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玉文 《物理教师》2013,(10):2-3,6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强调克服过程的低效性,使过程情境更有效、学生参与程度更高、过程实质体现更完美、过程组织更优化,我们更追求在“预设”、“调控”方面提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
[主题描述]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的“动态”.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克服过程的低效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要充分认清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3.
生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创生、生长和建构。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确定性,而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不厚实,没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缺少意外与精彩。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更多的生成,就要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以及获得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就要强调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时空。基于此,教学的过程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正如教育家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预设是"预先设定"、"预先设计",是学生动态生成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同时,它也是教师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包括教学设计和教案等,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预设和生成已经成为每个老师都非常关注的教学热点问题。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充分在体验和感受中,在探索和交流中,构建新知,发展思维,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老师对教学动态生成的"驾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把课堂生成看作天平的一端,就自然让我们想到天平的另一端——教学预设。课程改革的今天,老师们改变了观念,非常注重对课堂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处理,那如何找到预设和生成这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的平衡点,是值得大家深思和  相似文献   

6.
我们一直强调课堂的教学应是"生成"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表现。然而,我也认为高效的课堂、精彩的"生成",离不开充分的课堂预设。只有合理、充分预设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受到预设的限制,而让课堂失去灵动性。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在"探索新知"处反思在学习新知中反思是对当前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得出的结论等。例如,教学"社会公平"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探索一:什么是公平?你认为社会公平应该是怎样的?探索二:我们的社会公平吗?表现在哪些方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因而课堂教学中难免出现意外,乃至某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变革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越来越重视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尊重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一、非预设性教学是极富个性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非预设情况是难以避免的,而能恰到好处地进行处  相似文献   

9.
数学模型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策略有:铺垫教学中预设"模型启发";新知探索中融入"模型建构";习题训练中孕伏"模型提炼".  相似文献   

10.
<正>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念,是对以往强调过程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按部就班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一、精心预设,是优质动态生成的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师工作的  相似文献   

11.
邵庆 《考试周刊》2008,(18):171
新课程把探究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问题探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和获得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为学生人格的整合发展提供时空.基于此,教师需要在"问题探究"的教学中下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过程,由预设开始,达到生成新知,提高能力的目的。在预设中不仅要预设问题,更要预设错误,即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错题收集。错题收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普遍容易出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并将这些错题按照出错的原因进行分类,形成错题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重点指导,改进教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发动机,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只要教师把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找出来了,并加以分析、利用、解决,教学水平一定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对错题的收集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动态生成"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有生成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与预设式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近年来,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不断探索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运用,现把初步探索成果总结出来,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提出新课程理念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抓住教材重点,预设一些精妙而又浓缩的问题,引领学生感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问题的提出达不到好的效果,有的问题误导学生,有的问题让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有的问题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二、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交流的课堂中,会衍生出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一经教师的巧妙运用,就会使一堂传统的课灵动起来,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备课——以预设牵动生成备课是动态延伸的过程,有始无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但强调动态预设并不否认教学预设的重要性,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生成"是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中诞生的一个新名词,和"预设"相对。不难理解,"生成"是课堂上随机发生和形成的各种元素。"预设"是课前预备和设计好的各种元素。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预设越顺利,生成越坎坷;生成越彰显,预设越隐藏。二者如此矛盾,是否可以择一而行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课堂就是在预设的前提下追求更多的生成。预设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骨架,生成则为新知的探究丰满了血肉。从另一个角度来谈,生成大多属于学生的"杰  相似文献   

18.
<正>传统的数学课堂以知识串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预设问题,开展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一味地"塑造"和"填塞",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新课标倡导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重建者,教学过程要突出个性化成分,学生应具有  相似文献   

19.
吴小红 《广西教育》2013,(13):67-6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那么,"真情实感"来自什么?答曰:生活。但是,生活并不等于教学。在生活内容教学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动态生成,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习作教学的规律,让童心在表达中绽放。一、无法预设的精彩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践行"让作文回  相似文献   

20.
《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促进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