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在近3000年的发展历程中,西方诗歌形成丰富多彩的文体样式,相对而言,史诗、抒情诗、自由诗和现代诗对后世影响较大,众多学者对它们的艺术特征及精神品格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与阐释,从中提炼出各自的诗性特质。比如,“史诗”是用叙述、想象和韵律摹仿严肃行为的整一性艺术;“抒情诗”是通过音律、节奏、沉思及想象表达强烈情感的艺术;“自由诗”是虽无固定形式却有更高要求,虽可灵活多变却须自成一格的新体诗;“现代诗”则是具有实验性、体验性、开放性特征的诗性语言艺术。整体来看,西方诗歌以汪洋恣肆的风采,尽情发挥了各民族语言的诗性潜质,西方诗学则以正反合螺旋上升的演进方式,给文学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动力。中国新诗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尚未将外来诗学资源与本民族语言的诗性潜能整合起来,还需总结经验与教训,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2.
“诗性意义”是马利坦美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利坦的诗性意义由两部分组成,即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也就是诗歌的概念意义或逻辑意义,非理性意义包括诗歌的想象性意义和神秘的音乐意义。马利坦从诗性意义的角度,通过现代诗和古典诗的比较挖掘了现代诗多义朦胧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重新解读现代诗非常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谈到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便无法回避其西方背景,而强调西方背景往往又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误解成筒单的移植。本文拟通过对“现代诗”和“现代主义诗”两个概念的清理辨析,希望达到对“现代性”较为准确的认识,从而探索产生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潮和中国特殊现代性双重背景之下的中国现代诗中的现代主义诗歌的诗艺追求-即其“中国面孔”。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古代文论的“乐之本在诗”之说,到西方现代诗学的“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诗”的命题,对“诗性”的把握到指向关于艺术精神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重建当代中国诗学,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讨与“三美”的张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读到一篇好文章《"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的周春梅老师,发表在《名作欣赏》2013年第6期上.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校园里没有诗》,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中诗歌教育的缺失,感到忧虑.现在第一线教师发言了,而且一开口就呈现了如此成熟的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让我既惊喜又感动,并立刻产生一种冲动,要向更多的一线教师,向关心诗歌教育与诗歌命运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以分享其中"浓得化不开"的诗性——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诗学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反叛和对西方诗学借鉴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历史原因产生的“文化断裂”使中国现代诗学失去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深厚基础,导致中国现代诗学严重缺血而且直接导致中国现代诗学和当下诗歌创作严重脱节。对中国现代诗学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西方诗歌理论几乎是和诗歌创作同步发展的,而中国现代诗学对当下诗歌创作处于不及物状态,更谈不上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了:当下诗坛出现的“下半身”和“口水诗”现象,是对现代诗歌观念较极端的实验,具有一定的观念开拓性,但由于采用了过激的方法而且当下诗歌理论也没有能力对这些现象做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具有鲜明特征。在内容上 ,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 ,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 ,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相融合 ,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 ,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 ,讲究诗的和谐 ,强调诗的节奏韵律 ,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 ,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相似文献   

9.
戴望舒的诗,融合了民族和异域诗歌特色,是具有自我独特创造的东方现代诗。其诗歌在意象原型的运用上与中国古代传统诗词有着鲜明的共性,有些诗明显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启发,这就使戴望舒诗歌呈现出互通的特色;由意象的选择所形成的意境与诗情,显示出戴望舒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论中存在着许多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反映了现代诗人探索诗歌特性的各个侧面,主要有“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生活着,故我歌唱”,“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诗是经验的传达”和“以哲理做骨子”等五种命题。对这些诗歌本质论的清理与论述,对于现代诗学体系的建立和当代诗歌艺术的发展不无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叶诗派“诗是经验的提纯与升华”的理论,和介于现实与心灵的二重空间的歌唱,革新了诗歌的观念和感知方式;以对纯诗、大众诗追求的超越,实现了人与文的双重自觉;通过民族精神与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的融汇、创造,为现代诗的民族化开辟了一条具有启示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传统诗论不同,中国传统诗论素重“文外之旨”、“言外之意”。此说非一人所倡,乃有晋以来绵延中国诗坛千余年的文艺思潮。究其底蕴,无非是说:凡诗的意蕴,皆非常言所能道尽。言不能尽,则象以征之,征意之象便是意象。故诗以创造意象为第一要义。意象在中国传统文论中从来指的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即含“文外之旨”、“言外之意”的形象。西方文论中所谓描述性意象一般不在中国传统诗论意象范畴之内。中国现代诗论使用意象这一术语时,基本上遵循传统。因此,本文也不准备讨论描述性意象。一、意象类型粗分起来,意象可分为两类,即情态型和义理型。前者指诗歌景物形象的形态结构与诗人意绪情感结构具有同形性的意象;后者指诗歌中事物现象的性质结构和诗人哲理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13.
余光中的诗融会了西方现代文化的灵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具有鲜明特征。在内容上,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体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相融合,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他的诗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追求诗的整齐,讲究诗的和谐,强调诗的节奏韵律,创造了与中国语言文字特点相结合的民族化的诗歌艺术美,赋予了现代新诗活力。  相似文献   

14.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平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无论是古典诗还是现代诗,都是最精炼的语言作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及现代诗而言,外国诗歌更难理解,  相似文献   

15.
梁宗岱主编的《大公报·文艺·诗特刊》(1935年11月-1937年7月)是1930年代平津文坛上一份重要的诗歌专刊。该刊有意提倡和试验“发见新音节和创造新格律”,反映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1920年代的“新格律诗”不同,他们意在打破中国新诗惟“自由体”独尊的局面,通过发起对诗歌“格律”和“音乐性”问题的讨论和创作实践,重树一种汉语现代诗的写作策略,发现、认识并运用现代汉语自身特有的音乐性,以期形成一种兼顾现代汉语语言特征、旧诗传统、西方“纯诗”理想三者统一的“新诗”观念。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诗歌教育要从诗教传统中寻求根源,使诗歌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人才成长培根铸魂。新时代诗歌教育要在促进传统诗教与现代诗教的融合中切实做到“以诗教”,即将“修身”“育心”作为诗教的内核,充分应用中华优秀诗歌作品文本资源、中华诗歌文体资源,紧攥诗歌教育融入时代的美育特质,创新诗教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7.
袁可嘉在40年代的一组诗学论文结集为《论新诗现代化》出版。这些论文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最高水平,其指归是中国新诗现代化。袁可嘉构建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诗的特质作了较为深刻的阐述,指明现代诗是“包含的诗”,是“新的综合传统”,现代诗必须“返回本体”,戏剧化是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做诗”与“做人”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伤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人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诗的风格来自于诗人的个性与人格,学诗者首要的就在于学诗人的人格,“做诗”和“做人”应是完全统一起来的。它对中国现代诗哥创作与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诗是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借窗观景”创作方法而推陈出新的佳作,是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30年代的诗歌创作很好地实践了“诗是经验”说这一反传统的诗歌本质观,在对中外诗歌创作方法借鉴和超越的基础上,构成了对传统诗美有力的抗击与解构;同时诗歌中大量戏剧性因素的渗透与转化,不仅提升了现代诗的思维层次与深度,更为现代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簇新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启迪,也使诗人步入了新诗现代化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