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和约书亚·格林(Joshua Green)提出了扩散性媒体(Spread Media)的概念,另译作传播性媒体。他们认为,受众可以在虚拟网络空间里创造特定的价值和意义。普通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的这种扩散性增强自己传播信息的能力(spreadability)[1]。本文认为,这种新媒体使得受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信息的发布、生产以及随后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传受角色双方处于不断的身份转换之中。社交媒体无疑是一种典型的扩散性媒体。  相似文献   

2.
岳琳 《新闻前哨》2021,(2):25-26
新媒体是在媒体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更多受众参与提供条件的媒体形式。新媒体传播,要注重这种受众参与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新媒体传播中,提高受众的参与体验效果,同时也要强化媒体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新媒体传播要想实现社会广泛关注,就要将受众文化的民主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进行探究,加强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3.
况扬  江婕 《传媒》2015,(9):78-79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失去自律,导致行为失范,并探讨了媒体坚持自律与他律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的涌现给受众提供了平等的信息传播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受众获得信息传播的自由,接着论述这种自由带来的信息传播问题,最后指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自律、社会及法律的监管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孙静 《青年记者》2013,(23):23-24
新媒体的"新",主要是指传播方式的新,与传统媒体主导受众型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是一种受众主导型的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或者说是多个人对多个人的传播,因此它存在受众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不易检测信息真伪这样一些特点。一般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狭义)、手机媒体(又被称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交互式电视媒体。而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的通过对新闻传播业以及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意义重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得主流媒体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能力;而新媒体也可以借鉴传统媒体的报道经验与专业能力,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当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媒体融合的发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是指以互联网、手机媒体(手机报、手机短信)、户外媒体(分众传媒等)、移动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新闻报道,相比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化,时效性更强,与受众的互动性更明显,受众,尤其是年轻的受众,更加青睐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于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以WEB2.0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传媒产业的亮点,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媒体平台自由表达和交换意见,更多的普通人不知不觉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来。受众表达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的方式更加多元化,自主化。这种多元化更多的体现在受众可以使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上选择发出自己的声音。虚拟社群已经成为受众之间迅速传播信息舆论话题的一种新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媒体产业的舆论导  相似文献   

8.
黄立佳 《青年记者》2016,(29):48-49
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方式、内容和传播形态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交融,二者边界日渐模糊.面对传媒语境和传播格局的激烈演变,主播语言传播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趋势走向. 媒体融合驱动主播语言传播革新 1.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主播语言传播思维的革新.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不断深化,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受众在信息选择中的主动性提高,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更趋严苛,这促使主播语言传播理念不断革新.如从受众理念转为用户理念,从媒体本位理念转为受众本位理念,又如从等待受众收看(听)到主动推送新闻,从注重经验传播转为注重用户体验传播……在传播方式变革的推动下,主播语言的革新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成为越来越多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工具,以往传统媒体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决定性地位逐渐开始削弱,受众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被动接受信息者",也随着新媒体的蓬勃成长成为了内容生产者(User Generated Content)和内容发布者,在一个完整的传播活动中占据更大位置。在此大背景下,受众作为产出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愿也愈发左右着传播活动的进程和传播效果的程度。本文分别从受众热爱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身服从意识这两个维度,探讨受众偏爱选择的不同性质的媒体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移动终端等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也不断丰富,可以说,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人参与的传播多元化时代.但是,无论何种传播媒体,其核心依旧是“内容”,即传播的关键在于信息,“内容为王”依旧是媒体发展的根基. 恪守“内容为王“ 传播媒体进入多元化时代,受众往往可以通过手机等自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多元化的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而信息传播的目的是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媒体日新月异,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的自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已无法满足受众的文化和信息需求,"广播+"、"电视+"等新型传播手段更加吸引受众.基于此,地市级广电媒体应当牢牢把握这个机会,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尽快融合,从而促进地市级台在融媒体环境下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结构也在不断变换,新媒体技术不但促进了新闻传播行业的转型,也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加深了信息传播对于受众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新媒体特点,并为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展开浅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4.
付丹宇 《新闻世界》2014,(8):130-132
在泛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也表现出新的特点。然而新媒体时代具有受、传双重角色的公众依然对危机信息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总结公共危机信息在受众群体的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政府、媒体、学校与受众等多方的媒介素养教育,意义较为重大。  相似文献   

15.
万小燕 《新闻窗》2012,(4):63-64
当前我国信息传播事业迅猛发展,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和竞争过程中,受众作为各类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最需要编辑关注和重视的。受众是从事信息出版传播事业的编辑的服务对象,是媒体信息的吸取者,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度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刘鑫 《东南传播》2015,(12):90-92
当今社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新媒体的繁荣,而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为健康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空间。受众有更多的机会从新媒体中获取丰富的健康信息。分析受众使用新媒体的行为偏向有利于新媒体中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水平。文章通过调查普通高校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接触健康信息的行为,以期获得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大学生的行为偏向,探究不同偏向背后的原因,从而为从事健康传播的新媒体平台提供改进建议。调查发现170.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较好。但88.7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需要改善;2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选择媒体平台上表现出了不同的偏好;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2.163df=533p<0.05),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差异(t=-2.682df=533p<0.05),在接触新媒体中健康信息早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t=-2.562df=533p<0.05);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费水平和新媒体健康信息的接触频度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作为集合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传播媒介,可以快速、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而且,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反馈,进而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正处于新媒体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展现基层政府的形象并正确处理好舆情,是当前基层政府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是一种区别于报纸、电视、电台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的新的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具有远超传统媒体的灵活性,是媒体内容和信息科技的完美结合,使广大受众对其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势下,传统媒体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要求编辑队伍能与时俱进,全方位的提高新媒体素养,以应对瞬息变化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发展迅速而复杂,它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这种冲击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受众所在的媒体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受众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新媒体深刻的影响,受众可以参与到民主政治中,大众对于危机传播的应对能力得到增强,其日常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受众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增加新媒体对于民主化的发展进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