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这没有问题。在《左传》、《国语》和《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均有明确记载,且完全相同。但是,他生于何年?《左传》、《国语》和《史记》却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记述重耳出亡的过程时,《国语·晋语四》载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史记·晋世家》却云:  相似文献   

2.
彭习银 《学语文》2002,(2):46-46
究竟是左为尊,还是右为尊,古代不同时期、不同朝代(或国家)在不同方面不尽相同,比较错综复杂。一般来说: 一、乘车方面 以左为尊。如车上坐两人,尊贵者坐左边,主人居右边。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空着左边的位子(给侯生)。侯生是一位隐士,“家贫,为大梁夷门  相似文献   

3.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4.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与”字在《史记》、《汉书》中有“带领、率领” 义,而现有各字、词典“与”字下均未列此义项,应予增补.(一)《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哈、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饣甫)之.” 同上:“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  相似文献   

6.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一篇传统课文,不知教了多少遍,从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斟酌之处,《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翻译也详备合理,易于接受。可最近发现,课文中“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一句,在《战国策·魏策》中记载为“赵王自郊迎”,感到很纳闷。“界”与“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战国策·魏策》上明明是“自郊迎”,司马迁为什么要改为“迎公子于界”呢?又《左传·宣公三年》记“王孙满对楚子问鼎”一事为:“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有趣的是,《史记·楚世家》在记述这件事时也作了一处重要的改动: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记述,赵王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文下注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又记,魏公子自迎夷门侯生,"从车骑,虚  相似文献   

8.
自东汉以来,“风牛马不相及”一句的解释层出不穷,求究其源,不外有四:一、裴驷集解《史记·鲁周公世家》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释“风”为“走逸”;二、与郑玄同时学者服虔说:“牝牡相诱谓之风”;三、西晋号为“左僻”的杜预集解《左传》说,释为“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9.
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忘形之交:指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语出《新唐书·孟郊传》:“少隐嵩山,性介,少偕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忘年之交:指年岁差别大或辈分悬殊,而结为情深意厚的朋友。语出《南史·何逊传》:“弱冠,三十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赞,因待忘年交。”竹马之交:指自幼相交的朋友。语出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倚床弄青梅。”有时也指小儿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莫逆之交:指心意相通、无所违逆、友谊深厚。现指相互情投意合的朋友。语…  相似文献   

10.
次序cì xù “次”与“序”都有“次序”的意思。 《资治通鉴·汉纪》:“时东南风急,[黄]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荀子·君子》:“长幼有序。”“次”与“序”又都可以引申为“按次序排列”。《史记·陈涉  相似文献   

11.
鲁教版《史记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课《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教学参考书》及各种版本的译文都将"公子故过之"的"故"解释为"特意",将"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一句翻译成"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特意陪我拜访他"。  相似文献   

12.
《汉书·窦田灌韩传》 :“坐乃起更衣 ,稍稍去。”该句亦见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其中“稍稍”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无注释 ,盖为常见之义 ,即“逐渐”也。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 (八 )》“稍”字条认为“‘稍稍’二字叠用等于现代的‘渐渐’” ,并举该句为例。《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将该句释为“座上的客人看见势头不对 ,便起身托言上厕所 ,渐渐地散去了”。王伯祥《史记选》将该句释为“坐客于是托言更衣 ,陆续退去”。《汉语大词典》“稍稍”词条下共有十一个义项 ,其中“随即 ,已而”条下举《史记》该句为例。按…  相似文献   

13.
一、介词1.表示触犯法律或禁令等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犯法”“由于……受牵连”等。①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史记·田叔列传》) ②会李竟坐与诸侯王交通,辞语及霍氏,有诏云、山不宜宿卫,免就第。(《汉书·霍光传》)  相似文献   

14.
一、博士1.官名,起源于战国。如《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又《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并参与政事论  相似文献   

15.
郭城 “城”,本义是“城墙”,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不指行政区域。《孟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城”用作动词时,表示“筑城”。《史记·秦始皇本纪》:“城河上以为塞。”(河:黄河。)《汉书·高帝纪》:“今天下县邑城。”由“城墙”引申为指城墙范围内的整个区域,即“城邑”的意思。《史记·  相似文献   

16.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 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跟秦兵打仗,渡河以后把锅打破,把船 弄沉,以此激励士兵不打胜仗绝不生还。比 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例如:“破 釜沉舟,大干一场,不攻破这个技术难关决 不罢休。”  相似文献   

17.
“·”是一种不常用的标点符号,因其不常用,使用情况较为混乱。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间隔号的作用。 一、表示从属关系。如:《列子·汤问》、《论语·述而》、《史记·屈贾》等,间隔号前是文集名,后是篇章名,后者从属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喻指培养人才很不容易。一树百获《管子·权修》: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相似文献   

19.
亡命之徒—亡,逃,不作“死亡”解。本义指人改名换姓,逃亡在外地或国外的人。《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相似文献   

20.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