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连女 《文教资料》2006,(6):107-108
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渗透哲学常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当前新课改的形势。它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让学生真正从历史中获得智慧的启迪,居今识古,彰往察来。  相似文献   

2.
邹文 《西部素质教育》2019,(16):229-230
为了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素养,文章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包括深挖教材,以榜样育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画教育之“点”,延课堂之“线”,扩积极之“面”。  相似文献   

3.
为了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从宏观上有一个清晰、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式,在“绪论”的教学中,笔者在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内容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教学方法上注重以哲学方式进行哲学教学,并贯穿哲学史知识的渗透,激发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国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政策。而“五育融合”理念为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加强初中历史教材中各个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明确教育目标和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内化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促使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形成,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激发兴趣,指导阅读,启迪思维,渗透德育”的教学法。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初中历史课,作如下说明。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要“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目前,有些初中历史教学并未充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历史思维的思辨特质。从这个角度看,初中历史教学显然没有为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夯实思维基础。因此,如何围绕初中历史教学拓展学生的深层次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面对的重要问题。为充分践行课程标准关于“链接”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从深层次思维与历史思维出发,结合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做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14,(7):133-133
“儿童哲学”课程是一门运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儿童思考,启迪儿童智慧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诱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在集体探究和讨论中找到答案。其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哲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从通常的思维方式转向反思性思维方式,从不假思索转向深思熟虑,从日常的思维转向批判性思维。我校以“儿童哲学”研究和实践为突破口,以构建“儿童哲学”课程体系为发展支点,以“爱思想、爱创造、爱智慧”为培养目标,在“聪明学习、学习聪明”的办学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打造一所培育学生智慧的模范学校。  相似文献   

8.
蒋敏 《江西教育》2023,(15):32-3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德育素材,渗透德育观念,引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从而追寻“历史之真”“历史之善”“历史之美”;要借助历史长河中相关的事件、人物等,渗透与融入德育。教师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化,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中渗透历史教学的新模式:以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为纽带,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利用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探究——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教师精讲感化学生——课堂教师总结增强学生反思意识和感悟意识——课后拓展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努力践行。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科内容由先前的基础学科扩展到更深层次的学科,教育目标也由先前的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逐渐过渡到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基于此,笔者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思维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这就必然出现“以讲为主”,甚至“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正面灌输必然会导致趋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注重结果多,指导过程少,总而言之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少。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的教学理念提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中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主张构建一种哲学与人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在这二者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具体而言,在文学鉴赏中,我们可以哲学为宏观指导,以人文(主要是人性)为微观切入,把理性和人性结合起来,即在哲学观的指导下,以人性诸多理念来思考鉴赏文学作品的内部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使用考试、提问、课后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具有局限性.在“自然分材教学”(以下简称“自分”)下通过多角度的评级方式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学生历史眼光、思维方式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思维方式,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人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样式或思维的内在特征。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的方式不同,反映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本文立足于哲学史的逻辑发展,从古代哲学追本溯源式的提问方式、近代哲学“反思”式的提问方式和现代哲学消解式的提问方式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学好其它课程,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哲学无用论”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哲学教学要改革坚持以提高学生思维方式为主要目的,使哲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以追求内在目的为主的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最终能够树立“哲学有用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高学生思想内涵的重要学科。而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知识内容过多,体系过于庞大,教学难度较大。为了进一步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探讨,以“一案到底”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先从“一案到底”教学的概念和作用出发进行了阐述,而后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了“一案到底”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1,(13):147-148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将理想教育渗透其中,要认识到理想教育的重要性,从提高业务素质入手,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将结合笔者自身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开发乡土文化资源,设计历史调查活动;引进乡土文化资源,补充教材的不足;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分析科学思维培养中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利用“旁栏思考”栏目渗透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基于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旁栏思考”栏目挖掘科学思维,通过把握重点,归纳概括;巧妙设疑,科学推理;敢于质疑,批判思维;发挥想象,建构模型等方式渗透科学思维。将科学思维的培养与生物学教学相融合,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北京人”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标2011版》)的第一个知识点,各种版本的教材也经常把它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课。笔者认为,本课应发挥历史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作用,即在探究“北京人的特征”过程中,渗透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体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为此,笔者在“先行组织者”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中国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