是洛克。国内外学对洛克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认识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认为,洛克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影响是在政治理论、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社会科学方面,许多有关洛克认识论的章或完全忽视了二的关系,或对此仅予以轻描淡写,这样就可能片面理解他的认识论。或忽视他的认识论中重视理性一面,得出洛克贬低或忽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或把他看成二元论。洛克的哲学贡献不仅是英国革命的产物也是英国自然科学的产物,他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使经验论的基础更加稳固、对新科学运动起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