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随着肿瘤药理、分子药理学研究的飞速发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靶向抗肿瘤药物有独特的靶向抗肿瘤作用,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已发挥重要作用,但仍不能完全根治恶性肿瘤。继续寻找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仍然是热点。近来,研究者们已发现Telomestatin(SOT-095)、elesdomol、PI-88及其类似物等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此,结合大量研究结果介绍近年来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资讯     
《科技风》2014,(7):1-4
<正>我国学者提出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陷阱"观点[导读]他们发现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RBJ异常活跃则肿瘤生长恶化更快,而降低RBJ活性则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提出肿瘤异常生长的"细胞核信号陷阱"学术观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事关癌症患者治疗所需的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11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研究团队论文。他们发现新型小G蛋白分子RBJ,RBJ异常活跃则肿瘤生长恶化更快,而降低RBJ活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高,而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却仍需更多的研究与探索。病理分析是制定治疗方案的最重要依据。目前,对肿瘤的病理分析从原来的细胞水平已经延伸到了分子水平,可以针对肿瘤基因进行研究分型,以便指导手术、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孙保存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肿瘤血管生成领域的研究,从临床病理、动物模型、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深入分析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生成模式和血管生成拟态形成涉及的细胞分化、功能和信号转导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癌症的治疗手段随医学、药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当前,除手术、放疗、化学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外,在癌症治疗中,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应用被称为第四种治疗模式。随着肿瘤病因学研究的深入,认识到肿瘤能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作用而得到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防御系统对肿瘤细胞失去调控。如何恢复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肿瘤治疗中一般将抗肿瘤药  相似文献   

5.
资讯     
正新基因组图谱可为癌症重新"归类"美国科学家团队完成了对涵盖33种癌症的1.1万个肿瘤病例的基因测序和分析工作,得到迄今规模最大的癌症基因组图谱—泛癌症图谱。研究人员确认了约300种驱动肿瘤生长的基因,且其中一半以上肿瘤携带的基因突变可被现有疗法治疗。根据基因变异和表达的相似性,他们提出可以按照分子类型给癌症"归类"。例如,可出现在肺、食道、膀胱、子宫颈以及头颈部的鳞状细胞癌就具有很强的分子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经3年多临床攻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明了一种能快速准确检测携带"ALK融合基因"的肺癌分子诊断技术,可为患者节省巨额检测费用,并为晚期肺癌患者选择"有特效的"分子靶向药物进行个性化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临床癌症研究》上。  相似文献   

7.
向阳 《百科知识》2012,(18):10-13
正癌症的治疗现在已经有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免疫生物疗法等多种疗法,而且在化疗方面还产生了癌症的靶向治疗。所谓靶向治疗,就是用药物准确瞄准肿瘤进行攻击的治疗,可分为器官靶向治疗、细胞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而分子靶向治疗就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如蛋白质分子、基因片段等)进行攻击,以阻止癌细胞的分化。这些治疗方式在很多癌症上都得到体现。如果对近年来一种男性比较容易患的癌症——前列腺癌的防治进行深入了解,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癌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肿瘤药物高分子载体的多功能性和协同作用"针对当前抗肿瘤纳米药物药效提升受限的关键科学问题,设计新一代高分子药物载体,综合实现抗肿瘤纳米药物的(1)长循环、(2)肿瘤组织富集、(3)肿瘤组织渗透、(4)进入肿瘤细胞、(5)胞内药物释放,提升抗肿瘤纳米药物的总体治疗效果。经过项目组5年(2014—2018年)的努力,在高分子纳米载体结构与体内药物输送特定过程的构效关系、智能响应性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多功能化研究、复合组装纳米药物载体的功能协同与集成、功能协同化高分子纳米载药系统的疗效和初步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本项目的研究对新一代抗肿瘤纳米药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药食两用真菌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热门研究内容,从食用真菌中得到的多糖及其糖蛋白展现出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抗疲劳等。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有效的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引发的全身毒性。因此,寻找新型抗肿瘤药物十分重要。本文对真菌多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期望为生物制药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具有高选择性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得到了市场广泛的认可。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能够破坏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几乎不会影响正常细胞的分子靶向药物。因而对其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本文介绍了常见的靶向抗肿瘤药物并重点综述了已经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陈东红  邓学新 《科技通报》1994,10(3):179-181
应用HMO法对几种嘌呤类抗肿瘤药物分子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发现嘌呤衍生物的抗肿瘤药效与某些量化指标有很好的相应关系,从而可从分子作用的角度根据计算的这些指标找出药物的活性中心及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进而预测几个模拟嘌呤衍生物分子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2.
《百科知识》2014,(2):1-1
正事件癌症免疫疗法取得突破,人类的克隆胚胎技术又有新进展,发现最接近地球的"姊妹星"……2013年已经过去,这些全新的科学发现、惊人的技术进步依然激动人心。癌症研究在2013年取得了巨大突破,癌症免疫疗法的临床试验出现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今年(2013年),癌症免疫疗法取得了突破,而且前景广阔。到目前为止,这一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的策略只对某些癌症及若干病人有效……但许多癌症专家确信,他们正在目睹一种重要的癌症治疗新模式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s)理论自其被提出以来,就一直是恶性肿瘤研究领域内的大热门.研究人员认为,肿瘤干细胞一方面可以自我复制保持"干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分化成肿瘤细胞而促进肿瘤的生长.这一理论为人们重新认识肿瘤的起源和本质,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从2007年开始,苏州大学陈坚教授就通过小白鼠实验研究得出:有一群细胞对放化疗都耐受,是癌症复发转移的祸害,这群硬骨头可以看作肿瘤干细胞.每个肿瘤细胞都有自己的生存寿命,这些细胞都会面临凋亡,但癌症干细胞不会,如果我们能找出并杀死癌症干细胞,其他肿瘤细胞也会慢慢凋亡.  相似文献   

14.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是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化疗药物在肿瘤部位的低浓度及严重毒性反应仍是其临床应用受限的首要问题,因此,抗肿瘤药物的靶向输送成为科学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找到一种药物能够让血管停止生长,进而有效杀死肿瘤,这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爱德华·马科特和他的同事们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最近,他们将靶标锁定在了5个人类基因上,这些基因都是血管生长所必需的.开发出遏制这些基因表达的药物,就会离他们的目标更近一步.不过,奇怪的是,这些关键的新基因既不是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的,也不是在实验鼠或者果蝇体内发现的,而是研究小组在酵母中找到的.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全球范围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起始细胞(TICs)可能是引起肿瘤转移、治疗失败(耐药)及复发的关键原因.因此,研究肿瘤起始细胞干性维持及耐药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开发高效、低毒副作用的防治肿瘤药物是研究人员面对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一些严重病例的出现,人们对于肿瘤的认识也变得更加的深入。抗肿瘤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已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微纳米材料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合的研究和表述,通过实验和仪器的观察来发现和探讨出微纳米材料在抗肿瘤治疗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癌症将成为人类“第一杀手”。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是一种二元靶向放射治疗肿瘤的方法,利用中子与硼发生反应产生的4He 和7Li 粒子来杀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该方法与现行的治疗癌症的方法相比,具有靶向性强、杀灭力强、分子尺度及保护正常组织的特点。当前,BNCT 已成为对抗癌症的一项新选择,而且正有望发展成为治癌的一种例行疗法。BNCT包括三大关键技术:中子源与中子束流、含硼化合物药物、患部剂量评估。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患部剂量评估技术已趋成熟。含硼化合物药物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三代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不仅靶向特异性明显,而且在肿瘤中滞留的时间也大为延长。因此,BNCT 三大关键技术的焦点在于开发一种能安置在医院内、由医生亲自控制的、成本可以接受且安全可靠的中子源装置。老研究堆不具备临床医疗的“亲和性”,一般又达退役年龄,难以成为推广例行治疗的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科学院网2005年10月12日报道:高能所纳米生物效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经过适当化学修饰的一种纳米颗粒具 有高效抑止肿瘤生长的效果,却不直接杀死细胞,不仅增强肿瘤小鼠的免疫能力,而且几乎无毒。这与传统抗肿瘤药物有很大不同,正是肿 瘤治疗所追求的效果。该结果9月27日在美国《纳米通讯》(Nano Letters)网络版上公开发表,即将正式出版。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利用高毒性杀死细胞,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正常细胞。该研究结果克服了这些 缺点,被认为是提供了实现高效低毒治疗肿瘤梦想的一种可能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20.
癌症新认识     
正最近,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癌症发病机理、癌症特点以及癌症治疗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发现,这些发现为癌症防治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线索。癌细胞喜冷怕热美国罗兹韦尔帕克癌症研究中心的伊丽莎白·雷帕斯基研究小组发现,低温能够改变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方式。雷帕斯基等人比较了生活在22~23摄氏度和30~31摄氏度的几个常见癌症小鼠模型的肿瘤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