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要闻     
《教书育人》2011,(14):4-5
教育部与南开大学共建研究中心鲁昕出席仪式教育部南开大学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南开大学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分别代表教育部、南开大学,签署了教育部与南开大学共建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调查记录潮汕民俗游神赛会的仪式展演过程.从祈祥纳福,和睦乡邻,构建和谐社会;娱乐狂欢,传承、弘扬民俗传统文化;普天同庆,促进区域体育发展三方面来分析潮汕地区游神赛会仪式展演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中的仪式:演示、模仿、跨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文化的演示性路径出发,对教育活动中的仪式进行了探讨,重点报告了"柏林仪式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仪式对教育和社会化过程的推动作用、仪式的模仿学习过程、仪式的跨文化学习功能以及仪式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上梁仪式是侗族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活动,也是侗族传统仪式文化中典型的仪式活动之一。从梁树选择到赠与答谢礼,上梁仪式一共包括七个细分仪式程序。整个上梁过程的繁复仪式展演和严格程序规则,呈现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外在表征,也是理解侗族文化逻辑和象征表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人类学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湘北MT村的葬礼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这个村庄的整个的葬礼仪式的过程.文章研究了MT村的葬礼仪式的一些延续性,同时强调了葬礼仪式随着宗教因素,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国家权力的干预等原因,使得葬礼仪式也出现的一些变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汕头广澳村明心善堂功德仪式的考察,描述了仪式过程,对该仪式的音声情况,信仰、仪式行为和音声的关系等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8.
身体叙事在仪式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叙事语力与功能:一、仪式主题层面,以身演事,即以身体象征符号展示来言说族群文化记忆;二、仪式过程层面,以身行事,即作为叙事符号推动仪式过程的展开;三、仪式效应层面,以身成事,运用多种身体修辞策略强化仪式效果。以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为例,探讨了身体叙事在仪式文本所具有的层次性及其呈现出的记忆功能、结构功能、强化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嘉应学院学报》2015,(7):21-24
从区域音乐研究的角度梳理梅州地区的仪式音乐,其中传统仪式音乐中的"歌"与"乐"体现的是客家人的族群认同,而新型仪式音乐中的"歌"与"乐",体现的是客家人在当下中音乐审美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司法仪式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司法仪式对法律信仰的强化作用已形成了普遍的共识。本文从基督教仪式中寻求到仪式之共性,并在论证仪式与信仰的关系过程中,试图探求到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是人生礼仪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意识外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待死亡态度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注与敬畏,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怀念.重要的是,在这种丧葬习俗的展演中,土家族人的灵魂被触及、被洗涤、被净化,教育、濡染的因子无处不在,它在警示世人,生命诚可贵,但珍爱生命,和谐相处,让生命存在的价值得到极大程度地展现仍然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追溯了焦作地区丧葬礼仪用乐中《棒棒台》曲牌的名称来源,论述了该曲牌在本地区的流行、派生及其在丧葬礼仪中的应用范围、应用程序和应用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闹灵是融歌、诗、舞于一体用于悼念亡人的歌舞.作为在土家族民间至今仍广泛流传的习俗,在其艺术鉴赏意义之后,更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意义.从民俗表象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土家族人“送亡人”和“还人情”的意义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了一种民间信仰场合中的“娱神娱人”的表演仪式.从结构分析,闹灵场域中存在着三种信仰力量,即土家族民间鬼神信仰、生活文化习惯以及官方儒学正统影响力.作为一项仪式时,闹灵是土家族叙述、实践和隐喻其世界认知符号体系的一种文化表演.  相似文献   

14.
余舒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5):21-25,50
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由于居住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形式、内容各异。威宁蘑菇村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虽然丧葬仪式有其它民族文化互融的成分,但是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彝族丧葬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是由其社会性、集体性、环境适应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毛晓阳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3):31-34,106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海隅,丧葬习俗与中原大不相同。历代学者多从儒家正统礼仪文化的立场,对福州丧俗中注重酒食,盛设酒宴;迷信佛道,举行道场;拘泥风水,停柩不葬;鼓乐葬亲,丧礼高歌;更改丧仪,违反礼制等陋习进行批判。文章指出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风俗改良意见,推动社会风俗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二次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式,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安徽地区和部分民族地区出现了不少二次葬。以这些典型地区出现的二次葬为例,分析什么是二次葬以及关于二次葬的相关问题。探究地区性二次葬的范畴与类型、二次葬的过程和成因等,对于进一步了解二次葬,了解地区性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灌阳县丧葬仪式中的大歌,虽然在庄严神圣的仪式中演唱,但却讲人事,唱人情;不讲鬼怪,不唱神仙。大歌所表现的内容、演唱和欣赏大歌的人以及大歌的效果,都是在世俗的境域内,大歌具有浓厚的世俗性。  相似文献   

18.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19.
灌阳县丧葬仪式中的大歌充满生活气息,语言朴实、生动感人。它擅长于人物的刻画、事件的描写和环境的渲染,使听众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具有逼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